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欲尽头 秋欲初

翟老四

<p class="ql-block"> 夏欲尽头 秋欲初</p><p class="ql-block"> 大暑时节,桑拿浴般的炙烤天气,让人们无处躲藏,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汗流浃背,湿透衣襟,想找一个地方静下来休息一下,也会令人大汗淋漓,浮躁难耐,浑身都是黏腻的感觉。即使洗洗脸,擦擦身子,或冲个凉水澡,也只能是暂时缓解一下,一会儿的功夫,全身仍然是汗流不止。</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令人心烦意乱、坐立不安,难耐这酷暑的日子里,人们会掰着手指头,或翻着日历,天天计算着、盼望着,“立秋”能够带点凉爽的风来,驱赶一下蒸笼般炙烤难熬的暑气。岁月的脚步,步履匆匆,一个不留意就来到了8月7日。</p><p class="ql-block"> 昨天是夏天,酷热难熬,今天是“立秋”,季节最是狡黠的精灵,季节的转换,用微凉的指尖点醒你蒙尘的感官,在眉梢眼角都染上它的印记。这是一个神奇的节气,古人在无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仅凭观星定节,就能精确掌握,这就是智慧中的“科学”。这位秋的使者,让“西风夜转头”,似乎一夜之间就吹散了身上的黏腻,一早一晚能感受到了凉意。一个转身夏天成了故事,一个回眸秋天成了风景。</p><p class="ql-block"> 立秋节气的到来,是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万物从蓬勃成长趋向成熟沉淀,酝酿丰收。此时,令人在感慨四时与自然更迭之余,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的全新时令感。</p><p class="ql-block">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宣告酷暑离去,秋之将至,还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开始,此时最典型的标志是“寸草结穗”,秋作物开始进入了生长的重要发育期。</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中分24个节气,其中就有四个“立”字,“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每一个“立”字,便是一个季节门前的哨位,是一种启迪,但从不逾越两条规律,一是物极必反,热极生寒寒生暑;二是大势所趋,星火燎原,见微知著。不经意间:“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p><p class="ql-block"> 立秋中虽然有个“秋”字,但距离真正的“秋爽”还很远。俗话说:“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立秋之后,还有三伏天的末伏,在等待着我们,等到处暑节气之后天气才算是基本上告别暑热。</p><p class="ql-block">“夏欲尽头秋欲初”,作为秋季第一个节气,立秋节气可谓夏日之尾,秋之前奏。虽然谓之“秋”。但表面上看天气仍然是一幅盛夏的景象。暑热的本色,还会承袭一段时间,因为每年“立秋”到来的时候,常常被伏天所包围着,仍还有一段“秋老虎”酷热的天气,还不能真正感受到“秋”的清爽凉意。</p><p class="ql-block"> 虽然秋已至暑未消,但立秋肩负着向世间万物宣告“秋天来了”,这一温婉而庄重的召唤使者的使命,带着独有的韵味和深意,拉开了大地田野中的瓜果飘香,五谷丰登的优美秋景,秋色序幕。</p><p class="ql-block"> “秋后一伏热死牛”,是民间描述立秋后高温持续的一句形象谚语。这是因为每年立秋节气多处于“末伏”期间,尤其是今年立秋后仍然有长达16天的伏天,时刻提醒人们暑热将缓慢退场,仍需要防范势头凶猛的“秋老虎”余威。</p><p class="ql-block"> 农谚说:“立了秋,把扇丢。”随着天气一天天渐凉,蝉鸣渐咽,蛐蛐开始活跃田间。夜晚,在农村的田埂地边,房前屋后,草丛中、床地下,都能听到蟋蟀拨动琴弦,尽情鸣唱的略带颤音,清脆响亮的甜美“促织曲”。</p><p class="ql-block"> 在这浅秋时节,乡村大地的田野里,到处透着丰收的喜悦。仰望天空,月亮更白、天更蓝,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白云,使人有天高云淡、天朗气清的感觉。爽快舒适的感受让人感到万象更新是大自然的规律,是谁都改变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立秋分两半,一半是夏日的余热,一半是秋日的清爽。季节的转身,就藏在细微的变化中。当秋花与秋叶带着诗意缤纷而落时,秋果的丰硕正鎏金着岁月的颜色,在夏意尚浓,忽而已秋时,一边回忆夏天的故事,一边调和着秋天的色彩。于是,时节便有了好风景,丹青人间好个秋。</p><p class="ql-block"> 在“立秋”的引领下,农作物积蓄了一夏天的能量,此刻正铆足了劲向成熟的方向生长。高梁红了脸,谷子笑弯了腰,玉米露出了大金牙,大豆鼓满了夹,棉花绽开了洁白无瑕的“花”,地瓜也在地底下暗自较劲,不断壮大自个儿的身子。各种瓜果弥漫散发着清香,让人细细品味。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人们的盼头也正在眼前越来越清晰,让人们欣赏到了美丽大自然的秋景秋色。</p><p class="ql-block">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禅。”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夏秋交替,长了清凉,瘦了岁华。秋去秋来,万荷叶上送新时;暮蝉声声,泣尽晚夏岁月短。</p><p class="ql-block"> “一叶知秋”,这是古人对立秋时节敏感而又富有诗意的描述。“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心怀美好,一草一木皆有诗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初秋》:“不觉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在不知不觉间,初秋已经悄然而至,白昼渐短,夜晚渐长,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清爽的秋风一阵阵吹来,给人越来越凉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灼人的热浪,随着暑气的消退,简陋的屋舍内又逐渐归于宁静,再也没有往日的燥热。夜晚,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台阶下的草丛中凝结起晶莹的露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露水反射着柔和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诗人像是在闲话家常,慢慢地述说着初秋的美好,夜长、风凉、暑气散、露珠凝,读后恍然发觉,原来初秋的温柔,都藏在“不觉”的日常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立秋节气在我国农耕文化中地位特殊,其不仅反映季节的自然规律,也蕴涵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立秋来了,它会将岁月沉淀出醇香,也会让浮躁的人生变得宁静,宁静的如一朵饱食阳光雨露的葵花,静静地饱满着果实,丰盈着秋天。</p><p class="ql-block"> 立秋,是藏在伏天里的秋天,也是沉在我们心底的井然。“一叶梧桐一报秋”,一句关于秋天的诗行,秋高气爽,秋水长天,与夏天挥手告别,让秋风送来凉意。让人们在这个收获满满的季节里,心情舒畅,所遇皆温柔,所见皆美景。</p><p class="ql-block"> 翟所祥</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