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从偏远乡村走出的叔侄抗日志士

李根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图丨李根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不久,国务院台办正式宣布,将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参加9月3日举行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国家用这种方式将昔日对手的功绩纳入国家荣誉的核心,不仅是对国民党功绩的肯定,更是对历史的正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一位国军抗日英雄的传奇人生,他就是韩立魁,字书斌,1875年生于寺后一户贫苦农家,少年时因耳疾失聪,却练就一身武艺,时值晚清国势衰微,十八岁的他毅然投军报国。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韩立魁在辽东战场奋勇杀敌,曾以一敌四,手刃三名日寇,展现了非凡的武勇。虽最终清军战败,但这段经历坚定了他雪耻报国的决心。战后,韩立魁投效袁世凯天津小站新军,与赵登禹同任大刀教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民国建立后,韩立魁加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营长、团长,与宋哲元、佟麟阁、张自忠等名将并肩作战,1933年长城抗战中,29军以韩立魁训练的大刀队为骨干,在喜峰口夜袭日军营地,毙伤敌寇三千余人,创造了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传奇。在督战中,韩立魁不幸被炮弹击中,虽经抢救仍失去两根肋骨,伤未痊愈又感染腹疾,最终下肢瘫痪。1933年10月,这位抗日英雄在故乡溘然长逝,享年59岁。冯玉祥、宋哲元等将领及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纷纷致哀,赞其精忠报国,气壮山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立魁一生跨越晚清、民国,从甲午战争到长城抗战,用大刀书写了壮烈的抗日史诗。其侄韩文郁继承遗志,在29军军需处任职,叔侄二人被宋哲元誉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英雄长眠故土,但其"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铮铮誓言,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铁血丹心,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之中。偶成《七绝 可对先人可对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梦浮生不自怜,绵绵往事似云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身正气无遗憾,可对先人可对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偏远乡村走出的叔侄抗日志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履奎出生在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山东汶上县(当时梁宝寺属汶上县地界)梁宝寺的寺后村,家境贫寒,因少时患耳病无钱医治,落下耳疾,左耳失聪,因此在家大都叫他"三聋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巜韩氏家谱》上他的名讳履奎,字曰书斌,不知是老人家在外军旅四十余载,将名字有意更为“立魁”,还是韩复榘在撰写碑文时误认为应是“立魁”使然就不得而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大清朝已摇摇欲坠,似大厦将倾之势,岌岌可危。可谓是内忧外患,世界列强大有瓜分中国之势,特别是蕞尔鸟国日本,更是欺我泱泱中华日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履奎18岁时,毅然冲破家庭阻力投军效国,从军后的第二年就暴发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中日甲午战争,他随军参加了保卫旅顺口战役。战斗中,韩履奎不畏强敌,屡立战功。有一次被冲上来的四个日本兵团团围住,他毫无惧色,手握大刀,与日本人奋力搏杀。由于少时在家有武功功底,特别是以耍大刀见长,其中三个日本兵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另一个把左臂丢在了海滩上落慌而逃,而他却毫发无损。几仗下来,韩履奎都表现不俗,深得长官赏识,同僚爱戴。当时虽然群情激昂,报国心切,将士个个用命,怎奈朝庭腐败无能,仍没逃过溃败的宿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在天津小站督练陆军时,他和菏泽的赵登禹同为大刀教习,为操练新军效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朝灭亡后,他转而投效陕西第一旅,后在西北军第29军任团长,于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带领全团将士驻守喜峰口隘口。由于我军武器装备低劣,造成隘口几次易手。履奎数度组织敢死队持大刀赤膊夜袭日军,使隘口几次易手,几次又失而复得。中国军队的大刀成了日本鬼子胆寒的梦魇。在一次督战中,他不幸被敌人炮弹所伤,经抢救,虽暂时保住了生命,却不得不切除左侧的两根肋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伤未全愈,又罹患疾病,下肢瘫痪,当年10月底就去世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逝世后,灵枢在故里安葬。葬礼非常隆重,冯玉祥、宋哲元、张治中、佟璘阁、赵登禹等西北军很多将领及北洋旧臣都纷纷送挽联,以示哀悼之意,时任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亲往吊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任汶上县长也乘轿子前来参加葬礼,因为他不明就理,满以为凭他县长之尊屈驾亲往就给足了主人面子,孝子理应远接远迎。