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魔鬼城(晋游41)

宋永利(山东)901629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土林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土林地质公园、中国地质科学院天然的沉积学实验室、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旅游摄影网创作基地,位于大同市区东南19公里处的云州区杜庄村,占地面积约3500亩,被游客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魔鬼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初见土林,是在一个晴好的秋日。天是极蓝的,云是极淡的,而土林则是极沉默的。远望过去,但见一片土黄色的“树林”突兀地矗立在平原上,像是从地底突然冒出来的巨人军团,又像是被时光遗忘的古老城堡遗迹。风从其间穿过,发出呜呜的声响,似是低语,又似是叹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近了看,才发觉这些土柱形态各异。有的如宝塔耸立,层层叠叠,仿佛随时会有僧人从中走出;有的如猛兽蹲伏,张牙舞爪,似乎在守护着什么秘密;还有的如蘑菇云朵,圆润可爱,却又在底部被风蚀出奇特的纹路。阳光斜照下来,在土林间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些影子随着日头西移而不断变换形状,宛如一群默剧演员在上演着无人能懂的戏剧。</b></p> <p class="ql-block">五指峰</p><p class="ql-block"> 土墙在淋蚀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演变成4连体的土柱,与东侧相对独立且较为粗状的土柱构成一只手掌形态,被形象地称为"五指峰"。其中的西侧三个较小的手指已经接近锥状的土柱,小指最上侧已经断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用手触摸那些土柱,触感粗糙而温暖。指尖划过之处,有细小的土粒簌簌落下,融入大地。这些土林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人的眼睛难以察觉。一场雨水的冲刷,一阵大风的吹袭,都可能改变它们的模样。据说数十年前这里的土柱比现在要多得多,有许多已经彻底消失,回归黄土。而新生的土柱,又要经过多少年的风雨雕琢,才能呈现出今日所见之奇观。</b></p> <p class="ql-block">土堡</p><p class="ql-block"> 这是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土堡",四周因裂隙切割和崩塌均为陡崖,断面上可见不同时代的地层在厚度、颜色上的差异。垂直向上的裂隙称为节理,是淋蚀作用最易发生的部位。土墙和土柱就是沿节理崩塌后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土林间行走,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黏稠。四周寂静得很,只有风声和自己的脚步声。偶尔能看到一些游客在拍照,但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被这片土地吸收了大半,传到耳中时已经变得微弱而遥远。一个小女孩指着某处土柱惊呼:“看,像不像大狮子!”她的父亲连忙举起相机,可是按下快门的瞬间,一阵风起,扬起的尘土模糊了镜头。</b></p> <p class="ql-block">土林</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湖干涸后,湖底沉积物在地表水流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发生强烈的淋蚀,地面出现许多纵横交错的冲沟,它们把平整的大地雕凿成土堡、土墙、土柱等景观。这些景观集中出现的地方被形象地称为土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与老伴向土林深处走去,避开人群,想要寻找一处完全寂静的所在。终于在一处背风的土壁下坐下,闭上眼睛,感受阳光照在脸上的温暖。这时才注意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息——是黄土的味道,干燥而厚重,带着几分苍凉。这味道钻进鼻腔,直抵肺腑,让人莫名感到安心。</b></p> <p class="ql-block">崩积裙</p><p class="ql-block"> 高出地面的"土柱"、"土墙"、"土堡"等因风化作用而逐渐分解、崩塌并围绕这些景观形成裙摆状的堆积,称为"崩积裙"或"坡积裙"。崩积物表面因淋蚀作用而产生大量细密的小沟,恰似裙摆上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远古的回声。这里有被誉为"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的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遗址,并可通过泥河湾古湖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感知泥河湾古湖沧桑巨变的历史过程。</b></p> <p class="ql-block">土客斯特</p><p class="ql-block"> 此通道附近的原始土层及其崩落物中因流水侵蚀作用发育有许多微型或小型的"落水洞"、"地下暗河"、"天生桥"等景观,它们在形态及形成过程方面与喀斯特地区的类似景观相似,因主要由松散的泥土构成,故将它们统称为土喀斯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睁开眼,阳光已经西斜,土林的影子被拉得更长。一只喜鹊落在不远处的土柱顶上,稍作停留,又振翅飞走,消失在苍茫的天际。</b></p> <p class="ql-block">宝瓶</p><p class="ql-block"> 古湖中沉积的土层在裂隙切割和雨水侵蚀后形成土柱,不同时代的土层在矿物成分、颜色和厚度上各不相同,抵御外界风化的能力有强有弱,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土柱的"身体"出现凹凸起伏."宝瓶"景观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土林时,我回头望了最后一眼。夕阳为整片土林镀上了一层金红色的光芒,那些沉默的土柱在光影交错中显得更加神秘而庄严。它们将继续在这里站立,经历风雨的雕琢,见证日升月落,直到某一天彻底回归黄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在世,亦如土林之形成,被时光慢慢雕刻,终将归于尘土。而在这过程中,若能保持默然矗立的姿态,经受住风雨的洗礼,呈现出独特的形态,便已足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