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的魔力,将滁州琅琊山从江淮一隅的山水,跃升为千年来文人心中的文化圣地。这份萦绕心底多年的向往,终于在一个烟雨朦胧的午后,化作了寻访的步履。</p> <p class="ql-block">为赴这场千年之约,我特意选择从北门入园。一入山门,一条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古木参天,交叠的枝叶滤尽了尘世喧嚣。为了不赶时间,我们决定不去南天门,搭观光车抵琅琊寺,再沿 “琅琊寺 — 深秀湖 — 同乐园 — 醉翁亭 — 醉翁潭 — 野芳园” 一线,随心所至,漫览幽意。</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至琅琊寺,同车游客多匆匆奔赴南天门,我们却在此静心踱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900 多年前,欧阳修的名句仿佛从湿润的空气中被唤醒。雨中的琅琊山,不仅复现了文中的蔚然与深秀,更添了几分空灵朦胧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愈往深处行去,草木与泥土的清香便愈发浓郁。路边的竹林被雨水洗得碧绿透亮,风来时,叶声沙沙,雨声簌簌,似山林低语。几株百年青檀与虬枝盘曲的琅琊榆,在雨中更显苍劲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山间游人稀少,满目绿意与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行至琅琊寺前,见一位老人牵着孩子悠然拾级而下,我们迎着他们的方向拾级而上,方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红墙黛瓦在苍翠掩映下,既有禅意的肃穆,又不失自然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刹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0 年),唐代宗赐名 “宝应寺”,宋太宗时改作 “开化禅寺”,后因坐落琅琊山而得名 “琅琊寺”,曾是备受推崇的皇家寺庙。</p> <p class="ql-block">历经唐末、宋初、元末及明清的多次毁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初年达修法师主持重修,却依旧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建筑格局,让人能从飞檐斗拱间,触摸到千年前的营造风骨。</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古道拾级而上,寺中仍保存着唐碑宋刻等历代珍迹。自唐宋以来,无数文人于此登临题咏,正如宋诗所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如今漫步其间,犹能遇见诗中那片云石幽翠、禅意深远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明月池、濯缨泉、归云洞、观音阁、三友亭——自然之景与人文之迹错落相映,共同勾勒出一幅“亭台楼阁隐翠微”的清幽画卷。</p> <p class="ql-block">而最让我驻足的,是穿过三天门后见到的无梁殿。“无梁殿” 是俗称,其正式名称为 “琅琊山藏经楼” 或 “大雄宝殿后殿”。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完全摒弃了传统木质梁架结构,内部采用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券结构,仅凭砖石的咬合便撑起整座殿宇 —— 这种 “无梁” 的建造方式,不仅展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技艺与智慧,更成为中国建筑史上鲜活的 “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虽无梁殿在国内并非孤例(如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等),但琅琊寺无梁殿以其悠久历史、独特结构与山林环境的完美融合,成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自琅琊寺沿石阶缓步而下,便是深秀湖。其名源自“蔚然深秀”,三面青山环抱,湖水清可见底。湖心九曲桥蜿蜒,亭覆琉璃金瓦,饰以六角禽篱,精巧典雅。临湖水榭茶楼清幽宜人,与清风明月楼、蔚然亭相映成趣,共筑一方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雨势渐浓,细密的雨丝织成一张透明的网。我们撑伞漫步于九曲湖心桥上,看雨洗净山间尘埃,也涤尽心头浮躁。斜斜飘落的雨丝,宛若时光垂落的丝线,将千年前的琅琊山色与此刻的氤氲景致,悄然缀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觉得,千百年来,琅琊山的雨或许一直如此:不疾不徐,从容自若。任凭朝代更迭、人世浮沉,它始终遵循着自己的节奏,静静洒向古木、亭台与湖面。文人总爱听雨感怀,大约正是因为雨最易牵动诗心——同一场雨,落在不同的时空,便有了不同的意味;而落在琅琊山,它就成了一缕连接古今的丝线。</p> <p class="ql-block">从深秀湖景区出来,路边的摩崖石刻上,“峰回路转” 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 这是琅琊山最负盛名的摩崖石刻之一,不仅是通往醉翁亭的标志,更像是《醉翁亭记》的 “视觉注脚”。</p> <p class="ql-block">原文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描绘,曾让我在书卷间无数次遥想此景;而今立于石刻之前,方真正领会“峰回路转”之妙——仿佛只需转过眼前这道山弯,便能与千年前的醉翁隔空相会。</p> <p class="ql-block">从主道往里走数百米,便到了同乐园。这是一座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仿宋式园林建筑群,“同乐” 二字,正是源自《醉翁亭记》的核心思想:“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与 “醉能同其乐”。