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昵称:唐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号:1831300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寻探景点:台州府城 紫阳街</span></p> <p class="ql-block">这已是我第二次游台州了。十年过去了,紫阳街还是那样人来熙往,巾山还是那样苍翠欲滴,台州府古城墙还是那样雄伟壮观。但紫阳街上的原“中国人民银行”旧址内部却被改造为“朱自清纪念馆”了。</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学者。第一次认知朱自清是早年读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毛泽东在文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将朱自清的行为提升为“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与闻一多的抗争精神并列,成为政治话语中爱国主义的符号。</span>(这两张银行大门分别摄于十年前后)</p> <p class="ql-block">银行旧址是一个典型的旧式二层砖木结构四合院,青砖黛瓦,占地约330平方米,1936年建筑被改造为地方银行办事处,时为当地最早的银行机构之一。50年代后为台州地区的金融中心。我第一次来台州时,这里还是按原民国时期银行的功能布局,展示金融历史的陈列馆,内部设有营业大厅、金库等,让游客参观民国后的银行业务场景。</p> <p class="ql-block">现在银行旧址的正房、厢房等划分为序厅、展厅、互动区三部分。序厅是江泽民题词的朱自清塑像,展示朱自清生平简介。展厅内陈列着诗文手稿、照片及《匆匆》创作背景。展厅一角还原了朱自清旧仓头旧居的场景,窗前摆放其生前书橱、烟斗等遗物。互动区:设置“匆匆邮局”等场景,以增强游客的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1922年春季开学,朱自清受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台州中学前身)校长的邀请,来台州任教。他从省城搭船来到台州,在中津码头上岸。中津古渡位于台州府城兴善门外,是从前出入府城的最重要的水路门户。自唐代到民国作为浙东沿海的南北交通枢纽,上达吴会(苏南,浙东浙北)下连瓯闽(浙南、福建),南来北往的官商羁旅多经此入城。</p> <p class="ql-block">古渡始建于唐初,南宋修建了台州首座跨越灵江的中津浮桥(约300米),取代了传统的木船摆渡。朱自清纪念馆入门塑像的背景图就是民国期间双塔巾山下的中津浮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中津浮桥的上下游建了好几座公路桥,只能步行的中津浮桥有碍通航自然被拆,北岸仅存一块刻有“中津古渡”的碑刻。所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又重建了中津浮桥。我登上巾山俯瞰灵江,只见浮桥主体工程已完工,还未正式通行。何时再来就可以在桥上走走了。</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当年从府城南门(兴善门),顺着紫阳街(朱自清笔下的“二里长的大街”)一路向北,来到位于北山路的省六师。在六师的日子里,朱自清除了担任学校图书室主任外,还教授多门课程,包括哲学、社会学、国文、国语等,业余时间还进行文学创作。到台州不久,3月28日,朱自清便写下散文名篇《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此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此外,他还在台州创作了新诗《笑声》《灯光》《独自》等,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长诗《毁灭》。</p> <p class="ql-block">1923年初,朱自清受聘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的前身),离开了台州。他在台州扣除暑假与有事回省一师的两个月,头尾只驻足了八个月。正如其散文《匆匆》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朱自清在台州的时光虽然“匆匆”,但这段“匆匆”时光见证了他的文学创作高峰,见证了他从诗人到散文家的转型,台州的“匆匆”时光成为了他人生中难忘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离别后,朱自清依然怀念着台州的一切。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台州,回忆那里的山水、人情和紫藤花。他在《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不忘记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他爱“和自然一样朴实”的台州人,爱台州的山水,每当忆及,总饱含深情。台州人民也同样怀念着他,将银行旧址改为朱自清纪念馆、在其旧居设立“佩弦楼”等,丰富了台州古城的游览内容,强化了台州景区的文学元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