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盐城 阴霾酒泉

梦白浪

萨尔兹堡与慕尼黑相距150公里,山水相依,一线贯通。我将其作为布拉格——海德堡的中转站,每个城市仅作短时间停留。<br><br>乘FLIX大巴从布拉格去萨尔兹堡,路上阴晴不定,好在到达时露出日头。大巴车转大弯绕过城市,在南边的荒郊野地把我甩下。<br> 看到附近有个车站,步行前往,沿途远眺阿尔卑斯山余脉。这是萨尔赫察河(国内也译为“盐河”),从城里流过来。 车站既有火车也有公交通往市中心,我想还是乘公交,见到好景致可以随时下车。 萨尔兹堡就是“盐城”之意,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安禄山起兵那一年。<br>1322年(朱元璋六年后出生),萨尔兹堡与巴伐利亚为敌,1611年这里终于被巴伐利亚占领。<br>拿破仑战争时期的1805年作为补偿交还奥地利,1809年又被巴伐利亚占领,1816年根据“维也纳条约”再度归还奥地利。<div><br></div><div>奥地利在两大阵营之间的立场变化,最终决定了萨尔兹堡的归属。<br>奥地利对这个地区的实际控制仅200年左右。<br></div> <div>该城号称“北方的罗马”,音乐艺术中心,“音符镶嵌在石头缝里”。1945年夏季,爱好音乐的当地人迫不及待恢复了国际化的莫扎特音乐节。<br>游人最为熟知的是莫扎特、卡拉扬和电影《音乐之声》。</div><div><br></div><div>今年是《音乐之声》上映六十年。世界各地对片名的翻译五花八门,我国内陆译为《音乐之声》最符原意,阿根廷译为《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有些神乎,德国则译为《我的歌,我的梦》。</div><div><br>家庭合唱团的故事倒是在德国首先搬上银幕,名曰《菩提树》,已经被人遗忘。<br>大约在1979年,大陆可以流行《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我在这一年的《儿童时代》杂志看到了谱曲。中学和大学作为英语听力资料,都能看到《音乐之声》片段,而首次完整看完上海译配的版本,还是通过央视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周末剧院。<br><br>老城于1996年成为世遗。莫扎特故居在以前的美篇已经介绍过了,我看完故居,没再去石头巷寻找《平安夜》的词作者约瑟夫摩尔遗迹,只是一路溜达到米拉贝尔宫(意为“惊人的美丽”),这里是最易于到达的《音乐之声》拍摄地。<br></div> <div>宫殿是十七世纪萨尔兹堡大主教修建的皇宫,1802年萨尔兹堡摆脱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局面,二者孰为先后?且不管它。<br>宫内看到亚裔旅行团很多。我感觉,在整齐划一做操的是日本团,面容几乎全一样的是韩国团。国内团却没发现。</div><div><br></div><div>虽然奥地利人对一点本地风格没有的百老汇歌舞剧嗤之以鼻,纷纷表示“没看过这片子”,但为了迎合蜂拥而来的旅游者,也保留了这个节目。<br></div> 行前看了玛利亚的回忆录。电影中奥地利同胞同仇敌忾、上校全家人翻山就到了瑞士,明显是对历史和地理的神化。<div><br></div><div>在我到达一百年前即1924年,上校一家迁入萨尔兹堡,1927年与玛利亚结婚,1947年上校病逝(终年67岁),1967年玛利亚病逝(终年62岁)。<br></div> 我用英语学会的第一首歌曲是“雪绒花”,其实男主角很讨厌这曲子,还假深沉地演唱。。。。。。 <div>男主角普鲁默因为导演坚持要为其歌唱配音,已经很不满意,更感觉这部老调片子毁了他以后的演艺,因为人们看到他总是想到“上校”。</div> 我还记得几年后的“惠灵顿”。