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同脉 墨染吕梁,——共和国同龄人,安琪的艺术人生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引言】共和国晨光漫过吕梁沟壑时,1949年生的安琪,已与这片黄土结下一生艺术契。他以“小米黄”为墨,让《根》的土垣、《暖冬》的晨光在画布生长吕梁魂;亦播美育星火、拓路护文化根脉。翻开他的艺术人生,见的不只是油画,更是共和国同龄人用半生将吕梁风、黄河浪,酿成墨里深情长卷。</p> <p class="ql-block"><b>  桂香漫展厅,初遇画中吕梁魂。</b>乙巳孟秋,离石城中莲花池畔桂香浮动,我接到老友安琪来电。相识35年,他邀我至市老年活动中心,观看他的个人画展。次日微曦,我们在活动中心门前重逢——他与夫人并肩而立,鬓染霜色,身旁站着市文旅局原局长王成军。步入展厅,一幅幅油画在晨光中舒展:土垣浑黄、枣林明艳、黄河奔涌,如同一部摊开的吕梁史诗,每一笔都系着故土的魂魄。临别时,他赠我一本亲手签名的画册《共和国同龄人——安琪艺术人生》。封面那幅《根》沉静地凝视着我——那一抹熟悉的土黄,瞬间将我拉回1990年:我刚从离石县司法局调至离石县政府办工作。其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油画家,言谈间尽是对吕梁的炽热深情,如一棵扎根黄土地的树,沉稳而蓬勃。</p> <p class="ql-block"><b>  与国同脉,黄土孕育的艺术生命。</b>安琪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共同呼吸的岁月中,他的生命早已与吕梁黄土紧密相连。六七岁随父返离石,乡亲的温暖与土地的辽阔,成为他童年最鲜活的底色。后来在山西大学艺术系,他临摹伦勃朗的光影,揣摩八大山人的写意,西方油画的写实与中国画的空灵,悄然在他心中埋下融合的种子。毕业后,他毅然背起画夹回到离石,从县文化馆馆员到文化局局长,岗位更迭,却从未放下画笔。有人问他为何坚守这片土地,他总笑指窗外凤山:“这里的每道坡、每棵树,都能在画布上说话。”</p> <p class="ql-block"><b>  画以载魂,那一道“小米黄”的深情。</b>他最动人之处,在于画中那扎根土地的诚意。1980年代初,《根》首次亮相离石文化馆,便以厚重的土垣黄震撼全场。画布上没有繁复结构,只有如大地血脉般裸露的黄土层——虬结延伸,与吕梁地貌严丝合缝:凤山岩层的粗犷、龙山褶皱的温厚,正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千百年来脚下的踏实。2004年,该作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山西选拔赛银奖,他却淡然道:“这不是颁给我的奖,是给黄土地的一个交代。”他始终执着于调制一种特别的黄,不是柠檬黄轻亮,也非赭石沉郁,而是近似小米粥的米黄色,“这才是黄土地的本色,像中国人的皮肤,温暖而充满烟火气”。后来在《黄土高坡》中,这种米黄铺展为沟壑纵横,壮阔中蕴藏着不服输的韧性,仿佛能听见黄土之下涌动着的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b>  艺道求索,融汇中西的生命笔意。</b>他的画从不简单复刻风景。从《根》到《根据地》,他将吕梁的地貌酿成人文之酒,土垣间沉淀着历史的重量;《李效黎和林迈可》中,粗布军装的纹理、人物眼中的坚毅,让抗战岁月的庄重自画面弥漫——静物的沉实与人物的鲜活在他笔下交融,仿佛凑近即可听见炮火与初心的回响。改革开放初期,美术界思潮纷涌,安琪却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他在伦勃朗的光影中钻研层次,于八大山人的留白里品味意境,最终在《明清街》中找到答案:写意般的屋顶色彩藏着古镇的魂,担担农夫、推车背影则是生活的本真。《暖冬》中白羊映暖光,《枣林圆舞曲》里暖阳裹枣香,《外甥》透出稚拙,《老宅》焕发新生,都是他对“艺术紧握生命本质”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b>  授艺传薪,点亮吕梁美术星火。</b>1970年代,吕梁美术教育尚处空白。安琪从山西大学归来,如怀揣种子的农人,在贺中、师专、电中的课堂播撒美育。素描笔法、速写光影,他亲手示范,常带学生前往碛口写生——黄河古渡的风、李家山的窑洞,都成了最生动的教材。如今,他的学生已成为吕梁文艺的中坚,人们称他“离石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却谦逊摆手:“我只是把看见的美,告诉更多人。”这份执着源自童年:父亲是美术教师,儿时的他躲在讲桌下,听父亲洪亮的讲课声,看黑板上山川渐成,对艺术的敬畏早已深植于心。