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腾冲血色丰碑下的民族精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编辑 旭哥</p><p class="ql-block">审阅/策划 长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守望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滇西的雨总是带着某种沉郁的悲怆。2019年的那个夏天,我站在腾冲国殇墓园三千座青灰墓碑前,细细的雨斜斜地渗入65式军装的褶皱,恍惚间我仿佛触摸到了八十年前那些年轻躯体里凝固的热血。作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此番踏访滇西抗战故地,不仅是要在历史的褶皱中寻觅民族精神的密码,更是在寻找两代军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p> <p class="ql-block"> 腾冲城外的来凤山依旧保持着被炮火重塑的肌理。沿着弹痕斑驳的战壕前行,指尖划过被高温熔化的岩石表面,1944年那个炽热的夏季仿佛在掌心复活。中美联合测绘的军事地图显示,这座海拔1914米的山峰曾构筑了日军24座钢筋水泥堡垒,1500个机枪火力点如同毒蛇的獠牙,将整座城池咬成死地。 </p><p class="ql-block"> 在焦土抗战展览馆,泛黄的《扫荡报》战地通讯记录着这样的细节:当远征军198师593团尖刀连突入文昌宫时,炊事班长王有福用扁担挑着两大桶肉粥冲上火线,却在距离阵地三十米处被弹片削去半边头颅,滚烫的米粥与热血在焦土上浇铸出奇异的图腾。这种近乎悲壮的后勤保障,让现代军人很难想象当年的作战条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满目疮痍的城墙遗址,导游指着一块布满蜂窝状弹孔的青砖说:"这是当年美军运输机误投的燃烧弹痕迹。"战争的多面性在此展露无遗,国际援助与误伤悲剧交织,忠诚与迷茫并存,恰似那尊被炮火熔铸成抽象雕塑的青铜香炉,在时光中凝固成永恒的诘问。 </p><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忠烈祠的铜灯将七十二块阵亡将士名录碑映照得如同星河。我的手指在密密麻麻的姓名间游走,突然在"上等兵李*芳"处顿住——这个与我79年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战友同名同衔的名字,让两个时空的悲怆产生了量子纠缠般的共振。管理员说,这样的重名现象在3346块名录碑中出现了47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将校墓区,少将衔的顾葆裕墓前摆放着半盒昆明牌香烟。守陵人老张告诉我,每年清明都有位佝偻老者来此枯坐整日,后来才知是将军当年的传令兵。这种超越半个世纪的战友情,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更显珍贵。当我在少校墓群发现三座并列的"赵氏兄弟之墓"时,忽然想起《滇西抗战阵亡将士调查报告》中记载的腾冲赵氏家族"一父送五子,三子殒疆场"的惨烈往事。 </p><p class="ql-block"> 美军少校麦姆瑞的墓碑上,中英文对照的铭文出现了奇妙误差。中文碑文称其"协同作战壮烈牺牲",而英文原文却是"died in a friendly fire incident"(死于友军误伤)。这种历史叙述的微妙差异,恰似墓园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对抗与融合中述说着战争的复杂本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松山子高地北坡的交通壕里,散落着几枚氧化成翠绿色的铜纽扣。考古队小杨说,这是去年雨季冲出的远征军遗物,纽扣背面的"CC"字样证明属于中国宪兵部队。这些沉默的证物与日本《波集团作战日志》中"支那宪兵白刃突击之凶猛实属罕见"的记录形成互文,让教科书上的文字突然有了血肉温度。 </p><p class="ql-block"> 在阴森的滚龙坡日军暗堡群,手电筒光束照亮墙壁上的斑驳字迹。既有"昭和十九年八月 山田队"的涂鸦,也有"杀尽倭奴"的炭笔刻痕。最震撼的是处坍塌的掩体里,中国士兵的刺刀与日军指挥刀呈十字交叉状嵌在混凝土中,旁边散落着半截云南土布绑腿。这种瞬间的时空定格,比任何战争电影都更具冲击力。 </p><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垭口观景台俯瞰怒江峡谷,当年美军工程兵修建的24拐骡马路仍清晰可辨。放羊的老汉指着悬崖上的野樱桃树说:"树根底下还缠着降落伞绳呢。"这些自然与人工交织的战争遗迹,构成了独特的战场人类学景观,让历史的回响在山川间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夕阳将国殇墓园的纪念塔投射成巨大的时针,在滇西红土地上缓缓移动。当我在阵亡将士名录墙前敬完最后一个军礼,突然明白这座墓园不仅是安放忠骨之所,更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库。那些长眠地下的将士用生命封印的勇气与信念,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年轮。临行前,我把从老山带来的弹壳工艺品轻轻放在纪念碑基座上,两代军人的时空在此完成了神圣交割。怒江的涛声依旧,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改变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插 曲: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主题曲 — 孙楠</p><p class="ql-block">插 图:作者拍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