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杨氏通谱》的修编历程

弘农文化园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p><p class="ql-block">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三者经纬交织,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的立体脉络。其中,家谱以血脉世系为经,以家族迁徙、生计劳作、人际往来为纬,将一个个家族的记忆熔铸成民族历史的鲜活注脚。正如先贤所言,家谱"蕴藏着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浩如烟海的资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富矿,更是维系宗族情感、传承文化基因的纽带。人不忘祖,方知来处;族不忘史,方能绵延。这种植根于血脉深处的寻根意识,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凝聚力愈强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 杨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其历史之悠久、脉络之繁复、英才之辈出,早已载入史册。自周康王时期得姓以来,杨氏族人或隐居山林涵养文脉,或跻身朝堂匡扶社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印记。东汉"关西夫子"杨震以"四知辞金"明志,清白家风传之后世;北宋杨家将以忠勇报国立身,其"忠贞不二、舍生取义"的精神,早已超越家族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四世三公"的显赫望族到遍布天下的枝叶繁茂,杨氏始终以"仁、智、礼、义、信"为家训核心,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而编修族谱,更是杨氏家族绵延不绝的传统——早在古代,杨氏便已是最先系统编著族谱的家族之一;近现代以来,又率先推动全国性族谱的编纂,足见杨氏对家族历史传承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广西杨氏,作为杨氏家族迁徙发展中的重要支脉,其历史可追溯至不同时期的迁徙浪潮。数百万杨氏族人在八桂大地上繁衍生息,与各族同胞共同耕耘这片土地,既传承着杨氏的优良家风,又融入了广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记忆。然而,翻阅历史,广西杨氏却始终缺少一部能够统摄各支系、厘清迁徙脉络、汇聚家族智慧的统一通谱。这既是广西杨氏文化传承的缺憾,也是无数宗亲心中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编修一部《广西杨氏通谱》,以厘清源流、联结宗亲、传承文化,成为广西杨氏族人的共同心愿。这份心愿的践行,始于2011年12月"广西杨氏恳亲暨编纂《中华杨氏通谱》广西卷研讨大会"的召开。彼时,广西杨氏联谊总会将修谱列为核心议事日程,自此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艰难历程。</p><p class="ql-block"> 2012年7月,我们向各地市杨氏宗亲组织下发资料征集通知,却因经验匮乏、渠道不畅而收效甚微。随后,我们召开座谈会凝聚共识,成立修谱工作小组,以杨再林会长为组长,桂平市杨健生宗长、岑溪市杨宗良宗亲为核心编辑,各地市县宗亲组织负责人共同参与,正式将《中华杨氏通谱》广西卷定名为《广西杨氏通谱》,全面启动编纂工作。2013至2015年间,编委会成员足迹遍布贵港、梧州、南宁、贺州、玉林、百色、桂林、防城港、柳州、来宾、河池等广西十余个地市,在当地宗亲会的支持下开展宣传发动,收集到大量珍贵资料。然而,困难接踵而至:杨宗良宗亲因身体健康原因未能坚持,编纂重担落在杨健生宗长一人肩上。从2016年起,杨健生宗长独自整理资料,历时三载完成第一初稿,却因资料不全、纲目架构待完善,在2019年初的初审会上收到诸多修改意见。未及修改,疫情来袭,工作停滞三年有余;更令人痛心的是,十余年间,多位曾为修谱奔走的老宗亲相继离世,未能见证通谱成书,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与愧疚。</p><p class="ql-block"> 幸逢盛世,天遂人愿。2025年初,热心宗亲杨新强宗长毅然加入,与我们一道重启修谱工作。我们多次赴南宁市图书馆、广西图书馆、广西方志馆查阅史料,反复研讨纲目架构,最终确定通谱分八篇:第一篇《华夏根绪》追溯文明源头,第二篇《杨氏脉络》梳理家族主脉,第三篇《播迁与流布》还原迁徙轨迹,第四篇《广西杨氏》重点聚焦本地发展,第五篇《杨氏名人》彰显家族英才,第六篇《杨氏文化》传承精神内核,第七篇《附录》收录珍贵文献,第八篇《宗支世系》厘清支脉谱系。全书力求全面反映广西杨氏的迁徙历程与历史衍变,既吸收全国各地的各类杨氏家谱等成果,又尊重广西杨氏各地支系的不同观点——对于杨姓得姓传说的争议,我们不作定论,唯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对于广西杨氏各支系的迁徒情况,我们设立了独具匠心的篇章专章介绍;以凸显《广西杨氏通谱》的独特价值,我们不仅疏理了广西杨氏入桂的整体脉络,更以简述的方式,展现各支系从发源地到广西各地的迁徒路线,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家族轨迹,一目了然。在《广西杨氏》篇中,我们还专设"祠堂文化"章节,收录了广西各地杨氏祠堂的详细地址、堂号,建设时间等基本资料。因为祠堂是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家风传承的鲜活课堂;而将各地市县字辈汇总成"广西杨氏字辈谱汇",则是为了保留家族传承的"密码"。字辈不仅是辈分的标识,更是"孝悌传家"的精神纽带。这些篇章的设立,跳出了传统族谱单纯罗列世系的局限,更注重从文化、历史、地理多维度展现广西杨氏的全貌,让通谱既成为寻根问祖的工具书,也成为研究地方家族文化的史料库。此外,我们尤为注重补全此前资料薄弱的区域,贵港、北流、容县、岑溪、来宾、贺州、钦州、崇左等地宗亲闻讯后主动积极配合,有的不仅提供了本支系珍藏的老族谱、迁徙碑文,更是多次走访古村落、寻访高龄族人,把本支系遗漏的,填错的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完整。在各地宗亲的积极支持下,让我们得以将散落的家族记忆串联成完整的链条,这正是我们补充支系资料的初衷:让每一支广西杨氏都能在通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家族的故事不被时光淹没。</p><p class="ql-block"> 这部通谱的编纂,离不开广西十四个地市143万杨氏宗亲的鼎力支持。各地支系主动提供本族族谱,工商企业家与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无数宗亲牺牲闲暇时间参与资料核对——正是这份血浓于水的情谊,让这部百万字的巨著得以问世。在此,我们向所有为通谱付出心血的宗亲致以最诚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诚然,因初次尝试、资料所限,加之岁月迁延,通谱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恳请各位宗亲不吝指正,以便后续修订完善。但我们坚信,这部通谱至少实现了一个初心:让广西杨氏族人得以在字里行间寻到自己的根,看到家族的魂。</p><p class="ql-block"> 展阅此谱,愿各位宗亲能思祖之源、念族之脉、承家之训。为官者当学杨震"四知辞金",清白传家;为武者当效杨家将忠勇报国,舍生取义;为文者当伐杨万里忧国忧民,笔耕不辍。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铭记"清白传家"的四知精神和“忠、孝、勤、俭”的家风,以家族荣光激励自我,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杨氏新的华章。</p><p class="ql-block">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广西杨氏通谱》的编成,是对历代先祖的告慰,是对当代宗亲的交代,更是对后世子孙的馈赠。愿此谱能成为联结广西杨氏宗亲的精神纽带,凝聚起爱家爱族、爱国爱乡的磅礴力量,让杨氏家风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火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广西杨氏通谱》编委会</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