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3日,西岸美术馆</p><p class="ql-block">上海西岸美术馆位于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靠近江边,有一个开放的室外区域,无需进入馆内即可享受美景。</p> <p class="ql-block">《重塑景观》蓬皮杜中心典藏展</p><p class="ql-block">汇集近70件蓬皮杜馆藏作品,涵盖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梳理1906年至今的景观艺术演变。展品精选自蓬皮杜中心的丰富馆藏,涵盖了绘画、装置、 影像及新媒体作品。</p><p class="ql-block">展览分布于两大展厅,共七个摩节,探讨了自1905年至今的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多元表现方式。透过不同视角的切入,这些风景作品揭示着现当代风景题材的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我也曾在梦里造访乡愁》 ——英国彼得多伊格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市2号》</span>罗伯特.德劳内 1885年</p><p class="ql-block">1909年至1911年间,立体派画家罗伯特.德劳内创作了一系列以巴黎城市为主题的作品。在这幅以俯瞰视角描绘巴黎屋顶景观的作品中,透过纱帘窗框可以看到以点彩手法勾勒的埃菲尔铁塔的轮廓,塔身的光影效果由一片片棋盘格般的小笔触呈现。极度碎片化的平面结构和平涂色块则体现着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的分析立体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乔治.布拉克《埃斯塔克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从1906年起,乔治.布拉克多次前往法国南部旅居。这幅风景画创作于野兽派的鼎盛时期,描绘了马赛附近埃斯塔克高处一条俯瞰大海的小径。画面中各种元素交织在彩色阿拉伯式纹样般的网络 中,运笔仿佛一气呵成。 在蜿蜒的蓝色阴影衬托下,紫色的树干似乎在自由舞动。强烈的阳光洒满画面,令不同景层相互交融。画布上的留白则增强了这种阳光下炫目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亨利.瓦朗西《布.萨达》阿尔及利亚城市布-萨达的系 列作品之一, 有着立体主义的印记画家本人在1914年之前曾是立体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画面主体是一条中央视角的狭窄小巷,其形貌由于受各种视觉效果的影响而模糊难辨。与街道两旁建筑物的屋顶露台相并列的,是一道道几乎半透明的、与阳光交错的拱廊。在这幅作品中,光与影的交替和分割构建出空间与时间的层次。</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西玛《双重风景,雷电风暴》1928 年</p><p class="ql-block">约瑟夫.西玛原籍捷克,1921 年定居巴黎,并结交了许多诗人, 他们都有着对感官和心灵体验的敏锐觉察。1924 年,在一个暴风雨肆虐的夜晚,他目睹闪电照亮一棵枯死的栗树,这一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从此,他开始创作素描和绘画,探索“双重风景”这一主题,以及物质与光之间的关系。在这件作品所描绘的双重景观中,生与死相互交织,几何形的石块和蓝色的光晕似乎来自一个未知的时空。</p> <p class="ql-block">奥托.绍尔《菜园-花园(种植美食的园子)》,1980年</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中期,画家奥托.绍尔多次在法国佩尔什短居,该地区有很多庄园,随处可见树篱、草地和小树林交错形成的田园景观。他画室的窗户正对着一个正在重建的菜园,这里也成为他在1979年至1980年间创作的约二十幅画作的灵感来源。眼前这幅便是其中尺幅最大的一件。画作展现着菜园特有的乱中有序,明亮的黄色充盈着画面,色彩的强度让大自然在春天爆发的能量喷薄而出。</p> <p class="ql-block">《纽约10号》,雅克.莫诺利</p><p class="ql-block">这张作品让我感到一种明亮中的落寞。它明黄带着点橘调的色彩并不会让我想到冬日晴朗的午后,而是一种萧条的沙尘暴肆虐中的中央公园,像是一块仍在坚守的孤地,安静地站在一片混沌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荒芜寂寥, 仿佛撒哈拉(在画作下部出现的词语)为它倾倒了一半的沙子。</span></p><p class="ql-block">左下角那张女性的肖像,又让我想到电视画面中做手语翻译或外出连线报道的女性形象,一种“被插入”的新闻感,但却又事不关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克里特岛的风景》</span>尼古拉斯.