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课分野,良策弥合

蘭//36189583 <p class="ql-block">拜读学习主持人淡泊人生老师,关于《文章与课文“两张皮”现状与对策》一文后,结合这篇文章,对照自己本次征文投稿失利找差距,谈谈自己的感想,汲取经验教训。</p><p class="ql-block">老师的一席话如一剂良药,使我茅塞顿开。文章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文课分野的主要因素,同时为消除壁垒探寻良策,读后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今后的课本游学文章创作中,切记莫入这样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题记</p> <p class="ql-block">最近、游学圈《第三届“跟着课本去游学”佳作征集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群友们热情高涨,踊跃投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章,同时也淘汰掉不少不合适作品。对此,主持人淡泊人生老师专题发文《文章与课文“两张皮”现状与对策》,对这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开具良方,深度解锁“文章与课文”衔接的新密码。</p> <p class="ql-block">我认真学习之后,对照自己的作品自查自纠,如醍醐灌顶,猛然惊醒。发现在我的作品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同时明白了自己投稿失利的症结所在。</p><p class="ql-block">在这次的征文活动中,我一共投稿六篇,小学两篇入选一篇,初中四篇全部落选。我感到很茫然,举足无措。看了主持人老师的文章之后,我释怀了。</p> <p class="ql-block">仔细研读这篇文章,如拨云见日,让我对“跟着课本去游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篇文章就像一堂生动的游学文章创作讲学课,精准直击“跟着课本去游学”中文章与课文“两张皮”的现象。老师旁征博引、鞭辟入里地剖析一些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切中要害,对症下药,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老师凭借敏锐洞察力和深刻见解,为我们解析了游学文章与课文的关系以及创作中的误区,让我深受启发,对如何进行相关创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文章开篇点明了游学圈的发展态势,肯定了其积极成果,如“游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游学影响力逐渐扩展,游学队伍逐步壮大,游学佳作层出不穷”。这让我不禁想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游学圈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不断有新鲜的理念和活力注入。</p><p class="ql-block">然而,主持人老师没有被这繁荣的表象所迷惑,而是敏锐地洞察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老师以更高的视角,清晰地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p> <p class="ql-block">在阐述“两张皮”的现状时,老师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进行梳理。“新瓶装旧酒”,看似打着游学的旗号,实则内容与课文毫无关联;“引文被硬塞”,生硬地将课文内容插入,却缺乏契合度;“引文主次不分”,过多引用其他诗词名言,而忽略了课文原句;“图片鱼目混杂”,配图不讲究,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p><p class="ql-block">这些现象的揭示,不仅直击创作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诟病,让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在以往创作中存在的类似问题。</p> <p class="ql-block">我是第一次参加此类征文创作,在作品中诚如老师所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临时抱佛脚、文章粗糙欠打磨、没有仔细斟酌等问题。也有“新瓶装旧酒”旧文翻新之嫌,致使文章融合度差。有两篇在文章开头有“引文被硬塞”的做法,导致文章出现“课文和文章两张皮”的现象。引文摆在前头,而文中没有课文的引用体现,没有将课文融合到文章中,相互照应,相互烘托。这应该就是我文章的硬伤。通过自检发现这些问题,深刻反思,引以为戒,以免日后重蹈覆辙。</p> <p class="ql-block">通过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对这次的征文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因此导致作品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缺乏应有的实效性。大多都只是描述了游学的过程和感悟,而没有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地引用了几句课文中的语句,并没有结合游学进行深入探讨,导致作品缺乏亮点和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在文章中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首先是熟悉课文,强调“熟悉课文是游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撰写佳作的基础”。正如“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妙,妙能入道”之法,只有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如网购课本、编制目录等,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p><p class="ql-block">其次是熟悉景点,游学时要根据时间和重点进行游览,注意观察景点与课文的关联,这正是“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的体现。我们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熟悉景点是对策中的重要一环。老师在文章中指出,游学时要根据时间和重点进行游览,注意观察景点与课文的关联,不放过细微之处。这让我想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同时,还建议我们平时有选择性地阅读他人游览该景点的佳作,从不同的角度熟悉景点。这就如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p> <p class="ql-block">认真创作是对策的重要环节。老师在文中强调,要紧扣课文内容撰稿,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拓展学习视野。这让我联想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阐释。</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创作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为学习和实践服务。在引文和配图方面,文章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以课文为主,主次分明,配图要应景。恰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做法,提倡追求简洁、新颖的创作风格。拟定标题要做到简洁明了,反映作品中心内容,正如“题好一半文”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最后,老师强调要反思作品,收集信息,听取意见,再度修改。这让我想到了王安石那句“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名言。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让作品趋于完美。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老师在文中所提及到的这些解决方案,可谓是智慧锦囊,是实操性很强的良策。这对于致力于跟着课本去游学的创作者来说,更是指导性极强的金玉良言,知行合一的经验之谈。</p> <p class="ql-block">读罢这篇文章,我对主持人老师的这种做法充满敬意。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深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文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同时也包含着主持人老师对广大游学爱好者的期许与热盼。</p><p class="ql-block">在当今这个信息爆发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是非常难得的。在游学圈老师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在游学创作道路上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这篇关于游学写作的文章,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创作技巧这个范畴,而是指向了认知的深层逻辑——书本知识只有在实地探寻中才能具象且鲜活,而“跟着书本去游学”便是为知识与现实搭建起桥梁。作为求知者,我们应践行这一理念,沿着这一思路,在“循书之脉络”和“探景之真容”间把握好尺度,让每次游学都变为知识落地、感悟升华的探索之旅。</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up4xc6?author_id=42893537&from=head_nickname&_sasdk=fMzYxODk1ODM" target="_blank">文章与课文“两张皮”现状与对策</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