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探古

陈振平

<p class="ql-block">  继去年晋南探古之后,今年依然在报社张视觉带领下,花一周时间,开启晋冀鲁豫探古之行。</p><p class="ql-block"> 山西依然是重点;大同云冈石窟是重点中的重点;其中又以“昙曜五窟”——第十六至二十窟为重点,而第二十窟则是重中之重。在这个画面里,居中的大佛就是第二十窟。</p><p class="ql-block"> 参观云冈石窟的过程中,一边看,一边听讲解,老家在大同的北办主任江洪兄不时补充,像是在细读北魏王朝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北魏的历史紧密相关,而“昙曜五窟”更是“佛帝合一”的体现,其开创者便是北魏时期著名高僧昙曜法师。</p><p class="ql-block"> 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灭佛事件。此后,昙曜法师为避免灭佛事件重演,苦思冥想,终于从“皇帝即当今如来”的说法中得到启发。公元460年,向时任皇帝文成帝拓跋濬建议开凿帝身大佛,“佛帝合一”,即获恩准。于是便有了“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十六窟的主佛像,是五方佛中的“东方阿閦佛”,象征着北魏王朝的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他高寿104岁,在位58年,率领鲜卑拓跋部落开疆拓土,创“控弦马二十万”的基业。开凿这尊佛像正是为了弘扬他建国立业并奠定北魏基础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十七窟的主佛像,是五方佛中的“南方宝生佛”,对应的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据介绍,这是一尊加冠的佛像,意在表彰他开创大业已见成功;佛像半结交腿坐形,则暗示江山初创无暇安坐,而且征战频频,似随时准备起身出战。</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是很值得玩味的。窟中主佛像是五方佛中的“西方阿弥陀佛”,对应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就是那位灭佛的皇帝。他在位28年,开拓疆域,平息叛乱,是北魏皇帝中武功最大的一位;然而他在率军镇压叛乱时发现长安佛寺私藏兵器、财物及女性,遂下诏灭佛,北魏全境佛寺被毁,僧人遭强制还俗或诛杀。‌‌</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年,拓跋焘对灭佛产生悔意。他死后,昙曜法师对象征他的佛像进行了独特的设计,给他批上一件千佛袈裟,让被他杀戮的众多佛门弟子附着在他身上,一为纪念,二为惩戒。拓跋焘如果在天有灵,对此不知接受与否。</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窟的主佛像是五方佛中的“北方不空成就佛”,对应北魏文成帝拓跋濬。这位皇帝一反其祖父太武帝灭佛之举,悉心复佛,并支持昙曜法师开凿“昙曜五窟”,因而这个窟是五窟中最大的,这尊佛像也是最大的,高达17米,以示文成帝复佛有功,昙曜法师也借此感激文成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是整个云冈石窟的招牌,最具代表性。这尊大佛是五方佛中的“中央毗卢遮那佛”,也被称为大日如来。与其他窟洞不同,此窟是云冈石窟中唯一露天的,据说是原来的窟顶坍塌造成的。</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窟洞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昙曜法师塑造的这尊毗卢遮那佛不只是象征某一位帝王,而是象征文成帝以后的北魏拓跋氏诸位帝王,蕴含着愿拓跋氏北魏王朝“传祚无穷”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创意:让本朝未来的皇帝全都与这尊佛像合体,即可保证他们不会再制造灭佛的“法难”。</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谁能保证北魏王朝“传祚无穷”呢?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只是第一个;改朝换代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相继发起灭佛事件,对此,云冈石窟帝佛一体的毗卢遮那实在是鞭长莫及了。</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特写镜头可以看到,佛像的雕工技艺精湛:双耳垂肩,鼻梁隆起,眼眉细长,薄唇上依稀可见微翘的八字胡,神情庄严而慈悲。经过千百年的风霜雨雪,佛像的面孔仍然圆润光洁,一点皱纹、一点老人斑都没有,真奇。</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三窟,是“昙曜五窟”之外的另一个看点。有学者认为,它是北魏之太祖道武帝天兴年间(公元398—403年)开始在一个天然岩洞基础上拓展开凿的,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斧,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个洞窟。而第三窟内的佛像,却是在百余年后的熙平二年至正光年间(公元517—523年)雕凿的,原本窟内分东、西、中三铺格局,结果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即西铺一面。</p><p class="ql-block"> 问题来了:为什么洞窟开凿和佛像雕凿相差百余年?为什么佛像没有全部完成?已完成的佛像象征哪一位帝王?</p><p class="ql-block"> 洞窟里挤满了游客,熙熙攘攘,讲解员的解说听不分明。</p>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还是想办法要搞清楚那一段北魏历史的蹊跷所在:</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主张汉化以统一中国,于公元493年决定将国都由平城(今大同)迁至洛阳,然而有不少人反对南迁,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孝文帝的儿子——太子元恂。他策划北归平城,被父<span>皇</span>发现,遭到杖责,并被废为庶人。最终孝文帝还不放心,干脆把亲生儿子毒死。</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到了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孝明帝元诩(拓跋氏已改姓为元)下诏,善待迁都后留在平城的皇宗贵族。朝廷政策略微宽松,反对派便决定在洞窟中为死去的元恂造像。原计划造三铺九像,没想到只雕凿了西铺的这尊佛像,平城就发生“六镇之乱”(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结果第三窟的造像不得不停工。所以说,云冈石窟的创凿,始于第三窟,也终于第三窟。由此可见第三窟在整个云冈石窟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同善化寺的这尊吉祥天女塑像创作于辽金时期(11-12世纪),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她面部圆润柔和,衣纹细腻流畅,双目微垂,嘴角含笑,被誉为“彩塑版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  这尊大同华严寺的合掌露齿菩萨,是辽代皇家主持修建华严寺期间由工匠创作的。菩萨像面形丰润,体态轻盈,赤足立于莲台,双手合十;与其他菩萨不同的是,她突破传统宗教仪轨,嘴角微扬,露齿而笑,展现了世俗之美,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是佛教艺术世俗化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也是大同的一绝。