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烽火台

无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无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无语</p> <p class="ql-block">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军事防御工程。这些配套设施把农耕地区和游牧名族紧紧连在一起。农耕政权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害,修建长城,保护区域,话说回来,修建长城不是为打仗而修建,是为不打仗而修建。</p><p class="ql-block">在景泰这片土地上,汉、明政府相继在这里修筑长城。尤其明代达到高潮。说起明王朝在景泰修筑长城还要从甘肃新边说起。</p> <p class="ql-block">明代甘肃长城有一条主线和两条支线构成,主线起自景泰索桥,然后经红水、裴家营、大靖、土门等地一路西去,直抵嘉峪关。两条支线一条在兰州西侧(从镇远桥,经安宁,穿乌鞘岭,抵达古浪泗水堡),另一条在兰州东侧(沿黄河而行,直抵靖远,称为黄河一条边)。甘肃新边则是指万历二十七年后,修建的从景泰索桥到古浪泗水一带的边墙(长城)。这条长200公里的边墙,是明政府最后的一座大型防御工事。它的修建和松山战役的获胜密切相关。松山在天祝县境内,这里是一个十字路口,西可走河西,东可抵达兰州,南则能去青海,北则连通宁夏河套一线。明初,河套蒙古部众南下,阿兔赤部占据了松山。他们不仅劫夺商旅,甚至扬言饮马黄河,夺取镇远浮桥。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通过两年的筹谋修整,三边总督李汶、巡抚田乐,总兵达云等,集七路之师,统兵十万,战事持续七个多月,将蒙古贵族赶出景泰全境,向河套以北溃逃。松山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明王朝新修甘肃新边的决心也为修筑永泰古城铺平了道路。新边即古堡的修筑,极大地加强了防御力量,西北形势大为改观,可惜新边修筑36年后,明王朝灭亡。清政府成立后,永泰城一带至此成为内地。</p><p class="ql-block">新边修筑后,永泰城成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开始具有了政治、军事、外交、商业发展的多重要义。</p> <p class="ql-block">永泰城南依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川,西临大砂河。作为当时的军事要塞,永泰古城连接着兰州兵寨和长城塞外。烽火台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神经中枢,如果没有了传递系统,整个防御体系都会陷于瘫痪,长城的守军就成了瞎子、聋子。在烽火传递系统中,关隘、城堡、烽燧密切配合,通过燃烧稻草、牲畜干粪等可燃物,用烟火通报敌情,快速地向上级及相邻防区传递出信息,以求尽快做好迎敌准备。</p><p class="ql-block">明代对长城沿线烽燧的管理十分严格。看守烽燧烟墩的士兵,务必坚守岗位,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紧急敌情,昼则举烟,夜则举火,不得延误。传报及时正确而克敌者准奇功,擅离职守、贻误军情则处以军法。</p><p class="ql-block">烽燧或烽堠有燧卒驻守,轮班守望,燧卒四到三十人,设有燧长或堠长统领。烽传燃烟放火制度在汉代基础上有所改进,除了点烽、燃烟之外,还规定了鸣炮制度。在点火放烟时还规定要加一定量的硫磺、硝石,这样可以起到助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明政府时期的永泰营军事设备是很健全的,炮台、马场、校场、硝磺场等等一应俱全。硝磺场(又名硝家灰堆)是永泰营熬制硝酸钾和硫磺配置火药的主要场所。位置在城南百米外,硫磺是采掘寿鹿山猪嘴哑吧硫铜矿熬制。硫酸钾由白墩子盐湖硝盐中熬制。永泰村民居姓先辈数代为明、清永泰营熬制硝磺,仅所烧柴灰就堆积占地三亩多,最高处达六米的硝灰山。此灰山,在一九五六年至五八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每年十数辆大车陆续拉运上地,三年多才拉运完。</p> <p class="ql-block">永泰境内有众多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大致分两个时期修建。一是汉代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复建城池屯兵设防,名曰老虎城。在“张公万选·德政”中记载“金城为西陲额要之地,汉赵冲国将军屯田斯土,创建永泰诸堡(指老虎城)为犄角之势,以固藩垣。唐宋因之,至明罹难河套之患,数被蹂躏········”。为了保护藩垣,建有烽火台,此线路起于老虎城水磨沟口,向东延伸,每10里一墩。俗称十里墩,二十里墩,尖尖墩……直抵媪围古城(今芦阳镇东),为汉代烽燧。这些烽火台因年代久远,有些已无法考证。这条线路三面走向,一路直抵媪围古城;一路经过官草沟、耿家墩、丰乐、扁水到新墩弯;一路经过龙沙岘、韭菜沟、雷达山、盖柏墩、圆墩子、上墩、石墩山、圆墩子河、双墩、疙瘩墩、抵达正路沙河井。离水磨沟烽火台最近的龙沙岘烽火台,建在高山之上,为明代所建,遗址现存。二是明朝时期,万历二十六年松山战役后,松疆虽鲜虏踪,但宾兔诸部由于长期驻牧此地,其恋复故巢未尝一日忘也。