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粽子

晟&童心

<p class="ql-block">我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太过随意,在武汉就写好了关于粽子,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文字底稿,一个多月也没有整理,今天看电视节目刚好又讲到我国粽子的历史,于是感觉又有了联系,这个图片就是电视节目上的……</p><p class="ql-block">于是又有了组合……</p> <p class="ql-block">粽子。</p><p class="ql-block">今日看到蔡澜的文章:“分享粽子,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脑子里立马有了昨日巷口偶遇的包粽人。现在想起来,也算得上一种缘分了。</p><p class="ql-block">一切的开始,从发现到寻找喧嚣都市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顺着招牌走进去,一个老旧的小区,一栋栋灰色的楼房胡乱排列着,旁边是改造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灰色是岁月留下的记忆,而改造后的卫生服务中心特立其中,彰显着政府并没有抛弃这个角落,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外。</p><p class="ql-block">本来顺着导航走到了迷路,就在不相信它的时候,几乎都要放弃了寻找社区服务中心。它却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了,走进去询问之后,更是发现他们中午不停诊。甚至连收费检验都在正常工作中,于是欣喜之余,不用排队挂号,不用四处寻找,几步路就顺利的完成了开单、缴费、送标本。结果也是立等可取,顺利的!</p><p class="ql-block">等到了一个正常的结果,询问之下,还是又抽了血。虽然小费周折,但最终还是顺利的加上了检验技师的微信,这样就可以微信告知检验结果了呀。一切都刚刚好,这不正是改造后的服务中心的便民之所在。也证明了它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做完这一切,由衷的感到了还是有政府的好呀!</p><p class="ql-block">穿梭于卫生服务中心期间,看到一个老人带着一条狗趴在门厅里纳凉呢,应该是吧。医生委婉的劝说老人不宜带着狗坐在这里,毕竟这里是医院。老人的解释道:“它不咬人的,它和我一样,老了,没得牙齿了”。嗯。有点沧桑,也有点感慨,饶是这样,还是在心里嘀咕着,一条狗出现在这样的地方,还是不甚合适吧。</p><p class="ql-block">当我走出中心时,老人和狗已经不知去向了,空荡荡的大厅里似乎有了一种落寞,是该这样呢,还是该那样呢?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荡漾着……</p><p class="ql-block">出去时看见巷子口有一位包粽子的男人,一个小小的亭子间摆放着一些圆子、炸鱼什么的半成品,都是汉味的食品,见他包好的粽子一个个整整齐齐,于是询价后买了红枣的和肉的两种口味。男人一边打包一边说,米都是新鲜的,在这里做了十几年了,都是些老街坊邻居来买。这样的经营者在这个城市化的当下也是弥足珍贵的,晚间回到家就吃了,粽子虽然没有商业包装的花里胡哨,味道却也真真实实的。只是或许到底不如自家用米那样精良,粽叶也许是煮过多次的,并没有米香和粽香混合,总之是没有记忆中的味道。也许是自己的嘴早已被如今精致的脍食惯坏了吧。已然尝不出自然的味道了呢,又或者是什么呢,哎。不去说,不去想也罢了。</p> <p class="ql-block">江西九江德安县出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候的粽子</p> <p class="ql-block">700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世界现存最早的粽子实物</p> <p class="ql-block">哦哦哦……</p> <p class="ql-block">晚间联想到前几日读过的蔡澜的文章:“分享粽子,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和昨天买的粽子的经历互相碰撞,不知道怎么就感觉有了交集,其实也不奇怪,都是粽子嘛,自然都是有味道在里面的。</p> <p class="ql-block">分享粽子,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就是来自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蔡澜是个典型的精致主义者,他所描绘的食物以及场景估计都不是大众消费的食品和场所,都是极其精致的,连他描述的粽子都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以其对美食的独到见解和品味,被誉为“食神”。他曾坦言:“在众多粽子中,我最钟爱的是道滘的粽子。”这简短的话语,透露出道滘粽在香港美食界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 道滘粽的制作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在美食的制作过程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调味料。道滘粽,这一让蔡澜先生都赞不绝口的美食,其制作初衷便是为家人准备一份特别的粽子。因此,选用上乘的原料成为了制作美味道滘粽子的关键。道滘粽的制作注重选用优质材料,并经过精心调味和长时间的明火滚煮,展现了匠心与情感的融合。腌制五花腩、挑选晚造糯米、精选东北绿豆,再搭配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和淮盐等佐料,经过明火滚煮数小时,每一口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我最怀念的粽子是纯米的,什么也不用放,吃起来只有米香、粽叶香。