</p> <p class="ql-block"><b>  文化守护,以脚步为吕梁拓路。</b>担任文化局长期间,安琪将对土地的热爱转化为切实的守护。金阁寺旅游路由他主持以8000元修通,晨霜勘测、暮色绘图,至今离石百姓仍念念“安局长的路”;宝峰山、西华镇步道,他带人钻丛林、测地形,如今松柏夹道,已成为当下游客亲近自然的途径;在安国寺,他力排众议推行门票制,不为敛财,只为护住千年古刹的宁静。2002年,他推动文化馆扩建,两层小楼蜕变为四层地标,吕梁艺术家终于有了归属。“路不在图纸上,而在山形与文化之根中。”他常如此说,如一位固执的勘探者,总为文化寻找到新的出路。</p> <p class="ql-block"><b>  霜鬓仍耕,退休不辍的黄土情。</b>退休后的安琪,仍坚持清晨五点写生。晨光染亮凤山时,他的画夹已在黄土坡上铺开,画笔追逐光影——有时是一株初绽的山桃,有时是雾霭中的窑洞。《正月十五雪打灯》被收入《我们的节日》,成为吕梁民俗的生动印记;他策划的“吕梁枣魂”展,让红枣从枝头走进艺术殿堂。他拥有诸多头衔: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吕梁市油画学会名誉会长……但他最珍视的,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画册末页,他写道:“我的使命,是让这片土地的灵魂在画布上永生。”</p> <p class="ql-block"><b>  笔落山河,一片丹心映吕梁。</b>去年冬日,我再度登门。窗外雪覆凤山,他正调色绘制《黄河湾》。米黄与赭石在瓷盘中交融,恰似冬日黄河的颜色。“添些白,便有冰面的光泽。”他轻语间,画笔落布。那一刻我恍然明白:安琪的画从不仅是墙上的风景,它们是吕梁的血脉,是共和国同龄人的初心。从《根》的苍劲到《枣林圆舞曲》的鲜活,从讲台上的粉笔到山野间的步道,他用一生印证:艺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生于土地,长于深情,如吕梁的黄土,厚重而坚韧,永远蕴藏着新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而他,这位与国同脉的画家,正是那支墨染吕梁的笔,将故乡的故事、时代的温度,一笔一画,写入共和国的艺术长卷。</p> <p class="ql-block"><b>  读画感悟,观画见景更见情。</b>读安琪的艺术人生,如手捧一抔温热的黄土——他的画笔从不冷漠,而是将吕梁的风、黄河的浪、乡亲的笑,一一揉进色彩之中。那一抹“小米黄”,是他对土地最炽热的告白;清晨五点的写生背影,是他对艺术最固执的坚守。他用半生守护文化根脉,以画笔记录时代温度,让我们深知:真正的艺术从不高居殿堂,而在对故土的深情里,在于与家国同频的初心中。这份“扎根”的力量,正是共和国同龄人最动人的精神印记。</p> <p class="ql-block">  文末,赠安先生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土诗魂:守道吕梁的丹心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国同庚守吕梁,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耕黄土筑诗行。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根》凝厚土垣生色,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暖冬》羊影沐晨光。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薪授艺植芳蕙,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筑路护文拓莽苍。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霜鬓犹描黄河雪,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心一片墨中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儒学研究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1989年以来,在中央《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吕梁日报》《吕梁发布》等报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云梦风雅》一书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53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