这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紧贴在山崖上,靠几十跟木桩悬空,距地面高约60米。李白到此,写了两个字:壮观。</p> <p class="ql-block">  这个局部不仅壮观,而且峻美。</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也是山西的名胜。它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它全部是榫卯结构,没有一根钉子,却屹立近千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  解说员提醒我们注意,在“天宫高耸”牌匾的那一层,可以看出窗户和栏杆微微向右倾斜。这说明整座木塔如同比萨斜塔一样,每年以2到3毫米的速度持续向东北方向倾斜。</p> <p class="ql-block">  山西代县阿育王塔与应县木塔风格完全不同,它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结构,几经劫难,数次重修,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阿育王塔改建为砖塔。</p><p class="ql-block"> 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的国王,为什么会在山西出现阿育王塔?</p><p class="ql-block"> 上网查阅得知,公元前270年,阿育弑兄即位后,连年发动战争,以武力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起古印度史上一个庞大的帝国。后来,阿育王对残忍嗜杀渐有忏悔之意,遂洗心革面,放下屠刀,加入僧团,将佛教尊为国教,下令在全国兴建佛寺,并将释迦牟尼佛舍利送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八万四千座佛塔供奉,所建之塔均以“阿育王塔”称之。</p><p class="ql-block"> 由于阿育王广布佛塔,后世所建的同类型塔也多以“阿育王塔”名之。所以,阿育王塔成了一个泛称。代县的阿育王塔又称“代州塔”。</p> <p class="ql-block">  来到山西繁峙县公主寺,重点欣赏明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的壁画由绘画匠人于1503年绘制,是研究明代社会活动的珍贵资料,和运城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p> <p class="ql-block">  壁画涵盖儒释道三教神祇共480余位人物,这是道教与佛教人物。</p> <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人物了吧。</p> <p class="ql-block">  山西繁峙县岩山寺的壁画,则是另一种风格,与“清明上河图”类似,展现的是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  岩山寺壁画由金代宫廷画师王逵于大定七年(1167年)绘制,风格精细华美,接近北宋院体画风。</p> <p class="ql-block">  岩山寺壁画艺术之精湛,技法之纯熟,是金代壁画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代州古城边靖楼,是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这是边靖楼上的两块牌匾——“威震三关”和“万里长城第一楼”。</p><p class="ql-block"> 代县边靖楼之所以被称作“万里长城第一楼”,主要因其高度在长城关隘塞楼中居全国之首。代县边靖楼楼身通高26.7米,高于山海关靖边楼、嘉峪关城楼,是山西乃至全国最大的木质鼓楼。作为长城关隘的重要军事建筑,边靖楼曾用于守望敌情、指挥作战,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p> <p class="ql-block">  来到河北省邯郸市,参观响堂山石窟。这个石窟始凿于东魏和北齐年间,略晚于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石窟内的佛像几经损坏和修复,可以从面部看出用泥修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这是石窟内一处被盗之后留下的残破石壁,透过残破处从背面看过去,正好可以看见佛像的侧面,线条流畅优美,与正面判若两佛。还意外地发现,石窟内的石壁居然被凿得那么薄,不由得惊叹近千年前匠人的斧功。</p> <p class="ql-block">  路过山东省聊城,住宿古城。古城中央屹立着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的光岳楼。</p><p class="ql-block"> 一场大雨过后,古老的城楼明净如洗,像是簇新的。</p> <p class="ql-block">  曹操墓是个千古之谜。传说曹操生前即设七十二疑冢,但也有人说曹操墓并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p><p class="ql-block"> 2006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疑似曹操墓,2008年开始抢救性挖掘,2009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认定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的陵墓为曹操墓,终结了曹操墓的千古历史疑案。</p> <p class="ql-block">  目前,这里已经建成规模宏大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河南安阳最重要的古迹当然是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博物馆建于2005年。</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司母戊鼎是复制品,原件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司母辛鼎,是原件,故可视为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司母辛鼎与司母戊鼎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铸造背景、形制规格、铭文释义及历史价值等方面‌,二者均为商代晚期青铜器典范,但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祭祀文化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是现存最大青铜礼器。它由商王祖庚为其母妇妌(庙号"戊")铸造,妇妌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地位因儿子继位而提升。鼎名中的"司"(或"后")代表祭祀,"母戊"即"母亲戊",体现孝道礼制。</p><p class="ql-block">‌ 司母辛鼎‌高80厘米,重138公斤,仅为前者的约1/6。它由商王武丁为其妻妇好(庙号"辛")铸造,作为陪葬礼器。妇好是商朝著名军事统帅与祭司,其墓葬保存完整,出土文物丰富,彰显其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之行,一路与峰峦起伏的太行山作伴。</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这里的文化古迹还有很多很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