吉卡</p><p class="ql-block">1937年,尼古拉斯.吉卡开始以他度过童年时光的伊兹拉岛为灵感创作一系列风景画。他将来自本国文化的拜占庭和希腊元素与20世纪初巴黎先锋派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幅创作年代更晚一些的《克里特岛的风景》呈现出一座被分割成多个色块区域的花园,不同的色彩在柔和的几何结构上铺展开来。植物纹样颇具韵律地贯穿画面,宛如一幅用色考究的马赛克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庄喆《无题》,1981年</p><p class="ql-block">庄喆的创作受到宋代范宽、郭熙的山水画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并将这两种传统融合在了一起。他用大量稀释剂将油画颜料调淡,以水墨手法作画。颜料经过这种处理变得像水一样透明,仿 佛山间的薄雾一样氤氳朦胧。 辽阔感和动感贯穿于这幅风景中, 而书法的笔触亦与色彩的斑斓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谢素梅《回声》</p> <p class="ql-block">五个展厅:01建构空间;02超现实视界;03目眩;04抽象风景;05俯瞰之景;06城市景观;07全景画</p> <p class="ql-block">马克.帝格朗尚《雕像》1995年</p><p class="ql-block">马克.帝格朗尚的作品多以具象场景、肖像与风景构成,常采用多联画分割构图,反映出他对电影美学的兴趣。画面中,两只被木桩穿透的兽首突兀地出现在一片荒芜之地中,而远处地平线上特洛伊木马般的图案则将双联画的两个部分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这 些如图腾般的野蛮意象矗立于此,似乎带有一丝 威胁警示的意味,通过现实与幻想的微妙交融,隐喻着南斯拉夫内战(1991年一2001年)的兄弟阋墙之痛。</p> <p class="ql-block">战后混凝土艺术运动重要人物 —— 意大利出生法国野兽立体融合派画家 Alberto Magnelli 代表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德兰《两艘驳船〉1906年</p><p class="ql-block">1906年至1907年间,安德烈德兰多次前往伦敦,观察泰晤士河沿岸的工业活动。这幅画采用俯视视角,从桥上往下看两艘驳船,正在作业的船夫被简化为几笔色块。画作所呈现的主体偏离画幅中心,采用了“摄影式”构图,这赋予了作品一种瞬间感和动态感。随意大胆的色彩运用和自由奔放的笔触则使其成为了野兽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与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联合设计的“高技派”建筑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感受一下“工业风美学”。这栋1977年建成的建筑,把钢架结构和管道都“穿”在了外面,红、黄、蓝、绿的彩色管道各司其职——红色是自动扶梯、黄色是电力管线、绿色是水管、蓝色是空调管,活像一座“文化工厂”。</p><p class="ql-block">功能大集合:地上6层、占地7500平方米的空间里,藏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图书馆、工业设计中心和音乐与声乐研究中心四大区域,在这里能一站式打卡艺术、图书、设计和音乐。</p> <p class="ql-block">沉浸~</p> <p class="ql-block">二楼观景台,眺望黄浦江</p> <p class="ql-block">室外区域设有取景框,一直在滚动播放文字,营造出强烈的电影感氛围。观日落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Every ripple is a heartbeat in life.</p> <p class="ql-block">西岸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西岸穹顶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萤火虫水岸电影节</p><p class="ql-block">充满活力的西岸滨江</p> <p class="ql-block">上海西岸West Bund位于徐汇滨江地区,岸线长约11.4公里,面积约达9.4平方公里,是上海中心城区内最具公共活力的滨水新城区。围绕“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西岸传媒港”、“上海梦中心”等功能性载体项目建设,目标打造汇集国内外顶尖文化艺术、信息传媒、创新金融、商贸、生活为一体的国际级滨水新城区,成为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比肩的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新地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