<p class="ql-block">初识巴尔干之十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奥地利</span></p><p class="ql-block"> 奥地利,是我们的返程点。</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开始,我基本上是雷打不动端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每一场的音乐盛典,奥地利随之走进心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二次来。很早之前,去过西欧十一个国家,奥地利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自然对他的历史充满好奇。在我有限的欧洲历史知识中,奥匈帝国总是占据很大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个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以多民族二元制架构,与匈牙利王国组成奥匈帝国,称霸51年。从1867年至1918年间,为缓解内部民族矛盾、特别是匈牙利人的分离倾向,这两个国家选择搭伙过日子。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这次巴尔干地区旅游,所到之处,几乎所有建筑无不打着这个帝国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帝国囊括了今日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及部分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等领土,基本上是我们这次走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说来有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巴尔干地区的国家都围绕在奥匈帝国周围。一战开打,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核心成员参战并最终战败,导致帝国瓦解。原先的同盟分裂为多个民族国家,劳燕分飞,领土重组,开启了改变中欧地缘政治的模式,至二战重开,诞生了新的社会主义联盟,影响世界格局七十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与其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倒不如说奥匈帝国面临的民族矛盾是压垮他们的那根稻草。这一点,我们在波黑、在塞尔维亚体会尤为深刻。</p><p class="ql-block"> 奥匈帝国的构成,包括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等,千百年的历史,就是他们相互打仗的历史,统一的民族认同很难形成。政治体制上,依然是两个自治政府,共享外交、军事和财政大权,没有刚性的约束力来管控,正应了一山难容二虎。经济上,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东部则以农业为主,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个现象至今仍然突出。</p><p class="ql-block"> 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尽管帝国在一战前仍是欧洲主要大国之一,科学文化繁荣,孕育了弗洛伊德、卡夫卡、马勒等巨匠,但由于在民族融合、提振经济方面乏善可陈,加上战争中选错了边,最终还是走向了散伙。</p><p class="ql-block"> 奥地利1938年3月被德国吞并。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1945年4月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同奥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的主权和独立。10月占领军撤出,奥地利得以重获独立。</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独立后的奥地利,做的一件事就是确定《永久中立法》。不打了,跟谁也不打了,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啊。</p><p class="ql-block"> 和平的日子过了七十年,奥地利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19亿欧元,人均51830欧元,按眼下的汇率计算合人民币431904元。</p><p class="ql-block"> 有钱的地方看上去就是不一样!从前巴尔干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路走来,深刻体会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他们搞得社会主义还真是贫穷。</p><p class="ql-block"> 走进奥地利,来到维也纳克恩顿大街,繁华程度不输西欧任何一条商业街,其独特的U形走向被称为“金色的U字”,入选“世界十大著名步行街”。大街北起圣斯蒂芬大教堂,南至卡尔广场,将圣斯蒂芬大教堂和国家歌剧院两大地标连接起来,融合着浓郁的历史氛围与现代商业气息,步行其间,犹如穿梭于漫长而又璀璨的历史长河与充满活力的现代文明的传奇走廊。</p><p class="ql-block">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巴尔干地区这些国家,给人的感官上大致能分三个档次,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是一个层面,像我们的贫下中农;北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是一个层面,像我们的上中农和富农;而奥地利就是个货真价实的地主老财。</p><p class="ql-block"> 克恩顿街道两旁,汇集了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品牌以及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如路易威登、古驰、爱马仕、Zara、H&M,所有这些东西在前面走过的那些国家几乎没有看到过。当然,不是说没有这些品牌就认为人家贫穷,但购买力不够总归是事实。这里奥地利传统品牌和纪念品店生意也是非常火爆,如施华洛世奇、莫扎特巧克力专卖店,里里外外、人头攒动。</p><p class="ql-block"> 逛累了,你可以就近步入一家咖啡馆,例如著名的莫扎特咖啡馆、萨赫酒店咖啡馆,慢慢享用一杯传统的维也纳咖啡,再品尝一块原汁原味的萨赫蛋糕,静静的欣赏街头音乐家、表演艺人演奏的古典小提琴曲子,到哪里再去找寻这样的生活体验。</p><p class="ql-block"> 有旅友说,维也纳的魅力核心在于:帝国风范、音乐之声与咖啡香。所谓帝国风范,眼睛所到之处就能够看得到,况且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他的“范”;至于咖啡香,坐下来,慢慢咂巴咂巴,也能品味出其中苦和甜来;而唯有音乐之声,非亲耳聆听、用心体验,是不能沉醉其中,产生共鸣的。</p><p class="ql-block"> 金色大厅就是非去不可的了。那天是一场管弦乐音乐会,指挥及演奏者清一色中世纪服饰打扮,头上都带着假发,白色的,卷着。老实说,乐队水平也就是三四流水平,但他们常年在这里演出,驾驭观众情绪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十五首曲子,加上返场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夫斯基进行曲,在指挥诙谐夸张的调动下,依然让全场观众如痴如醉,报以热烈掌声。虽门票价格不菲,但能在金色大厅欣赏一场音乐会,也有得吹。</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国内一些大腕唱歌的,想尽办法、用尽手段、削尖脑袋也要钻到这里弄一场个人演唱会,好像在这个台子上唱上一回,一下子就成了珠穆朗玛峰,高的不能再高了,让别人望尘莫及。殊不知,这个大厅虽然是金色的,但金色是要靠金子去涂的。你尽管说他是音乐的殿堂,可像每年能撑起殿堂的也就是新年音乐会。其它时段人家就是个商业机构,你想吹拉弹唱,有钱没钱?有钱就来呗,随你怎么去吹。</p><p class="ql-block"> 图虚名的人和事都很多,可拿着大把银子跑一万公里,来这里涂脂抹粉就不值当了。看看刀郎,在国内那叫一个火,几万人的体育馆唱起来不比这个逼仄的台子痛快?万一弄的钱来路不正,兴许还要吃瓜落。</p><p class="ql-block"> 欣赏音乐会,多少有点好奇心驱使,看看稀罕。但真正能让人过把瘾的,还是要去看看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座宏伟的帝国遗产,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拥有1441个房间和巨大的皇家花园。那天,住在里面的奥地利总统,有重要外事活动,第二进大门被警察管控了,没能参观茜茜公主的遗迹,是个遗憾。不过,在圣斯蒂芬大教堂外面,我们都拍了不少心仪的照片,在维也纳的心脏与灵魂所在,留下了美好记忆,也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奥地利!再见了,巴尔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