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化,璀璨而悠久

伏枥老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亚平宁半岛</b>孕育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闻名世界的</span>古罗马文明、文艺复兴等璀璨文化,其历史底蕴与艺术成就对世界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罗马的每一座雕像,都是艺术的永恒与灵魂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卡比托利欧山上的风景,是罗马对世界最慷慨的馈赠。</p><p class="ql-block">在罗马的街道上,每一步都踏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古罗马广场是古罗马人用建筑镌刻的曾经的辉煌,见证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如今古罗马广场几乎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只留下一片废墟遗址。站在帕拉蒂尼山顶上俯瞰整个古罗马广场,看那高耸的立柱、连绵的断垣和散落的巨石,足以见证当年古罗马广场的壮丽与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圣彼得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信仰与艺术完美交融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伟大的艺术殿堂,是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建筑艺术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圣彼得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圣天使堡</b></p><p class="ql-block">圣天使堡是罗马的一座古老的城堡,建于12世纪。这个城堡位于台伯河畔,是罗马城的重要防御工事之一。在历史上,它曾经作为许多贵族和教皇的住所和监狱使用。今天,圣天使堡已经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万神殿</b></p><p class="ql-block">万神殿是罗马的另一座重要古迹,建于公元前27年。这座庙宇是为了纪念罗马神话中的诸神而建的,是罗马宗教和政治的中心。万神殿的圆顶和壁画是罗马建筑和艺术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西班牙广场</b></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广场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之一,也是电影《罗马假日》的拍摄地之一。这个广场周围环绕着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和商店,是罗马的社交和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莱维喷泉</b></p><p class="ql-block">特莱维喷泉是罗马最美丽的喷泉之一,建于18世纪。这个喷泉以它的美丽和浪漫氛围而闻名于世,是游客们在罗马拍照留念的热门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酷暑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亚平宁半岛阳光毒辣辣的。</b></p><p class="ql-block">来自泱泱大国的一行东方人拾<span style="font-size:18px;">级而上,</span>登上帕拉丁山,俯瞰古罗马广场。</p><p class="ql-block">蝉鸣阵阵,高大的罗马松繁密的树冠投下片片绿荫,归巢的寒鸦也在这里找到栖息之所。帕拉丁山上是一座花园式的建筑,花园里各色草木茂盛地生长着,蓝雪花和紫藤萝在这个节气里依旧绽放各色花朵。</p> <p class="ql-block">到达<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古罗马广场俯瞰点‌</b></p><p class="ql-block">俯瞰整个罗马广场,这里散落着提图斯凯旋门、圣弗朗西斯大教堂、马克森提乌斯大教堂、法乌斯提那神庙、凯撒神庙、元老院议事堂、罗马市政厅、农神庙、赛维路凯旋门、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神庙和圣处女之家等遗迹。</p><p class="ql-block">即使前一天做了攻略,可是站在露台上,依旧不能认清每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情冷漠的</span>建筑,大概是因为这里大多是建筑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华丽的雕像饰品被夺走,精美的浮雕衣服被扯碎,细腻的白色大理石的肌肤被刮走,丰满夺目的青铜血肉也会被敲碎融化,然后强盗们大摇大摆地走近他们的躯体,搬走他的健康的器官挪为他用,或者直接以宗教之名鸠占鹊巢。最后将它们遗弃在城市的一角,遗弃于时间的角落,任他被洪水侵袭,被尘土覆盖,被市民改造,被偏见破坏。</p> <p class="ql-block">直到<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19世纪重见天日</b>,他们仅剩这幅空落落的骨架,好在罗马政府在这片遗迹中栽满了绿茵茵的草地、高大的罗马松、绿油油的灌木、蓬勃的花木,引来了自由的鸽子和洁白的海鸥在这里飞翔,添加一份生机,慢慢地这份生机融入这片废墟,植入它的骨骼,好让你不那么触目惊心,好让你的心中得到一点慰藉。</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行走在帝国广场大道,看到两旁还有许多砖红色、土黄色的古代建筑遗址,他们都被时光熏染得黑黢黢,裸露破败的内里,被贪婪挖得丝毫无存,张大空洞的眼眶。有些即便洁白如初也只是一些散落的残块,即便是倔强挺立也显得孤单寂寥。