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起在程曦中打卡应县木塔</p> <p class="ql-block">山西朔州市应县木塔,又叫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塔的每层、每个面,几乎都挂着匾额,共有54块。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北征驻跸佛宫寺释迦塔,题“峻极神工”匾。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为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朱厚照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题“天下奇观”匾。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命重修佛宫寺释迦塔,题“木德参天”匾。其他的如“天柱地轴”“天宫高耸”等等,无一不是对古塔鬼斧神工的赞美。如今,这些匾额,又与古塔相映成辉,成了今人欣赏古塔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木塔“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为之”,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全塔内外木料层层相叠,由斗拱、梁枋卯榫咬合联结。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斗拱,由于适应每一层的不同高度、开间、进深和出檐等不同情况,据专家统计,全塔共用斗拱 54种480朵,规格、手法变化很多,充分显示出斗拱在结构上的重要性和应用上的灵活性。梁思成赞叹:“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 <p class="ql-block">目前塔内只开放一层,但就是这一层,可看的内容就非常之多。从塔南门迈入塔内一层,正中供奉一尊高11米的巨型释迦牟尼佛像,佛像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高贵温婉。石绿色的眉毛犹如新月,双目微启,两眉间有白毫相,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下巴有细月纹。两耳垂肩,戴着耳环。佛像头顶的斗八藻井,繁复而精美。围着佛像绕行一周,无论哪个角度,抬头仰望,都能感受到佛像的慈和安详。</p> <p class="ql-block">一层外槽和佛殿内的墙壁上,有大量精彩的壁画。佛殿内壁的壁画据专家考证是辽代原物,由于空间狭窄、画幅巨大,只能在佛殿外才能看清。而外槽的天王像、供养人等,都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佛像所著袈裟,有着鲜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花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袈裟的上那些游龙和团龙,都描着金,十分生动、醒目。外槽的天花板上,也全是金龙。这表明了佛塔建设的皇家背景</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木塔,已经有11度多的倾斜,肉眼可见。据说这与1933年佛宫寺主持听信风水师建议,将木塔各层的夹泥墙换成木隔扇有关。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维修办法。</p> <p class="ql-block">木塔不远处就是净土寺,中间可以看见不少民房正在拆迁,估计以后这两个景点要连成一片,也可以依稀看出以前这里的原貌,听说木塔原先就在村长家的后院</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它距离大名顶顶的应县木塔距离只有几百米,却很小众,很多人来应县都是去看木塔而把它错过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3年秋,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考察应县木塔时发现了离木塔仅有几百米处远的地方有一个大型寺庙群。他走进去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赞,说应县有三宝,其一是应县木塔,另外的两宝都在净土寺,分别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和净土寺门前的一对石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梁先生称之为应县三宝呢?第一宝: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当之无愧是一宝。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当时梁思成给林微因的信中写道:“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真是伟大的作品,无数能工巧匠,像搭积木一样,全屏技术和经验搭建起这20层楼高的建筑,没用一根钉子,全是榫卯结构,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再说第二宝,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繁而不乱,造型优美,布局严谨,金壁辉煌,超类绝伦,实属文物中的精品,是国宝一绝。大雄宝殿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宫楼阁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宋辽金时期杰出的小木作精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应县三宝之中的第三宝就是在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这对石狮与其他地方的石狮不同在于它们“披头散发",面部酷似猿人,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实属全国罕见,它是辽代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离开应县,我们驾车前往大同,大名鼎鼎的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处。云冈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与“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列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中明显鲜卑族特色的历史遗迹景观,展示了印度和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大同)的96年间,以举国之力开凿的云冈石窟,在武州山南麓的砂岩断崖上镌刻出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最璀璨的华章。当晨光穿透第20窟露天大佛的眉目,千年前"帝佛合一"的政治智慧与犍陀罗艺术的风骨在此交融。昙曜五窟的雄浑气势印证着北魏皇权的至高无上,而中期洞窟中繁复的藻井纹样与飞天造型,则演绎着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完美蜕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铭牌背后,是5.9万尊造像、252个窟龛构建的立体佛经,等待现代旅人用脚步丈量这段凝固的文明史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提起云冈,不得不提到僧人昙曜。在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下,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选择在武州山开山凿窟——“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石窟的开凿跨度约 150 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 45 个,大小窟龛 252 个,石雕造像 59000 余尊。</p> <p class="ql-block">3号洞窟,这龛造像雕刻的是西方的阿弥陀佛,这尊佛像有着肉嘟嘟的手掌跟双下巴,风格似乎与唐朝“以肥为美”风格相似。所以有学者认为他是唐代中期开凿的,但在这么大的一个洞窟内,却只留下一龛佛像。</p> <p class="ql-block">塔庙窟代表作(第6窟):中心塔柱上33幅佛传故事浮雕,完整呈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历程,塔身四面的九层楼阁式佛龛堪称北魏木构建筑的立体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音乐窟(第12窟):44尊手持箜篌、筚篥等乐器的伎乐天造像,构成中国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浮雕,飞天的飘带与乐器共鸣,堪称"石壁上的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云冈石窟代表作的露天大佛——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p> <p class="ql-block">距离产生美,角度显神韵,在这尊露天大佛面前,以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观赏,都会产生各种变化着的美及其神韵。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岁月不语,唯石能言。 惊鸿一瞥, 叹千年一瞬。 佛陀慈悲,愿众生欢喜, 但行好事,所念皆如愿。</p> <p class="ql-block">从石窟回到大同,已经是黄昏时分,暑期旺季来回的路上都在堵车,很是辛苦,来一顿美食犒劳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