故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期间,虽有驻兵防守,但其侵扰仍不间断,致使战争时有发生。特别境内二堡较为孤悬,小惊犹可,大惊则难以御敌。兰州兵马应援,往返惟艰故三十三年(1605年)八月,巡抚顾其志以《奏城永泰疏》上书朝廷,奏筑永泰诸堡。在这种背景下,在通向长城的交通要道上建筑了一系列接火烟墩(台)。</p><p class="ql-block">永泰城通向长城的此线路始起永泰城烽火台。位于永泰城址北墙护城河外5米处,按2公里为一墩,分别为 :头座墩(俗称)、二座墩、三座墩(俗名双墩)、沙河墩、五座墩,直抵三眼井,与长城相接,为明代烽燧。</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永泰城烽火台一路寻下去,可以看出,永泰城通往三眼井的这条烽传线路用垂直手法。在这条线路上,首墩永泰城烽火台高大威猛,保护完整,台体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梯形,底部东西16米,南北10米,顶部东西12.5米,南北7米,高12米。台体夯层厚0.20--0.22米。台体东壁东南角底部开始向北有30度角斜坡向上到东北角二分之一处高处转至北壁台体西北角顶部的栈道与西南角开始至东壁盘上台体西南角顶部的栈道。现栈道仅存木桩穿插的洞孔。台体西侧40米处有南北排列间隔3--6米的6座燧体,燧体已坍塌成为底部直径3--4米,高1--1.3米的馒头状土石堆。</p> <p class="ql-block">这些墩台向排列好的哨兵一样,摆在永泰川,一马平川间,头座墩、二座墩墩体完好,沙河墩在农耕地当中,破坏严重,墩体坍塌,基地还在。站在高处望去,穿插其间的双座墩尤为显眼,双座墩分1号墩台和2号墩台,南北并列,两台之间相距 90 米,南距二座墩 900 米。平面均为正方形、剖面呈梯形,底 4 部边长 11 米,顶部边长 9 米,高 8 米。台体夯土层厚 0.20 米-0.22 米。保护完整。从长城烽火传递系统查阅,双座墩同时点燃,表明有“500人以上来犯”的紧急信号,单座烽火(代表500人以下),所以说双座墩具有更高的警示效率。双座墩烽火台通过提升信号效率、稳定性和标准化程度,满足了古代军事通信的实战需求。五座墩位于寺滩境内,此墩台建在陡崖之上,大墩台沙土夯成建在陡崖最高点,五个小烽燧用石块垒砌紧跟其后,好似一个大人带着五个小孩,一字排列,形成城墙。从地理位置分析这里应该是永泰营和三眼井营地界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永泰境内的这些烽火台从排列方位、数量来说,对应的应该是不同层级的防御单位,属于垂直方向排列,垂直信息传递的好处是可以把信息传递给相邻的军事堡垒或城池,形成多层防御联动。从每个烽火传递线路的布局来看,墩台、烽燧在地势开阔、首当其冲的地方密集一些;在有高山、河流、沙漠等天然屏障的地方稀疏一些。</p> <p class="ql-block">索桥堡烽火台是明长城在景泰县境内的重要防御设施,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明长城新边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明朝沿河设置堡城及长城,主要是防御“踏冰”而来的蒙元骑兵势力。正是有了防御体系的安全保障,索桥渡口和与之临近的哈思吉堡才出现了那一时期的繁盛,往来商旅不断,渡船繁忙。</p><p class="ql-block">索桥堡烽火台始起一座大墩台,五座小烽燧,用红褐色板块石头就地取材砌筑而成,主墩及五座小墩的尺寸和排列具有特定结构。主墩残高4.5米,平面为正方形,底边长5米,顶边2.3米,东南角有塌落。其北侧一字形排列着五座小墩,第一座距主墩4米,残高2米,底边1.7米;第二座与第一座间距2米,残高2米,底边1.6米;第三座与第二座再间距2米,高1.7米,底边1.8米;接着是第三座与第四座间距2米,高1.3米,底边1.8米;最后第四座与第五座间距1.6米,高1.6米,底边2米。这条线路从黄河边的索桥堡出发,烽燧、敌台,沿主干道均匀排列直抵倪家墩2号墩台。并在高山、滩川、湾、沟、营盘(如马鞍山、蓆滩、二十二滩、红山子滩、百花湾、拉牌湾、水沟、营盘水等)地带纵向延展附加墩台,加大传递信息区域。景泰县境内的长城全长约69公里,墙体多为黄土夯筑,有48段长城、5个附属关堡,单体建筑共135个(包括烽火台101个、敌台34个)。</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这些墩台间,我突然想到古代那些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戍守长城的军人。这些军人,政府以戍卒名义把他们从内地调到边地,一边屯垦一边戍边,身份由民转兵成为军户,然后长期驻守在这里。北方的冬天寒冷漫长,他们慢慢适应了这里的恶劣气候,固守边城,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他们有用于支撑自己精神的理想和信仰吗?或许没有,但他们依然是长城的重要组成。他们和那些烽燧,墩台一起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家园,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意义的长城。</p><p class="ql-block">现在,城堡、烽燧很多关隘早已经演变成村庄。居住在这些城堡里的军户后裔们,在人口增加,水资源匮乏,土地不够用后,渐渐搬离,到新的地方去生活。他们虽然走了,但每每回头张望,浩瀚星空间,看见那屹立在遥远山巅萋萋荒草间地烽燧路上,戎边先民们为国厮杀的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