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雷州半岛垦殖史(二)坐标2: 东方红农场13队

张国华

<p class="ql-block">雷州半岛垦殖历史的见证坐标2: 广东农垦东方红农场13队。位置于原徐闻县域下桥乡那里村,这是不仅是半岛垦荒的一隅之处,亦有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军阀在半岛南部徐闻县域垦荒的历史…</p> @半岛第一代垦殖者 <p class="ql-block">史料:</p><p class="ql-block">高雷垦殖分局统计,参垦队伍52~54年间,含林二师工程部队官兵一万多人,以及十多万的民工队伍……这是最早统计垦殖大军的数字,后期补充的另说。</p><p class="ql-block">这里提下海南岛垦区,它与高雷垦区共同形成华南垦殖区垦殖面的两大块。</p><p class="ql-block">因海南岛后期划分为海南省(1988),许多数字史料不… ,划省时有一组数字可借鉴,海南农垦土地占海南省面积的28%,人口总数100多万,占人口总数七分之一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庞大垦殖大军云集高雷地区,首期的垦荒取得成效,橡胶种籽和胶苗等供应不足,十万的垦殖大军生活补给也是突出问题,当年53~54年出现调整期,也叫“大转弯”,动员民工转业或转移战场,当年有一叫法“资遣”,发放转业费,华南垦殖总局统计数字13.5万人(含海南垦区)。林业工程部队官兵也在54年底至55年初撤消建制,转业和转制。拫据高雷垦殖局各垦殖场统计数字显示,近80%的垦殖队伍转业转役。这里不能不说,垦荒初期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自然地理条件的恶劣也为民工们选择自愿转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垦荒队伍建制调整,新组建的垦殖场编成若干过作业区(面),下设多个生产(生话)队,每个垦殖场保持稳定队伍,每场大约在1000~2000人之间,留下民工身份也从临时事业编转为企业编制,也是供给制转为工薪制,明确农(林)业职工身份,是当年工人阶级队伍组成部分(全国总工会农林水分会),垦殖场编制中设有一管理部门工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生产(生活)队为最基层点的营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同步进行。</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系摘录编入,是国家垦殖三大战役发展创业阶段都共同遇到问题,以及解决方法…</p> <p class="ql-block">这里说句题外话,这是50年代初女兵女职工穿着典型的服装“列宁装”,男性标准的解放装(毛主席装),还有中山装,当年穿中山装,有一显著特点,上装口袋留有插钢笔的孔,显示是“文化人”,女职工发型逐步流行短头发。</p> 形成垦殖特色区域人文文化 <p class="ql-block">华南垦殖区域在发展中,明确为国家部属国营(有)企业,它的管理体制以国家农垦部直管,后有调整,也是央部与省共管,直到现在也仍称农(林)业国家队…</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国后三十年…,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国营企业属性也就贴上央企、省企、地县级企业不同的标签,这是表现国有不同等级的投资发展的主体属地管理。条状企业与属地块状管理机构在管理与社会职能服务支持上,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简言垦殖农场“政企合一”的大型企业,自我建立医院、学校、商业服务、场区道路公共基础建没设施等…,多年前曾有一说法,如把国家看作是“大社会” ,垦殖局、场就是一个“小社会”,逐步形成垦殖特色区域的人文文化“圈” 。</p> @半岛的第二代垦殖者 @东方红垦殖场的发展 <p class="ql-block">地处半岛中南部的东方红农场,是唯一不种植橡胶而种植剑麻的大型国营农场,当年也是国家级的重要物质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央台和国家主流媒体有着广泛的报道,有剑麻之乡,剑麻王国,红土地的明珠,国家级重点卫星城鎮等美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方红农场历史发展殊荣:</p><p class="ql-block">以剑麻为主业的经济全面提速发展,据场史记载,举例,1976年就给国家贡献611万的年利润,而农场全员职工一年平均总收入只有450元,已完成国家总投资的7倍,这种贡献比👍农场连续几年被农垦部和广东省评为省部级先进企业、“红旗单位”</p><p class="ql-block">科研硕果累累,获得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两大奖项,省部级金奖及一等奖多项。</p><p class="ql-block">农场第一中学办学及教学成绩斐然,恢复高考后,考生成绩瞻目,被粤西垦区确定为重点中学,后还获得省市级重点中学。</p><p class="ql-block">农场成绩显赫,正如它的名字“东方红”,它的背后是一、二代垦殖职工共同努力,砥砺前行,无私奉献分不开。可知这是国家计划经济年代,劳动收入与贡献不是成正比的,用无私奉献一词贴切…</p> <p class="ql-block">下图照片,是改革开放后的84年,由央台制作中心联同湛江日报和湛江农垦报社攝影记者共同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简说1951~80年半岛垦殖发展历史,意在怀旧,让尘封的历史能掀开几页……</p><p class="ql-block">这些年,妨间及社会各界经常用改革开放后的三四十年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发展比较,事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国家发展的今天,但不能片面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年代的发展,也不要互否,前三十年走的苏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后三四十年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