<br> 半个世纪后普鲁默才与《音乐之声》和解,后来在康涅狄格的家中去世。<br>据说玛利亚本人在影片开始的街头露脸,但我怎么看别人都是远景,不可能认出来:) 冯 特拉普上校的真容很普通,貌似一个匈牙利商人,难以和军人形象联系在一起,不上本尊照片。<br>1900年 20岁来华,大家当然知道那时节他是来干什么的,希望他在履行职责外没有什么恶行。<br>一战时他成为英雄潜艇指挥官,先后击沉了敌人的十一艘舰船,被封男爵。<br>1938年三德子通知他去指挥一艘新型潜艇,他的第一感觉是兴奋,随即陷入沉思——他不愿为吞并祖国的外来势力效力。<br>再说,58岁的潜艇艇长,听起来很有些玩命意味。<br><br>游客太多、城市太小,买了个中规中矩的冰箱贴。<br> <div>在萨尔兹堡仅晃悠了一个半小时,就走到了火车站,入内候车。</div> 火车站外观乏善可陈,在里面几乎闹了大笑话。 提前十五分钟我到了月台,这里停着一列红色的OBB(奥地利铁路)。我的票是DB(德铁),车身应该是白色的,一目了然吧。<br><br>OBB一直不开动,寥寥乘客已经上车,站台上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我坚信德意志人的严谨、守时,并赞叹他们短时间内能在月台安排两趟列车的效率。<br><br>时间越来越接近发车了,OBB毫无反应,我有些感到不对劲,我和它谁站错位置了?<br><br>最后一分钟,电光石火之间我意识到:这就是我要坐的那趟车!<div><br></div><div>Ich will nach Munchen fahren……(我要去慕尼黑)<br><br>顾不上了,赶紧按开门键,这个还没反应,跑向下一节车厢。在下一个车门处我的余光扫到了“慕尼黑”字样!<br><br></div><div>刚进车厢,列车开动。DB被OBB越俎代庖?</div><div>抑或DB晚点、我坐的是已经延误的前一趟车?<br>如果我早知道德铁的晚点率高达40%,也许还会放心地傻等下去。<br></div><div><br>查票的来了。</div> 夜幕中到达慕尼黑(网传德国最不安全的十大火车站之一)。正好旁边停放一列DB,等人走完后,我给两车拍了合影。 地铁的区域划分比巴黎都复杂,3.9欧元的起步价简直不能容忍(维也纳是2.4欧元)。 确实不安全,形同抢劫啊 最初计划要看萨尔河上的德意志博物馆,国内出发时已缩水为只过夜,次日外观国王广场——我甚至不知道著名的圣母主教教堂在哪里,萨尔河更没见到。<br><br>慕尼黑是德国第二大城(也有说第三大城)、南德第一大城,“德意志秘密跳动的心房”,原意为僧侣,被民国文人翻成的“明兴”在中国没有叫响。<br>因每年5月举办啤酒节,又有“啤酒城”之誉,国内对应的名字或可为“酒泉”。<br><br>现为巴伐利亚(有些场合被译为“拜仁”)首府,始终是德国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历史上的德国文艺复兴中心、巴洛克艺术中心。<br>1255年开始建都(同年蒙古彻底征服大理国,4年后爆发了钓鱼城之战),历史上一度被瑞典和奥地利先后短期占领。<br>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塑像。他是艺术爱好者,其婚礼后来演化为慕尼黑啤酒节,不过后期遭到人民反对,于1848年退位。<br>慕尼黑也是音乐之都,理查德斯特劳斯诞生于此。 <div>二十世纪尤其是1913年5月25日流浪画家来了以后,血腥和暗黑使茜茜公主家族经常你来我往串亲戚的美丽城市蒙尘。</div><div><br>流浪画家为何来到这里已经是一个谜。他可能试图报考美术学院,并逃避奥地利兵役。他表示很爱这座城市,因为与维也纳相比,她“很德国”。<br><br>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当时他与乌拉基米尔 伊里奇住在同一条大街,两个不得见的邻居。