</p> <p class="ql-block">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都在致敬欧阳修 “与民同乐、寄情山水” 的豁达情怀。这里不仅是赏景之处,更是了解欧阳修的 “立体传记”:通过建筑、碑刻、雕塑等形式,游人能直观看到欧阳修的成长历程、为官经历,以及他与滁州、与琅琊山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的精华,当属园内的碑廊。长廊的墙壁上,镶嵌着数十块碑刻,既有欧阳修本人的书法作品,更有苏轼、祝枝山、赵孟頫、文徵明等历代书法大家所书的《醉翁亭记》全文。</p> <p class="ql-block">沿着岩壁缓缓前行,看不同字体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眼前铺展,楷书端庄、行书流畅、草书豪放,每一笔都透着文人的风骨,堪称一场跨越千年的书法艺术盛宴。</p> <p class="ql-block">此时雨势又大了些,我们便到深秀湖畔的白鹭山庄稍作休息。山庄依山傍水,被茂密的森林与清澈的湖水环绕,想来 “白鹭山庄” 之名,便是因常有白鹭等水鸟在此栖息、飞翔而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点了一杯咖啡、一杯奶茶,配上几样小食,临窗而坐。窗外雨声淅沥,我们试着回忆《醉翁亭记》中的字句——虽已背不全全文,也并非贪图景区的门票优惠,只是在这般雨意氤氲之中,仿佛唯有重读一遍那不朽的文章,才不负此刻山水清音、千年一梦。</p> <p class="ql-block">雨丝轻叩窗棂,和着文中的“山水之乐”,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触摸到岁月深处的记忆;窗外的雨将天地连成一片,也将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是在书中,还是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待雨势渐小,我们终于行至此次寻访的高潮——醉翁亭。它从来不止是一座亭子:是建筑与诗文的交融,是自然与哲思的共鸣,更是承载了千年文心与记忆的“天下第一亭”。</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的古亭,位居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其余为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它所承载的,早已远超建筑本身——更是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与不朽诗魂。</p> <p class="ql-block">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被贬至滁州任知州。他常与友人在此饮酒游乐,琅琊寺住持智仙见其爱此景致,特建小亭。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作《醉翁亭记》,亭因此得名。今亭内悬有苏轼手书“醉翁亭”巨匾,是当之无愧的 “镇亭之宝”。</p> <p class="ql-block">世人皆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却鲜少有人言明:此“醉”并非酒醉,而是陶然于山水之美,更是沉醉于“与民同乐”的豁达——那才是醉翁亭真正的精神内核。如今踏入这里,依旧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烦恼,体味欧阳修于逆境中自得其乐的豁达从容。</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醉翁亭,早已不止是一座孤亭,而已扩展为依山傍水、九院七亭相映成趣的古典园林建筑群。亭台错落有致,曲径通幽之处,步步皆景,处处藏韵,完美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p> <p class="ql-block">二贤堂,为纪念曾任职滁州的欧阳修与王禹偁两位贤人而建。他们同为北宋名臣、文学大家,不仅为滁州尽心竭力,更对此地怀有深厚情意,其德其文,至今犹为世人感念。</p> <p class="ql-block">古梅亭静静矗立,亭前那株相传为欧阳修手植的古梅,世称“欧梅”,如今已是我国现存四株千年古梅之一。梅根处立有一方清代石匾,上书“花中巢许”,以此赞誉它如上古隐士般清逸高洁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影香亭与意在亭,两座小亭围绕着一方清池而建,“影香” 取梅影、梅香之意,“意在” 则呼应 “醉翁之意不在酒”,名字皆源自《醉翁亭记》的意境,小巧精致中透着文人的雅趣。坐在亭中,仿佛能想象千年前欧阳修与友人在此 “曲水流觞” 的场景,饮酒赋诗,畅叙人生。</p> <p class="ql-block">在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心中,醉翁亭都是一方必赴朝圣的“麦加”。漫步园中,脚下仿佛步步皆踏着《醉翁亭记》的字句;耳畔的风声泉响,也恍若欧阳修的低吟轻诵。于此,我们终与千年前的文豪,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永恒的文化象征。它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理想,融文学、书法、建筑与山水于一体,处处渗透千年底蕴。游览于此,不只是在看一座亭,而是在阅读立体的《醉翁亭记》,感受千年文化的脉搏,与古人的智慧与情怀隔空共鸣。</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雨已渐止。回望山间,云雾渺茫,将琅琊山笼在一片苍青之中。这座位于滁州城西的山峦,犹如一幅青绿长卷,峰峦叠翠、泉涧清幽,古刹钟鸣、亭台错落,既是自然馈赠的生态秘境,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长廊。</p> <p class="ql-block">一场山雨,洗出了琅琊更深的绿意,也沁透了更沉的诗情;一次寻访,让《醉翁亭记》中的字句跃出纸页,化为眼前的实景与心中的共鸣。这或许正是琅琊山永恒的魅力——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总以山水为纸、文化为墨,为每一个到来的人,写下独属于他们的“醉翁之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