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我曾经去过洛阳龙门石窟,可惜那时没有手机,没能留下石窟的只言片影,如今回想总觉记忆少了些依凭。直到25.7.17,朋友旅游新发的龙门石窟照片和视频,猝不及防撞进眼里——卢舍那大佛的慈悲浅笑、宾阳三洞的精细浮雕、伊河畔的石窟群影,每张照片都让那些模糊的轮廓渐渐清晰:石窟依崖而凿,巨大的佛像与石山浑然一体,千年风雨在石刻上留下时光的纹路,依然庄严与灵动。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景区、河南文化的名片、佛教艺术的巅峰代表之作,值得做下功课我参考网上的龙门石窟图文介绍,用美篇纪录下参观千年石窟的见闻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从西北门走进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月十六日清晨,朋友踏上前往洛阳龙门石窟的旅程。作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起到唐朝,历经十个朝代,四百余年营造, 至今仍保存着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与2800余块碑刻题记。 2000年,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古代石雕佛教艺术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西北门,从这里开始龙门石窟的游览。重点记录的游览路线:伊河龙门桥 → 禹王池 → 宾阳三洞(北魏皇家洞窟,“剪刀手佛像”)→ 万佛洞(1.5万尊小佛)→ 奉先寺(17.14米卢舍那大佛核心区唐朝)→ 古阳洞。……</p> <p class="ql-block">洛阳伊河,河水清澈碧绿。传说黄河鲤鱼逆流而上,如果跳过龙门就会成为龙的“鲤鱼跳龙门”传说,就发生在这里。这条伊河是大禹治水劈山形成的峡谷河。</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上,始建于北魏(公元493年~528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唐代造像占石窟的2/3)、五代、北宋等数个朝代,共计400多年的建造和雕刻史,至今石窟已经有1500年历史。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和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不少人来这里沐浴千年的佛光禅影,祈福平安,欣赏超越千年的中国古代先人精湛的石雕技艺。</p> <p class="ql-block">洛阳伊河,龙门桥(柴韶云摄影)</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据传池中有一块石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候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伊河两岸的牡丹石和梅花石</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分为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东西山石窟依崖而凿,近万数的佛雕像与山石浑然一体!星星点点的石窟和方形洞穴,诉说着当年造佛雕时的宏大场面和历时千年的风雨侵蚀岁月煎熬!</p> <p class="ql-block">东山石窟远景。</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照片,龙门石窟游览实景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简介碑。</p><p class="ql-block">从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巩固统治、宣扬佛教,开始在龙门山大规模开凿石窟,代表性皇家洞窟如古阳洞、宾阳三洞等,奠定了龙门石窟的基础,这一阶段持续至北魏分裂(约6世纪中叶)。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大多洞窟都是为皇帝、后妃、王公贵族祈福所建,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b>龙门石窟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b></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照片。</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开凿有历史记载。主要开凿活动集中在北魏至唐代(约5世纪末至8世纪中叶),之后逐渐停滞,清末并无大规模造像工程,更多是历史遗存的保护与维护。随着国力、皇家贵族宗教需求的变化自然衰落,核心开凿期在唐代基本结束。</p> <p class="ql-block">佛像雕刻艺术细腻圆润,体现了南北朝至唐代中国石雕艺术的高峰。石窟的<b>重点是西山石窟</b>。</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也被称为“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夸”,原名“灵岩寺”清代改称“宾阳”寓意“迎接早上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始建于1500多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北魏宣武帝为巩固其统治,宣扬佛教,并为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孝文帝及文昭皇后祈福所修建,始于</span>公元500年,历时24年完成主体工程。宾阳三洞是北魏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奠定了龙门石窟的基础,这一阶段持续至北魏分裂(约6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中洞主佛雕像。开凿于北魏公元500年,完工于公元523年,洞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坐佛(现在世佛),整座佛像看起儒雅清秀,是北魏造像的典型代表。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体现“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宾阳中洞佛像以瘦削体态、汉化服饰和含蓄微笑为特色,是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典范,其佛像“秀骨清像”风格对后世石窟艺术影响深远。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形象的文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供奉的过去世燃灯佛、石窟内浮雕内容丰富,有的已被盗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内,如帝后礼佛图浮雕。</p> <p class="ql-block">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的第一个洞窟一一潜溪寺马蹄形的洞口,据说以前可以听到暗流溪水流动的声音,所以叫“潜溪寺”,唐代龙门石窟建造的鼎盛期是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公元7世纪至8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佛是(过去世)燃灯佛。主尊是阿弥陀佛高約7.55米,双手合十,拇指风化,呈“剪刀手”手势(,开凿于公元641-650年。</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是宾阳中洞,开凿于公元500年,完工于公元523年,洞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整座佛像看起儒雅清秀,是北魏造像的典型代表。北洞供奉的过去世燃灯佛、南洞供奉的现在世弥勒佛,由于当时北魏宫廷政变修建中止,后完工于唐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南洞供奉的(现在世)弥勒佛,由于当时北魏宫廷政变修建中止,后完工于唐朝。