如果好甜口的,还可以蘸白糖或者蜂蜜来吃,这才是正宗的粽子原味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广东后,尝到了蔡先生描述肇庆裹粽。是那种应端午节特别制作的粽子,用的馅料有猪腩肉,一定是用五香料腌制过的。还有咸蛋黄、虾米、栗子、杂豆等等。第一次吃到肇庆粽子的印象是它很大,料也下的很足。至于味道嘛,原谅我这个北方人并不习惯,尽管我也爱肉粽,但我并不接受太多太杂的馅料。尤其是虾米的味道在粽子里总觉得怪怪的。</p><p class="ql-block">蔡先生文中描述说的另外几种做馅的材料如腊鸭、鲍鱼等确实至今也没有尝试过。这一刻文字从笔端流出的时候忽然有一种冲动:什么时候自己来尝试一下包这样的馅料粽子吧!</p> <p class="ql-block">蔡澜先生文中提到包粽子的材料有竹筒、芭蕉叶和莲叶等等的,特别提到台湾嘉义的山猪耳,是生于峭壁之上,恐怕当今嘉义本地人也很难用到了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他有提到广东中山的“芦兜”。特别去查了资料,明确了本地人口中的“古簕”,其实正是蔡澜先生所提及的“芦兜”。这种材料也有称之为“橹罟”、“山菠萝”、“假菠萝”。海南、粤西地区也有称之为“麻簕”、“簕古子”。这种植物本身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正适合用来包粽子的。</p> <p class="ql-block">粤西本地的“古簕粽”中多用猪肉、虾米、干鱿鱼丝,后来又跟风也加入了各种豆类,终于做成了我不喜欢的口味。我还是喜欢最原始的古簕粽,只有猪肉,加入了蛤蒌叶,味道更是独到。蛤蒌也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正好用来包粽子再合适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蛤蒌本植物</p> <p class="ql-block">蛤蒌本植物</p> <p class="ql-block">蛤蒌本植物</p> <p class="ql-block">蛤蒌粽馅料</p> <p class="ql-block">蛤蒌粽馅料,加料的……</p> <p class="ql-block">鸭乸粽是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的传统美食,以簕古叶编织成鸭子造型为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采用四片簕古叶交错编织成鸭型,需去除叶缘尖刺并沿叶脉剖成细条,熟练者约需3-5分钟完成编织。</p> <p class="ql-block">馅料包括糯米、蛤蒌叶(假蒟叶)、肥猪肉、咸蛋黄等,通过尾部预留的开口填充。 ‌‌</p><p class="ql-block">‌填充后放入大锅猛火熬煮2小时,形成清香与草本香气混合的独特风味。 ‌‌</p> <p class="ql-block">蔡澜先生所描绘的碱水粽是没有吃过的,不过本地有一种叫做灰水籺,正是如蔡先生所说的碱水的制作方法制成的。它只保留了米和灰水自然的味道,对于本地好甜口的粤西人,他们更喜欢蘸糖、花生碎,其香甜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说到粽子的馅料,崇尚粗粮的当下又恢复了古时的黍米,更是有如蔡先生所说的,馅中加入了鲍鱼、瑶柱、生蚝、海参、鱼翅等等的极品粽,窃以为只能够“以本伤人”。</p> <p class="ql-block">灰水粽</p> <p class="ql-block">灰水粽配蘸料</p> <p class="ql-block">还是百姓的“烧肉粽”是最爱。台湾的“粿粽”,蔡先生描述为:“将糯米舀成黏膏,再把瘦肉切成丝,用糖炒过来包的”。他讲,味道相当不错,如有机会去台湾,可一定要尝试一番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粽子的形状,从菱粽、丸子粽、百索粽、牛角粽一路走来,形成了现在大致南方都为三角形,而北方多为枕头或者长方形(以广东人的南北分类法,珠三角以北的地区都称之为北方)而蔡先生以嘉兴肉粽作为北方代表粽子,实在不知如何辩解,这不是典型的江南代表吗?</p><p class="ql-block">甜粽</p> <p class="ql-block">咸粽</p> <p class="ql-block">特色粽</p> <p class="ql-block">美食地图呈现</p> <p class="ql-block">倒是书中描述的嘉兴肉粽看起来是我喜欢的口味,从此向往的美食里又多了些口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两款应该算是比较小众的粽子,也颇有意思的,一是湖州的褚小昌老店的猪油豆沙粽。文中转述了唐鲁孙的评价:“甜度适中,不太甜,也不太腻口,尤其是粽子包扎的松紧恰到好处,糯软不糜,靠近豆沙的不夹生,靠近粽叶的不黏腻。”这就是不仅食材讲究,连包粽的手艺也一并带入,这才是美食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是讲潮州的粽子,它是一半咸,有肥猪肉和栗子等,一半甜是豆沙。说汕头妈祖宫的粽子最著名。猜想可能潮汕的客家人的饮食习惯影响到粽子的口味儿,一半是中原汉文化的血脉,一半是潮汕甚至闽南文化的血脉才酝酿出这样独特的粽子口味吧?</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惊叹于老妈宫粽球用料的讲究。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的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p> <p class="ql-block">从两周前偶遇巷子口包粽子的人,到今天已经是五月初二了。端午在即,似粽香也开始弥漫了。眼前浮现出的是蔡澜先生描述的泰国人做的只有葡萄大小的迷你粽,还有香港九龙城的新三阳南货店,那里有白米粽、碱水粽、猪肉粽、猪肉加蛋黄、金华火腿的,还有包了鲜肉、蛋黄和金华火腿的豪华粽,看一看,哪种口味更合你的口味儿呢?想什么时候去享用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