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p class="ql-block">郑梦周(1337年-1392年),初名梦兰、梦龙,字达可,号圃隐,是朝鲜高丽王朝末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和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早年经历:郑梦周祖上为下级武官,他自幼自学成才,1360年中举,1367年受儒学家李穑赏识,出任学官讲解朱子集注,后因父丧辞官守孝三年,回朝后任大司成,负责与明朝重建朝贡关系。</p> (二) <p class="ql-block"> • 主要成就:政治上,致力于维护高丽王朝统治,多次出使明朝,重建并巩固了高丽与明朝的朝贡关系,还参照《大明律》拟订《新律》。文化上,他是韩国后世推崇的“东方理学宗师”,精通中国儒学、理学和史学经典,擅诗文、书画,著有《圃隐集》。</p> <p class="ql-block">1:文化传播:郑梦周曾五次奉派出使中国明朝,将中国儒家文化带回朝鲜高丽王朝,被韩国后世学者推崇为“东方理学宗师”。</p> <p class="ql-block">2:外交贡献:他多次出使明朝,成功缓解了高丽与明朝之间的紧张关系,避免了战争冲突,还为高丽争取到减免岁贡、推行明朝冠服制度等优待。</p> <p class="ql-block"> 3:后世评价:郑梦周因其忠义和对韩国文化的贡献,被后世高度评价。1400年,李芳远继位后追封其为“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学兼艺文春秋馆事、益阳府院君”,谥号文忠,并将其入祀孔庙。韩国至今仍有圃隐学会、圃隐宗约院等专门机构研究推广其学说。</p> (三) <p class="ql-block">郑梦周在洪武年间多次出使明朝,由山东登州上岸后沿运河南下,多次途经扬州,并写下“关于扬州的诗就有十几篇”,描述当地繁华与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 《扬州》:“经过楚地山川,想象隋家宫阙。往时兴废谁嗟,此日繁华可悦。仙花杳杳难寻,官柳依依堪折。晚来偶泊兰舟,二十四桥明月。”</p> <p class="ql-block">《扬州食枇杷》(句):“饱啖佳果转生悲,扬州旧梦黯回首。”</p> <p class="ql-block">• 《戏赠偕行年少》:“曾闻杜牧最风流,每向扬州好暗游。今日周南王化近,行人且莫错回头。”</p> <p class="ql-block">• 《戏赠偕行年少》:“曾闻杜牧最风流,每向扬州好暗游。今日周南王化近,行人且莫错回头。”</p> <p class="ql-block">以上诸作均见于其使明纪行,多写于第五、六次出使时,从淮安沿运河南下至扬州、真州(仪征)途中,属扬州相关主题的代表篇。</p> (四) <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郑梦周第二十四世宗孙郑来晶向该馆捐赠了郑梦周半身铜像,该铜像陈列于崔致远纪念馆“跨越千年的记忆——崔致远与扬州”展览中2013年,韩国龙仁市政府又向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捐赠了郑梦周全身铜像,进一步丰富了郑梦周相关展示。</p> (五) <p class="ql-block">郑梦周通过多次出使、斡旋与文化交流,在明初明丽关系紧张期稳定并改善双边关系,为两国和平与长期友好奠定了基础;其形象与事迹在当代持续被纪念与研究,成为中韩友好的文化符号与纽带。 </p><p class="ql-block"> 当代纪念与象征:扬州、宁波等地的铜像与展览,韩国“圃隐学会”持续举办中韩学术交流,使其成为中韩友好的象征与对话平台,对中韩友好关系产生积极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