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大秦盛世颜 。”暑假,我踏上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期待,奔赴这场与兵马俑的千年之约。</p> <p class="ql-block">40度的高温也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不过里面还好,讲解员说今年装了空调,要不以往里面夏天最高要五十多度,任谁都待不了多久的!</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是三个俑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呈长方形,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坑内以车兵和步兵为主体,组成矩形军阵,军阵面向东方,展现了秦代军队的编列方式。</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是我探秘之旅的首站,眼前的景象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成千上万的兵马俑严阵以待,军容整肃,气势磅礴。他们的身姿挺拔如松,手中紧握兵器,仿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重现当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豪迈场景。这些兵马俑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千人千面,各具神态。有的目光坚定,凝视远方,透露出无畏的勇气与决心;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似乎在谋划着作战策略;还有的嘴角上扬,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仿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后面驻足的人不多,我恰恰这里停留的时间最长!讲解员说陶勇挖出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完好的,需要专家匠人一点点修复,修复一个大约得三个月。小箱子里面是他们的碎片,这么多,光修复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还未完全修复好的陶勇</p> <p class="ql-block">专家在白色小房子里进行修复</p> <p class="ql-block">移步至二号坑,这里虽不及一号坑那般规模宏大,但兵种更为齐全,布局也更为复杂。弩兵俑、车兵俑、骑兵俑等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战斗整体。</p> <p class="ql-block">跪射俑,网红</p><p class="ql-block">1999年于秦始皇陵二号坑发现的绿脸跪射俑是唯一例外,其面部及颈部均匀覆盖淡绿色矿物颜料(石绿),眼白为白色、瞳孔黑色,彩绘保存完整,与其他陶俑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祀傩人假说:可能为军中负责祭祀的傩人,绿色象征楚文化中的祭祀传统。</p><p class="ql-block">工匠失误假说:如短暂性色盲或颜料短缺,但秦朝严苛的问责制使此说法存疑。</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象征:或代表秦军中少数民族士兵,但缺乏直接证据。</p> <p class="ql-block">立射俑 与跪射武士俑构成秦代远程部队的完整战术组合,通过立、跪两种射击姿态的交替配合,展现古代战争中弓弩阵的密集火力输出模式。</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的身高与秦人实际身高接近但不完全相同,其平均高度约为1.75-1.85米,而秦代普通男性平均身高约1.6-1.7米,差异源于兵马俑原型为精锐士兵且可能被艺术化拔高。</p> <p class="ql-block">这是秦鞍马骑兵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秦人重视养马,秦陵区内有大量陶马和真马陪葬 。鞍马骑兵俑塑造了秦代骑兵与战马形象,秦代骑兵作为新兴兵种,筛选标准严格,该俑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三号坑则宛如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规模虽小,却意义非凡。它被认为是整个军阵的指挥中枢,是秦军的核心所在。这里的兵马俑造型更加精致,雕刻更加细腻,体现出了更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地面上铺的就是真正的【秦砖汉瓦】的秦砖,别看灰巴拉叽的,比同重量的金砖还值钱!</p> <p class="ql-block">世间没有不死的苍龙,地下却有不朽的王宫。走出博物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想仍沉浸在古代劳动人民用超人智慧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自豪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