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海埂大坝看海鸥

亚沙子

<p class="ql-block">我来昆明已经是“二进宫”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在2023年的二月,跟着堂花温蒂和她的两个摄影师朋友走了云南西双版纳线。那是我第一次在昆明滇池海埂大坝遇见海鸥。或许是我们抵达的时间稍晚,一群群的海鸥似乎已享用过众多游人的投喂,害得我把手里的小面包举得高高的,还没有一只海鸟对我手里的食物感兴趣。</p><p class="ql-block">然而,在滇池的湖面上,还是有成群的海鸥在展翅飞翔,它们在蓝天下盘旋,偶尔也会停驻在栏杆上休憩,似乎习惯了与游人零距离接触。捕捉海鸥啄食游客手中食物,与投喂者互动,无疑是每位摄影爱好者都渴望留存的珍贵画面,但那次与之同行的摄影师们却没有捕捉到什么有价值的人鸥互动的影像。好在我们是“醉翁”之意不在此,在于西双版纳、大理、丽江等地的风土人情也。</p> <p class="ql-block">两年后的2025年,和因旅游而结识的姐妹们一起去了滇东南线,再次被导游带去海埂大坝看海鸥。阳春二月,我们从上海出发时还穿着冬装,到了“四季飘香”的昆明,感觉人一下子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据说,昆明看海鸥最好的地方,不是海埂大坝,而是滇池的翠湖。但是天气有点热,加之刚下飞机尚未适应昆明近2千米的高海拔,所以我们一致同意到海埂大坝,随便逛一圈,拍个照纪念到此一游即可。</p> <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我们走上了海埂大坝。这是个全年全天候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彼时,正是看海鸥的时节,“风景这边独好”,视野开阔,场面相当壮观。坝上的风吹在身上暖洋洋的,阳光慷慨地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大坝栏杆边挤满了看海鸥的游人,来这里拍婚纱照的新人也不少。上海埂大坝看海鸥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一群群的海鸥一阵阵地飞过来,飞过去,用翅膀划出优雅的弧线,像一片片被风吹散的云,在蓝天下自由翻腾。人们都站在白色的栏杆边,手里举着刚买的鸥粮,小心翼翼地掰成小块抛向空中,胆大的游客用手指夹住类似香肠一样的食物,一边判断着海鸥们的来路。海鸥们灵敏地俯冲而下,有的甚至轻轻啄了啄投喂者的指尖,惹得周围的游客一阵惊呼。</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赶紧挤到栏杆边,掏出背包里的细长面包,放一点肉松,以此来引诱哪只天真的海鸥前来嗟食。我很害怕海鸥会啄我的手,于是我把面包撕碎后抛向鸥群。谁知这一路上投喂的客人太多了,小鸟们还要挑挑拣拣,我抛出去的食物很少受到鸥群的青睐。急中生智我想了个办法,把面包和肉松碎末放到了我手边的一根石柱上面,突然,一抹白色的身影从不远处飞到了我手边:一只小海鸥先是小心翼翼打量我,看我的神态是绝对的友好后,于是,它突然振翅飞起,叼走了我手边的食物,随后消失在湛蓝的天际。</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才打听到,这里的海鸥都被近年来的看客们养叼了,宠坏了。它们现在的吃食档次也提高了,有专属的烤肠和适合海鸥口味的面食,游客可以花10块钱买一包,把手伸出去,海鸥就会下来吃。长达3公里的大坝步行道上人来人往,设有鸥粮售卖点、科普展厅、文创集市等为游人提供了人文和日常的烟火气,时不时还有不少做“旅拍”生意的人前来“毛遂自荐”,在他们的镜头下,你绝对会是一个有魅力有爱心的投喂人,因为那些“旅拍”人还会用一种只有海鸥听得懂的“吆喝”语言,召唤海鸥乖乖地前来吃食,配合入镜。我也试图学着吆喝海鸥,其结果可想而知,真的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回程路上,导游向我们科普了海埂大坝与海鸥的故事:昆明的海鸥都是红嘴鸥,每年会从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等地出发,飞越3000-6000公里,一般在10月底抵达昆明,次年3月返回。这种跨越半个地球的鸟类迁徙,从1985年开始,年复一年,已持续了40年。</p><p class="ql-block">当年它们第一次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昆明,便受到了昆明市民的欢迎,大家不约而同地从家里带来吃的喂给它们。随后每年西伯利亚的冬天,它们都会来到昆明的滇池和翠湖。因为昆明冬季均温10℃左右,滇池不结冰,加上水生生物丰富及市民的友好投喂,为海鸥提供了理想的越冬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来昆明导游都要带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去看海鸥的原因:海鸥不仅是昆明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春城一张独特的生态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