</div><div><br></div><div>1914年奥地利通知他服兵役,强令其去萨尔兹堡体检,证明身体不合格。<br>几个月后一战爆发,兴奋不已的流浪画家立刻要求参加巴伐利亚军队,如果这次还是体检不合格,历史走向可能就改变了。<br><br></div><div>1919年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很快被镇压,随后成了小胡子啤酒馆发迹地和国社大本营。<br>1933年,SS的小眼镜在慕尼黑附近设立了第一个“正规化CC”——达豪营。<br>1938年,更有世人皆知的“协定”。<br></div><div><br></div><div>当然战争时期,慕尼黑也有白玫瑰等反抗组织活动,如同流星短暂划破暗夜。我曾想去慕尼黑大学寻访,估计看不到什么,先说服自己放弃。<br>买过这部电影的连环画。<br></div> 历史上的汉斯兄妹和朋友,三人都被处决。 慕尼黑二战遭到66次轰炸,几乎夷为平地,战后全部复建。<br>1972年奥运会的黑九月袭击同样令人触目惊心。<br><br>在我心目中,慕尼黑是一座不祥之城。不过得知去年被网评为全球最不友好城市,倒也感到几分诧异。<br>同时又要说明,慕尼黑多年来一直享有世界最安全城市的美誉。<br><br>今年7月,路德维希二世(疯王)的几座宫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好像都不在市区。<br><br>到达该城的次日天气阴沉,就从这里开始CITY WALK。奥登广场两大景点已被流浪画家记录在画笔中。 街头一个病恹恹的中国艺术展广告,题目似乎是“已经神魂颠倒”? 前面进入了罗马风格的国王广场。首先看到的“棕色房子”遗迹在1931-1945年是国社管理中枢。这里的周边房舍被强行侵吞,成为万字徒们的“圣地”。<br> 1937年建两座对称的“光荣之庙”,放置啤酒馆那些亡命者的棺材,二战后废弃,现在仅存一处残基。<br> 元首宫(慕尼黑协定签字地)和国社中枢也是对称分布的一对建筑。前者现为音乐学院。 <div>小胡子的侵略计划急如星火,他谈到自己家族都短命,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时不可待,反正别人干不了,就得他在有生之年搞定。<br>而且他认为德国在六年内会达到巅峰,随后各国会赶上来。更担心英国一旦准备完毕,会把德国打得粉碎。<br>法国作为世仇,想硬刚但无底气(一战没垮是因为有俄、美先后充当盟友)。波兰公开表示,你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别指望我。<br><br>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瓜分,波兰乘机将争议地区归为已有。<br>都说英法被小胡子骗了,可他在战争后期反而大骂张伯伦,认为1938年是开战最好时机,他才是受骗上当。<br><br>此论在某种程度上也不错,英国确实利用一年时间抓紧了军备建设,特别是加速雷达研制;法国则开始大力建设空军——实际对日后毫无影响。<br></div><div><br></div><div>德、英、法、意四国大头目签字。流浪画家的签名被国内称为“多云”。</div><div>注意时间,签署日期其实已是次日,困倦的众人未在乎这个疏漏。</div> 依然对称分布的两座博物馆,没到开门时间。 走完国王广场,终结处建有普罗皮来门。<br> 现在才发现一些慕尼黑的色彩。至于啤酒就免了,那种大扎杯喝不到一半我就得去洗手间。<br> FLIX车站在火车站北,这个位置靠谱,赶上辆双层大巴。 大巴上看到的多瑙河,距离慕尼黑又是150公里之遥了。萨尔河、萨尔赫察河最后都注入多瑙河。<br> 慕尼黑距离海德堡约350公里,比北京出山海关还要远。巴伐利亚一路上依然是阴晴交错,十里不同天,深秋白日短,抵达海德堡已近黄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