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到ChatGPT

牛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ChatGPT出现之前,人工智能走过了一段极为漫长的寂静。半个世纪里,它像一株在阴影里生长的植物,不声不响,却固执地向上伸展。只有少数人,守在它身旁,等待它开花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工智能的起点,常被人追溯到1956年的夏天 — 达特茅斯会议。那是一个小小的学术聚会,却点燃了一盏明灯。之后几十年,它时而闪烁,时而黯淡。直到2012年,ImageNet 的比赛让深度学习惊艳登场,世界才重新注意到这团火苗。而当2022年ChatGPT上线时,它终于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秘密,而是席卷世界的热浪。那一年,人工智能第一次真正带着呼啸与轰鸣,扑向了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常想起,今日的热闹,与昔日的冷清,竟是如此的鲜明对照。今天的AI,是亿万资金的追逐,是科技巨头的对抗,是年轻天才们的身价如金。而三、四十年前,AI不过是冷宫里的冷门学科,孤独而清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时代,华裔学子们鲜有人选择这条道路。就业是现实,梦想往往让位于生计。可杨教授,却是个例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教授,北大天体物理出身,后来通过李政道的 CUSPEA 项目来到了美国。原本研究星辰的他,毅然转向人工智能。只是这一转身,不知浩瀚的广寒宫和飘渺的人工智能,哪边更加冷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记得他的一位学生,是个俄罗斯小伙。常年睡不醒的样子,眼睛半睁半闭,稀疏的头发放荡不羁,英语结结巴巴。课堂上他总会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引来笑声。但杨教授却非常肯定的说这个学生非常聪明。后来果然,这个年轻人转去了哈佛。这是不是咱们常说的“大智若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年以后,当我在电视上第一次见到OpenAI的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时,心中竟涌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惊愕。他,不正是当年杨教授的学生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仔细回想,杨教授的学生叫Evgeny (尤金)。但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岁月从眼前缓缓流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教授是北京人,说话温和,举止儒雅。每次见面,他总会笑着问一句:“吃了吗?”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像一股久违的暖流,穿透了异乡的距离。而我总要琢磨一下我这会儿到底吃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真正熟络起来,是因为电视剧 《围城》。那部陈道明、葛优、英达主演的老剧,在海外留学生里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我们在剧里看到的,不仅是方鸿渐、赵辛楣的踟蹰与彷徨,更是对自己命运和未来的担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那时恰好有一套录像带。杨教授听说后,借去观看。作为回报,他请我去他家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太太是美国人,说得最溜的中文还是那句“吃了吗”。她笑着告诉我,自从杨教授拿到录像带,每天晚上他都要独自关在书房里,边看边笑。她不解,这部看似平淡的电视剧,为何能让他笑得如此真切。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身在异乡,剧中的每一幕都在提醒他,那是记忆深处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说杨太太当年在美国大使馆负责签证,就是在那个窗口,认识了杨教授。缘分,总是在日常中不经意地落下。可见杨教授不仅学问好,情商肯定也是一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之后,因为研究方向的不同,我和杨教授渐渐失去了联系。后来听说他搬去了香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2023年的一天,我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又一次见到了他。他依旧是那副温文尔雅的模样,慢条斯理地谈论着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未来。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了那个带着北京口音问我“吃了吗”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节目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与一位老同学分享。同学说:“杨教授今天的成就是用三十多年的寂寞换来的。”这句话让我久久无法释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啊,三十多年的孤独坚守,多少人能做到?而这份坚守,终究迎来了花开的时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工智能的时间坐标</p><p class="ql-block"> • 1956:达特茅斯会议,AI 概念诞生</p><p class="ql-block"> • 1980s:专家系统的短暂繁荣</p><p class="ql-block"> • 2012:深度学习突破(ImageNet 比赛)</p><p class="ql-block"> • 2017:Transformer 架构提出</p><p class="ql-block"> • 2020:GPT-3 发布</p><p class="ql-block"> • 2022:ChatGPT 横空出世,引爆全球</p><p class="ql-block"> • 2023+:生成式 AI 的全面爆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和人工智能的故事,是科学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它见证了热闹与孤寂,荣耀与寂寞。就像杨教授的人生,冷门三十年,静水流深,终于等来一个属于AI的时代,一个属于他的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