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之山西忻州(一)

梅子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8日下午,到达当天第四站——南禅寺。</p><p class="ql-block">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东冶镇8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设,1961年,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p> <p class="ql-block">  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p> <p class="ql-block">  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p> <p class="ql-block">  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延庆寺。</p><p class="ql-block"> 延庆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占地面积约1311平方米,始建于唐代,大佛殿为金代建筑,两侧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延庆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原台明设置在前檐,东、西、北三面则在自然地坪上构筑基础,似乎高大雄伟的建筑构造属于平地而起。大佛殿在平梁下使用通达两架椽的托脚,其做法同平顺大云院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建造的大佛殿手法相似。斗拱上耍头昂身形状又类同于佛光寺文殊殿(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即1137年)的柱头辅作。由此可判定,该殿有五代建筑遗风,系金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  明间西缝梁架六椽栿通搭前后通檐用两柱,为“通梁结构”,栿下设置后加支柱两根。明间东缝梁架为前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后施金柱,五椽栿下设置支顶柱一根,这样的结构巧妙地节省下了一条四椽。类似的结构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延庆寺大佛殿的梁架构造别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  延庆寺为五台地区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是当地现存传统佛教寺院建筑的范例。其融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佛光寺。</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山中,以唐代木构建筑东大殿为核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实例,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随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第一层平台较宽阔,建有金代建筑文殊殿;第二层平台上是近代建造的次要建筑;第三层平台,以高峻的挡土墙砌成,上建正殿(俗称东大殿),东大殿后侧紧邻山体。东南侧有祖师塔。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唐乾符四年经幢</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金代减柱法代表作,殿内悬塑与明代壁画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在佛光寺前院的北面,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殊殿建筑结构的独特,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内壁画</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的建筑特点是寺内殿堂高大,层层相叠,布局疏郎,主次分明。佛光寺用材粗大,屋面出檐深远,屋面坡度平缓。粗壮的柱身和硕大的斗拱,简单的直楞窗,古朴的彩绘都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唐代石幢,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的木结构建筑是现存木建筑孤例。</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具神态,各尽其职。</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反映了独特的唐代风格。殿内群像,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p> <p class="ql-block">  佛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画长80厘米,高30厘米,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另有一幅绘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画,画上有七个圆光,每个圆光中有10尊佛像,圆光下的方框内还写着各尊佛的名号。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这些壁画,连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迹及东大殿建筑,被人们誉为佛光寺的“四绝”。</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雕塑还应用了写实手法,雕塑两尊写真人物。一是佛殿主宁公遇坐像,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面目丰满,体型健壮,袖手趺坐,风韵高雅,情态虔诚。另一尊为主持修建佛殿的愿诚和尚,塑像前额隆起,颧骨突出,两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态沉静。</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罗汉,为明代塑造,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祖师塔,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的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徐向前故居。 </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徐向前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因我们到时已近傍晚七点,该馆已关门,只能在外面看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在故居,并生活了22年。</p><p class="ql-block"> 徐向前故居为青砖通板瓦房,院门是垂花门,大门是礼门,内有3个院落,是一幢典型的晋北四合院建筑。院中有徐向前半身铜像,影壁上镶刻着江泽民的题词“功勋垂青史,楷模昭后人”,门楣上挂着李先念题写的“徐向前故居”匾额。楼院传至徐向前这一代,居住已五代之久。正房三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木石结构,上层基本是木结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