所以他来到寺后村东门外就停了下来,等孝子来接,还闹一个笑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办事人员进去通报后,许久仍不见来人,很不悦,令人再进去通报说: “县长很忙,再不接县长就回去了。”治丧人遣员回答说:“韩主席请县长过去问话。”这位县长一听韩主席都前来参加葬礼,顿时慌了神,也不再拿县太爷的架子了,立即下轿步行进了村,到灵棚做好二十四拜大礼扣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履奎逝世一周年之际,韩复榘又为其撰写碑铭和碑序,贞珉閟幽,以彰其投军效国之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豪碑亭之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复榘拜撰碑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其侄韩文郁也走上了为国效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并且同在29军参加了长城抗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文郁少时在其三叔履奎的关怀下,有幸在北平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在29军军需处长的位上任职多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因为我们国力孱弱,军费严重匮乏,为筹措军资,他呕心励血,奔走呼号,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支援抗战。他带头让夫人在结婚时娘家陪送的金银首饰及一套檀木家具,全部变现捐了出去,由于他的努力,数次为军中解了燃眉之急。在军用物质的分配上,他秉公办事,按轻重缓急,把有限的物质用在了刀刃上,有力的支持了长城抗战。29军军长宋哲元将军对韩文郁非常信任和赏识,每每提及他们叔侄二人时,数度曰:“他们叔侄二人一个在前线率部与日寇搏杀,一个在后方积极动员各种力量为前线将士服务,一文一武,真是相得宜彰,实为我29军全体将士之楷模……”云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韩文郁在进入29军之前,刚满20周岁,就出任了河南省灵宝县县长,任职第三年时,河南大旱,赤地千里,灵宝县及周边几个县区是重灾区,一次冯玉祥在陕西省主席宋哲元陪同下,前来视察灾情,指导救灾,当他们来到灵宝县时,文郁对冯玉祥说:“副委员长来灵宝县视察指导救灾,盼长官多给一些救灾的指导意见,我们一定坚决照办。积极旋救,解百姓于倒悬。”中饭时,文郁又说:“灾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也只能与百姓共患难,粗茶淡饭,聊以充饥,诚请各位长官见谅。”就这样,包括冯玉祥、宋哲元在内每人两窝窝头,一碗小米稀饭,一碟咸菜。冯玉祥对文郁的施政措施及清廉为民的作风甚是满意,颇多嘉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在其它几个县的地方官员,为讨好长官,欢迎仪式和宴会则是几近奢华,冯玉祥对官场的奢靡之风非常气忿,他当场就质问这些官员:“现在你们治下的同胞正忍饥挨饿,在死亡线上挣扎,想一想,这一桌山珍海味可以救活多少灾民?我冯玉祥现在是没有这份福气享用,你们自己吃吧!你们只顾阿谀逢迎,为官之道不如一个20出头的娃娃,我要求你们都去灵宝县看看、学学。”说罢,拂袖而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这样,韩文郁在灵宝县任上,由于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成绩斐然,深受百姓受戴,一时传为佳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战胜利后,他不忍骨肉相残,不愿打内战,在其女婿中共地下党员刘涛的动员下,毅然于1947年率部投诚后,他意欲归隐故里,做一布衣耕农。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应政府征召,前往湖北省纺织厅任财务处长,在任20多年,直到1972年才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碑重立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不容忘记,浩气自当长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八十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已渐渐散去,但那些在战火烽烟中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的身影,却从未淡出我们的记忆。他们或是冲锋陷阵的战士,用热血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或是后方支援的百姓,以平凡之力汇聚起抗战的磅礴洪流......。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兄弟,是姐妹,是我们身边或熟悉,或陌生的普通人,在民族存亡之际,皆勇往直前,以无畏之姿书写出最不凡的英雄史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上下隆重举行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日寇铁蹄的烟尘早已远去,抗战的烽火渐渐消散。80年寒来暑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终于让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发展成了腾飞的东方巨龙。如今我们站在历史的瞭望塔上,回望那段血火淬炼的岁月,不仅是为了铭记英雄的牺牲,更是为了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照亮民族复兴的新征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特稿推送此美篇佳作,拨开时光的尘埃,走进他们的故事,挖掘和记录他们的事迹,永远铭记他们:英雄的精神从不遥远,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指引着我们珍惜当下,继续前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些来自身边的英雄故事,在岁月的回响中,汲取永往直前的力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