(导游解说词)石窟中的穹顶结构和丰富的浮雕成为龙门石窟的标志性区域之一。佛像造像面容丰润,衣纹自然流畅,兼具北魏人的刚健与唐代的生动。造像风格的变化体现了佛教文化的中国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佛像的脖子上有三道纹,这是唐朝造像的标志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最大的石窟奉先寺群雕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造型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尊大佛。为武则天曾捐资的皇家工程核心,佛像以雍容庄严的造型成为龙门石窟最大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的佛像雕刻出自唐代造像,可以想象当年会有多少石匠同时工作在这个巨大的石窟,可见唐代造像盛世工程之浩大!</p> <p class="ql-block">奉先洞大佛。</p> <p class="ql-block">这是奉先寺的卢舍那(梵语)佛,汉语称大日如来佛,是石窟造像的无价之宝。公元675年以卢舍那大佛为主的奉先寺群雕竣工。大佛展示了中国佛像雕刻的精湛技艺,可惜历史没有记录雕刻设计者和雕刻石匠的尊名。</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主佛为卢舍那大佛, 她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体态丰满,雕刻得非常细腻!</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身佩通肩式袈裟,有九道弧形衣纹,佛首微垂。头发是波纹型发髻很高,眉毛像新月,头作俯视状,似乎历经千百年,一直在关注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神态平静。<b>大佛的双目更是雕刻石匠的画龙点睛之笔</b>,其设计者独具匠心,观众和礼佛朝拜者无论站在何处何角度,都能与大佛的一双秀目目光交汇,目光平和安详,令人视而不惧,可敬可亲。卢舍那是龙门石窟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更令人敬佩那些设计和用手工雕塑出卢舍那大佛的古代中国雕塑设计和造佛雕刻的能工巧匠们!</p> <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人员发现卢舍那大佛和普贤菩萨雕像身上的贴金,眼睛都用琉璃眼珠,当年的建造石匠真是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佛像雕刻细腻圆润饱满,是中国唐代石刻艺术精品,也是经典的世界文化遗产精品!</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些佛像在艺术设计等方面的成就,既反应唐代石雕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和美学理念,也反映出了唐代美术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摘录导游解说词)</p> <p class="ql-block">石壁上的方孔洞是干什么用的?</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石壁上的方型孔洞是历代为了保护石窟造像,修建的掛壁屋檐的木樑柱插孔。这样的方孔石窟山壁很多。我想或许也是造像工匠们搭建脚手架的木柱和石柱的插孔吧。</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的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故而得名莲花洞!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是像如此之大又如此精美的莲花,并不多见!莲花洞主尊释迦摩尼高六米,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迦叶、阿难二弟子。南北两壁上方刻有小千佛浮雕,每个佛像的高度仅有二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的南北两壁上方刻有小千佛浮雕,每个佛像的高度仅有二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尽管体量较小,但是也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是造佛像时工匠们搭建脚手架的木柱或者石柱的插孔吧。</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洞窟内刻有15000尊,身高仅4公分的小佛像而得名。在洞窟门外的墙壁上刻有一个观音立像,她面部丰润,左手拎净瓶,右手持佛尘,显得含蓄、端庄,是龙门石窟中唐代菩萨像的精美典范。</p> <p class="ql-block">先人以伟大的艺术石雕,做时代之永久性纪念!</p> <p class="ql-block">最小的佛像,尽管体量较小,但是也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历经多个朝代的开凿和修缮,保留和形成了丰富的石窟造像和文化遗迹,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更是值得学者研究和游客观赏的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看到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让佛像肢体残缺,令人痛心。</p> <p class="ql-block">十万尊佛像几乎没有一座是完整的造型!有的没有头或手,有的洞窟佛雕像被盗至海外!</p> <p class="ql-block">残缺佛像是历史的刺痛和悲哀。如今,每一处残缺,也都变成了时间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景点分明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史诗。朋友的镜头替我补上了当年的遗憾,也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龙门石窟不仅值得踏足寻访,看佛像在光影里流转的神韵;更值得静心研究,展现了北魏至唐代佛教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和文化融合,也体现宗教与权利的深度,权贵借佛像塑造自身的政治形象,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结合在一凿一刻中,读懂古人的信仰与匠心,学习与继承先人精湛的石雕艺术与技艺。</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以山为纸,以佛为史”的古代文明奇观!作为祖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它始终在那里,等着现代人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触碰它的精睿!</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网络下载的龙门石窟超人导游的视频,视频详尽的介绍了龙门石窟的旅游景点。故以此总结龙门石窟游记!</p> <p class="ql-block">历经1.5千年的龙门石窟,凿刻造像四百年匠心。古代匠人凭双手依山造佛,千万尊造像栩栩如生,千年石刻像里藏着古代先人的智慧与匠心,是无声有型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文明历史的见证。古人千年历史文化贡献,我们后代理应保护好石窟历史文化遗产!我欣喜的看到中新社北京2025年8月29日电 (记者 应妮)记者从中国国家文物局获悉,该局近日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简称“导则”),这是中国首个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相信<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为无神论者的我们更敬畏这份精湛技艺与文化胸怀,世世代代守护好龙门石窟这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该照片来自旅游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