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宋永焕

<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第四节</p><p class="ql-block">母亲结婚第二年,有了我大哥,后来又生了个哥夭折了,再生了个姐,就生我了。</p><p class="ql-block">后面又有两个妹,晚生产的妹也没有了,所以长大成人的是我们四个。</p><p class="ql-block">大哥是出生在庄基村的,后来,听说是大哥玩火把房子烧了,确实于否,母亲和父亲都不在家,三四岁的孩子,他也说不清呀。这好像就欠了家庭的债,父亲在工厂里挣点钱除了紧凑着吃饭外,都被祖母收走了,积攒着造房。</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则到父亲工作的工厂,戚墅堰机厂车辆工厂的居民宿舍居住去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各方面都还很困难,但工厂认为,为劳动者提供住房是天经地义的事。</p><p class="ql-block">劳动者的住房一般都是靠工厂自建房解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靠工厂自建房解决劳动者的居住。</p><p class="ql-block">父亲把家里失火烧了房屋的情况,跟劳动小组长一说,小组长跟车间主任一反映,住房就安排了。</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十月,我在”工房”区出生了。</p><p class="ql-block">工厂工房有“老工房区”,是“新中国”前的建筑,靠工厂大门一侧,后来就叫一区。“新中国”后,二区、三区一路建下去,直建到十四区。</p><p class="ql-block">刚住”工房”的时候,是被安排在六区住,不久又搬的“二区、白房子”。“白房子”要稍微大一点,是楼房了,但厨房是楼上楼下共用的。</p><p class="ql-block">我十个月的时候,“二区”的“黑房子”刚落成,我们家就搬过去住了。</p><p class="ql-block">住了很久的是二排一百二十四号一楼。</p><p class="ql-block">黑房子是挨着“二区、白房子”建的,所以也编为二区。</p><p class="ql-block">黑房子,是仿洋房建筑。</p><p class="ql-block">外墙不用石灰粉敷饰,防雨。青砖实码,接缝处嵌水泥。木楼板要比“二区、白房子”厚一倍,一楼还有挂顶。</p><p class="ql-block">再配有洋门锁。</p><p class="ql-block">主要还是独立厨房。</p><p class="ql-block">工房区一共有十四个区。除五区和十二区是单身宿舍,其余都是家属区。</p><p class="ql-block">原家属区还现存的建筑就只有“二区、黑房子”了。听说将作为“新中国”的早期建筑,被永久保留。</p><p class="ql-block">(作品第一章的作品任务,是完成作品主人翁的生活环境介绍:家庭出身,时间地点)</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