</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却也知道他们都是历史的遗迹。这让我想起那年走近圆明园的遗址,那是曾经出现在历史书封面的另一片文明的残存。但当我真正走近这片遗迹时才发现,看得到的残存都是幸运的,更多的文明焚毁于战火之中,遗忘于历史长河。当我对照地图去寻找长春园、绮春园、文源阁时,完全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我去问一个闲坐的老者,他眯着眼看着地图良久,然后指着眼前平坦如砥的草地告诉我,这就是长春园的时候,我们都陷入一片沉默之中。当文明没有遗迹依托时,我们甚至都无从凭吊。</p><p class="ql-block">人类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创造出超越自身的种种奇迹,一直在歌颂自夸于这种种奇迹背后的伟力,却一直假装看不到那些被毁灭的文明和毁灭背后的卑劣。</p> <p class="ql-block">希望至今仍散落在罗马的人类文明光芒的残片能让人类不再那么倨傲,不再那么卑劣。(文明的光芒终会破碎,但残片仍能照亮未来。它提醒人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征服多远,而在于能否从历史中学会谦逊与悲悯。)</p><p class="ql-block">罗马,是穿梭于时光的永恒之城,亦是横亘于洪荒的生命之城。</p><p class="ql-block">人间,处处是罗马。</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出自一位年轻的东方女子。</p><p class="ql-block">给这些文字命名为《永恒的罗马广场》。</p><p class="ql-block">在文中,作者描绘了废墟的物理形态,更通过敏锐的感知与文明反思,构建了一篇<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兼具游记散文的生动与历史哲思的厚重</span>的文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以深沉的历史感与诗性的语言,带领读者完成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span></p><p class="ql-block">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鉴赏:</p> <p class="ql-block"><b>一、</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从俯视到凝视</b></p><p class="ql-block">文章以登高俯瞰的视角切入,形成一种 “上帝视角 ” 的宏观观察:“登上帕拉丁山俯瞰古罗马广场”。随后视线逐渐聚焦,如镜头推近般细数凯旋门、神庙、元老院等遗迹,但作者刻意保持了一种辨识的困难——“ 没有办法很好地去区别每一座建筑 ”。这种模糊性恰恰暗示了时间对历史的侵蚀,而非作者的疏漏。</p><p class="ql-block">叙事层次从空间游览渐入时间纵深,从王政时代到19世纪重见天日,再陡然跳跃至圆明园的类比,形成跨文明的时空共振。这种结构不仅模仿了人类面对废墟时的认知过程,更暗喻了历史记忆的碎片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二、拟人化的废墟美学:骨骼与血肉的隐喻</b></p><p class="ql-block">作者赋予废墟以强烈的生命感与痛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身体隐喻:</p><p class="ql-block">“ 庞大的支架 ” 如冷峻的骨骼,</p><p class="ql-block">“ 大理石肌肤被刮走 ” 指向掠夺的暴力,“ 空洞的眼眶 ” 成为失去灵魂的象征,甚至绿植与飞鸟被描述为“融入骨骼的生机 ”,仿佛自然在为文明疗伤。</p> <p class="ql-block">这种拟人化不仅让废墟焕发出悲壮的戏剧性,更将殖民掠夺、宗教侵占等历史暴力转化为具象的肢体破坏,使得文明消亡之痛变得可触可感。尤为深刻的是,作者指出某些建筑 “ 即便洁白如初也只是散落的残块 ”,暗示了修复的无力性——<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文明一旦破碎,便再难真正复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三、文明反思的哲学深度 :从罗马到人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文章超越了一般游记的抒情,走向对人类文明命运的诘问:</b></p><p class="ql-block">通过圆明园的对照( “ 平坦如砥的草地 ” ),揭示了一种更彻底的消亡——连废墟都不复存在的文明,将彻底沦为沉默的虚无;</p><p class="ql-block">批判人类 “ 歌颂奇迹却假装看不见毁灭 ” 的双重性,直指历史叙事中常见的选择性记忆;</p><p class="ql-block">最终以 “人间处处是罗马 ”收束,将罗马升华为一种隐喻:所有文明皆可能经历辉煌、掠夺、遗忘的循环,而人类共有的 “ 倨傲与卑劣 ” 则是其永恒暗面。</p><p class="ql-block">结语:废墟之上的生命诗学</p> <p class="ql-block">本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种 “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悲悯而不绝望</b> ” 的基调。作者并未沉溺于伤感,而是让绿植、鸽群、海鸥与废墟共生,暗示文明虽易碎,但生命总会在裂缝中重新扎根。这种态度与罗马本身的特质契合——正如台伯河畔的废墟从未真正死亡,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着城市的呼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终,文章提醒我们:废墟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过去,更在于警示未来。当读者跟随文字走过帝国广场大道,亦是在触摸一切文明共同的命运——唯有承认脆弱,方能理解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