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向吉野的怒吼: 刘公岛上的不屈魂灵

吴刚

<p class="ql-block">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专程踏访刘公岛,回望那段浸透血泪的历史,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清晨从青岛出发,辗转抵达威海后,我乘船渡海,终于站在了刘公岛的土地上。这座面积仅3.15平方公里的岛屿,扼守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口,素有‘东隅屏障’和‘不沉的战舰’之称。这里,是北洋水师的建军基地,更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战场,承载着中华民族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记忆。</p><p class="ql-block">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悍然袭击清军运兵船“济远”号和“广乙”号,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然而,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不仅使日本攫取巨大利益,膨胀其侵略野心,更使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化程度急剧加深,直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p><p class="ql-block"> 我对刘公岛的最初印象,源于儿时观看的电影《甲午风云》。那场悲壮的海战,那些视死如归的将士,将民族危亡的沉重深深烙印在我心中。1991年至2001年,我在烟台海军航空兵服役期间,曾多次前往近在咫尺的威海,踏上这片令我魂牵梦绕又痛彻心扉的土地。无论独自前往还是陪同他人,每一次登岛,都是一次对近代甲午战争风云的回望,对那段民族伤痛的再体验。</p> <p class="ql-block">  此行是个人自发而来,没有组织的安排,内心对历史的敬畏与铭记却更为深沉。怀着庄重的心情,我跨入甲午战争纪念地。李鸿章手书的“海军公所”匾额苍劲有力,飞檐画栋间,依稀可见北洋海军昔日的威严。穿行于三进厅堂——议事厅、宴会厅、祭祀殿,廊庑迂回,厢房肃立,这里曾是海军将领运筹帷幄之所。庭院中陈列的“济远”舰前双主炮以其庞大的钢铁身躯和冰冷的质感,首先攫住了我的目光。这尊曾经怒吼的巨炮,正是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中,北洋水师打响抗击日本侵略第一炮的铁证! 它静静地立在那里,炮口仿佛还残留着硝烟,与1400余张历史图片、500余件珍贵实物一道,无声诉说着那场不宣而战的偷袭带来的屈辱与最初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  进入甲午战争陈列馆,历史以更直观、更震撼的方式展开。一张张泛黄甚至焦黑的历史照片,将我瞬间拉入黄海海战的修罗场:一张照片记录下“致远”舰燃着冲天大火、舰体严重倾斜、正决然冲向敌阵的悲壮瞬间! 旁边展柜里,一件件从海底打捞上来的舰船构件——扭曲变形的钢板、烧焦的甲板碎片、炸裂的炮管残骸——其狰狞的伤口,比任何文字都更清晰地诉说着当日炮火的密集与爆炸的威力,以及钢铁战舰在烈焰中呻吟、解体的惨烈。 展板上日军绘制的战场态势图,冷酷地标注在北洋舰队被优势日舰分割包围的绝望处境。 </p> <p class="ql-block">  在“致远”舰的专题展区,一块巨大的展板引述了生还士兵的回忆:“邓管带见定远危急,愤然高呼:‘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遂鼓轮怒驶,直冲吉野而去。” 展柜中陈列着从致远舰残骸附近打捞出的几件遗物:一枚锈迹斑斑但刻痕犹在的舰徽,几颗变形的铜质衣扣,尤其是一块来自致远舰军官舱室的、已碎裂但图案尚存的青花瓷盘。凝视着这些在冰冷海底沉睡了一个多世纪的碎片,我仿佛听到了邓世昌那声震碎肝胆的怒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它们虽残破,却如同英雄不屈灵魂的碎片,折射出致远舰全体官兵在烈火与爆炸中,驾驶着行将沉没的战舰,以决死之姿撞向敌酋的惊天壮举! 馆内还原的致远舰沉没场景模型,巨舰倾覆,怒涛翻卷,邓世昌拒绝救援的凛然身影,将“舰存与存,舰亡与亡”的誓言凝固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  另一组触目惊心的照片,展示了“经远”舰在四艘日舰围攻下的最后时刻:浓烟滚滚,舰体多处起火,海水已漫上甲板。展板文字记载:“管带林永升督战至头额中弹,扑倒于指挥台,犹勉力指挥,舰沉之际,全舰官兵二百三十余人,同殉国难,仅十六人生还。” 展柜中一枚沾有暗色污渍的铜哨,据考证可能是经远舰某位军官或号手的遗物。我仿佛听到它曾在枪林弹雨中嘶鸣,激励着将士们战斗到最后一息。 林永升和经远舰官兵,用生命践行了与舰同沉的誓言,其惨烈与刚烈,令天地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央巨大的“镇远”舰铁锚和硕大的炮弹,无声地彰显着这艘曾让日军忌惮的铁甲巨舰的力量。与之相对的展板照片,却记录下了它最终被日军掳去、编入其舰队参加日俄战争的耻辱一幕,这巨大的反差,正是战败之痛的锥心写照。 而那些陈列的、不同口径的炮弹壳,上面布满撞击的凹痕;一件件水兵穿过的、布满破洞和焦痕的旧军服;一套套曾握在英勇炮手手中、如今已锈蚀的操炮工具……这些沉默的实物,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地证明了:在旗舰周围,在每一艘战舰上,在每一个战位,都有一群群无名的水兵、炮手。他们或坚守在烈焰翻腾的炮位,被无情的火焰吞噬;或随着断裂的舰体沉入冰冷刺骨的海底;或身负重伤,鲜血浸透征衣,仍挣扎着填装最后一发炮弹,直至生命燃尽。展馆深处那面模拟的、弹痕累累的战旗,以及环绕四周阵亡将士的名单墙,就是对他们不屈英魂最庄重的祭奠!</p> <p class="ql-block">  馆内陈列的历史图片、文物和场景,令我心情愈发沉重。特别是金州曲氏一家妇幼十口为免遭日军凌辱,毅然投井自尽的场景塑像,更是令我悲愤填膺,对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痛恨切齿!甲午战争,只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开端。此后,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731部队的细菌战到强征“慰安妇”,日寇在中华大地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难以磨灭的伤痕!</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用血与火警示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站在刘公岛,回望历史,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也更懂得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这份沉痛记忆,时刻鞭策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  顶着烈日,迎着海风,我又登上了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遗址。抚摸着冰凉的炮身,历史的烽烟仿佛在眼前翻腾,更引发我对和平的深深渴望与守护之责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三个多小时的驻足凝望,所见所闻,铭刻于心。作为一名受党和国家教育培养多年的军人(海军上校转业)和人民警察(三级警监),刘公岛之行让我更加明晰肩上的责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当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唯有国家强大,才能抵御一切外侮,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我们从历史的伤痕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心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该文2025年8月30月在《桑榆重晚晴》媒体刊发,次日即31日在美篇发表,被美篇评为“精选”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作品。数10年来,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 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