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兄妹的故事——司马台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对小兄妹这次可是下了很大决心,也经历了一次人生永远难忘的历练。我们这次去的是比较少人走的司马台长城,是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 距离北京120公里的司马台长城,坐落在密云古北水镇之上,是一处开发最晚而又保存得最原始的明长城。其建筑在陡峭的山峰之上,全长5.4公里,设有敌楼35座,司马台长城虽热被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为“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但不及离他不远的金山岭长城闻名,游客不多,冬季可以说是游客稀少。 司马台长城旁有一条汤河,据说过去是守卫长城的重要屏障。更有趣的,汤河常年有37摄氏度的温泉流动,冬季却与结冰的冷水为伴,形成鸳鸯湖。 初次看到结冰的湖水,小兄妹自然开心不已。 河堤上面是温泉,下面的是冰水。中间温泉流动,旁边已成白冰。 我们是接近中午坐北京到古北水镇的交通大巴进去的,大约下午2点半,我们到了购票处买了长城的票,但是被告知,因为山里的风大,缆车停开了。于是,就让小兄妹经历了一次隐含危险的徒步登山之路。 看看这张图,红色的线就是我们从售票厅登山的路。 从售票口到登山入口,大约有一公里左右,小兄妹显得很开心。 远处的这座敌楼,是徒步登上司马台长城的入口,地图上标示的2号楼。 蓝天白云下的敌楼威严雄壮,耸立于刀鞘的岩石之上,壮美无比。 妹妹是个开心果。 一人站一个墙垛口招手,长城我来了。 侧面看,长城好雄伟。 休息一下,妹妹看看自己走了多远。 先留影后攀登。 <p class="ql-block">进入司马台长城西段的入口,旅游地图标示的2号敌楼。</p> 在入口向下看,是旅游图上的1号敌楼,估计少有人过去看,已经残缺不全。 小兄妹开始攀登长城啦。 司马台长城修复秉持修残如残,修旧如旧。所以,这里的梯级很不规则,一块砖的宽度,连妹妹的脚都比它长。大约超过30度的坡度直达敌楼,却无法到后面的敌楼,这是司马台长城的一个特点。还有,风比较大,怪不得缆车停开。 边走边看,长城巍峨庄严,令人敬佩。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想想650多年前中国人为了保家卫国,发挥了多大的聪明才智,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建设了这稀世奇珍,世界遗产。 妈妈背着孩子们的水和零食很辛苦,只能殿后。而我却是近身保镖+摄影师。 妹妹终于爬到了3号敌楼! 哥哥急着登上敌楼。 还是小棉袄会等妈妈! 来到敌楼,妹妹探头 “哇!好高呀!” 这座敌楼是旅游地图里面的3号敌楼。那么辛苦爬上来了,免不了要留影。 司马台长城的敌楼建筑风格各异,里面的结构复杂,拱门与窗户非常漂亮。 哥哥率先离开3号敌楼去攀登4号敌楼。时间过去一个多小时,已经接近下午4点,哥哥头顶旁的月亮已经出来了。小朋友不知道时间,但是我却担心如何走回头,便让哥哥返回3号敌楼准备下山,想不到,他看到如此陡的台阶,要坐下来慢慢向下移动。 犹豫之间,一个管理员出现在我面前。也许他看到我们有两个小朋友,徒步下去的确很危险。便告诉我们,缆车正在运行中,让我们继续向前到5号敌楼坐缆车。他承诺会通知前面的缆车等我们,并马上用Call机通知了前面的管理员。 我们听从管理员的劝告,决定向4号敌楼出发,给小兄妹合影纪念一下。 <p class="ql-block">妈妈还是殿后,从这里看到,司马台长城与其他长城有区别,防守用的是有洞的垛口墙,据说这是当年戚继光想出来的杀敌之法。</p> 妹妹又在等妈妈,说这里是平地。 果然如管理员说,从3号敌楼到4号敌楼,路不会太难走。妹妹看到前面的4号敌楼,笑容满脸。 哥哥快到4号敌楼了,高声呼喊妹妹和妈妈。 从4号敌楼出发,是一条比较狭窄而没有垛口的路,有点奇怪,当年这里是如何防御入侵呢?前面便是5号敌楼,再后面的是6号敌楼,缆车就设在两个敌楼的下方。据介绍,我们到了5号敌楼,海拔已经超过400米。今天司马台长城给我们几个包场了,一路上没有看到一个游客。 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远处司马台长城的东段,更加险要,海拔达到600米以上。 我们走到接近缆车的最后路段,妹妹已经走不动了,需要妈妈拉着鼓励。司马台长城是下午4点30分清场的,我们到达时已经快5点钟了,幸亏一路上有工作人员给下一个点传递消息“他们到我这里啦!”缆车在风中空转等着我们。 真惊险,我们终于坐上了缆车。小兄妹第一次体验这种高空缆车,非常兴奋。缆车一路下山听到一路风声,如果风大到不能运行,难以想象我们的处境有多狼狈。 望着缆车外面的长城风光,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小兄妹今天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一天。 第二天早上,日出东方,司马台长城的奇、险、密(敌楼)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