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彝族南部方言区毕摩古籍《查姆》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宝藏,承载着这个古老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信仰与记忆。其中,《理规书》作为《查姆》的重要构成,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彝族社会的每一寸脉络中,成为维系民族精神、规范社会秩序的关键力量。从远古的岁月走来,彝人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演进,既传承着先辈的谆谆教诲,又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p> <p class="ql-block">《理规书》作为《查姆》的开篇之作,以极具画面感的表述开启了对“理规”的阐释。“昆明城池大,晋宁京城里,山川胜迹藏幽梦,遥念先风思绪长,”(彝族先民生活在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的开篇,并非单纯的地理描述,而是将“理规”的存在置于具体的社会空间中,暗示其贯穿于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社群之中。紧接着,经文以“天地有理规,百官懂理规,君王守理规,百姓学理规”的递进式表述,构建了一套覆盖自然与社会的秩序体系——天地运行有其固有法则,这是“理规”的源头;而人类社会中,从执掌权力的君王、百官,到普通百姓,均需以“理规”为行为准则。君王与百官的“守理规”,是维系家国安定的基石;百姓的“学理规”,则是实现个体价值、融入社会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经文后续“理规要学习,一生要学好,学好一辈子”的强调,更将“理规”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升华为个体一生的修行目标。在古代彝族社会,“理规”并非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与生产生活、族群交往、祭祀仪式紧密结合的具体准则,例如农耕时节的协作规范、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祭祀活动中的礼仪要求等。《理规书》通过这样的表述,实则是在引导族群成员将“守理规”内化为生活习惯,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族群的延续,其背后蕴含的,是彝族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的理想追求。</p> <p class="ql-block">在“仁义道德”的阐释中,《理规书》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彝族的生活场景,提出具体的行为标准——例如在族群交往中,要以“仁”对待弱者,以“义”处理矛盾;在“读书习礼”的表述中,“读书”不仅指学习毕摩的典籍知识,更包括了解族群的历史与传统,“习礼”则涵盖了祭祀、婚嫁、丧葬等各类仪式中的礼仪规范,体现出古代彝族对“文化传承”与“礼仪教化”的重视。而“忠君守法”与“尊老爱幼”的内容,既顺应了古代社会对“家国秩序”的构建需求,也延续了彝族以家族为核心的伦理传统,前者强调个体对族群共同体的责任,后者则注重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结与道德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理规书》不仅是一部“教育典籍”,更是一部“生活哲学指南”,它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可实践的行为准则,通过毕摩的口传心授,渗透到彝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族群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书中还记载着一段关于族群起源的表述:“蓝天白云下,黑土大地上,阿普笃慕孙,降生横眼人,这代横眼人,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来。”“阿普笃慕”是彝族传说中的共同始祖,“横眼人”则被认为是彝族先民的代称,这段文字看似简单的叙事,实则蕴含着彝族对“族群根源”的认同与对“传承”的执念——从始祖到后代,族群的血脉与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延续,而《理规书》正是这一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籍中“祖先留下话,君王者善良,家国则安定,百姓则安乐,儿女笑开颜,父母心安稳,人人满面春”的表述,更将“君王之德”与“百姓之福”紧密关联,勾勒出古代彝族社会的理想图景:君主以善良为德,则国家安定;国家安定,则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家庭和睦,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彝族先民对“贤君治国”的期待,也暗含着对“社会公平”“民生幸福”的追求,与书中的“理规”思想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古代彝族社会的价值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部承载着厚重文化的典籍,在传承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一代代毕摩的逝去,查姆古经散落在哀牢山不同的角落里”,毕摩作为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既是《查姆》的解读与传播者,也是典籍的守护者。随着老一代毕摩的离世,许多口传的解读方法、典籍中隐藏的文化密码也随之消失;而散落在哀牢山各处的古籍抄本,因保存条件有限,面临着虫蛀、霉变等风险,部分内容甚至已残缺不全。</p> <p class="ql-block">《查姆》古经翻译仍在继续……直到今天没有人能够完全解读出查姆古经的全部内容。《查姆》以古彝文书写,其中既包含着古代彝族的语言习惯,也涉及大量族群特有的历史典故、祭祀术语与哲学概念,许多词汇在现代彝语中已无对应表述,翻译难度极大;而即便完成文字翻译,要真正理解典籍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某句经文与特定祭祀仪式的关联、某个概念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所指——也需要结合大量的田野调查与口头传承资料,这使得“完全解读”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过了千年岁月。它不仅是一部古籍,更是彝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对《查姆》的传承与解读,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族群精神的延续,是让彝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继续绽放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只要传承者的脚步不停,《查姆》的智慧就将永远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