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引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1年)7月29日,北京军区某部和张家口地委在旧窑子村联合召开了军民共建现场会。……从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词条中增添了‘军民共建’一词,它的诞生,也开创了共和国军民共建的先河。”——摘自2010年12月20日《解放军报》的《“军民共建”一词诞生记》一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军民共建文明村”这一新生事物,诞生的44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那是1981年9月,在塞外山城张家口这块辽阔的大地上,举行了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华北军事演习即“802”演习。</p><p class="ql-block">在波澜壮阅的演练场地周围,伴随着嗡嗡的飞机响和隆隆的枪炮声,军民携手在这里培育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奇葩——“军民共建文明村”。</p> <p class="ql-block">(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在张家口八角台观看演习)</p> <p class="ql-block">作者作为知情者和参与者,目睹亲历了军民共建文明村始创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五一节前后,参加演习的军区11万大军陆续开赴驻地。我时任65军宣传处副处长,从演习筹备工作一开始,就被抽调到军演习指挥部政工组,直接参与指导参演部队的政治工作,并编写《演习政工简况》。</p><p class="ql-block">5月底的一天,军政治部副主任牛文才带我去参演部队调研。当到193师579团一营机枪连、炮兵连驻地旧窑子村考察时,发现两个连队进驻这个贫瘠落后的山村后,不仅帮助该村打了吃水井,整治了脏乱差的环境,还注意智力助民,帮助村里扭转落后的村风民俗。副主任对他们这种有所创新的爱民助民方式很欣赏,决定适时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不过,他指出目前改变村容村貌的内容多,抓村风民俗改变的分量不够,下一步应突出抓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转变这个中心环节。他组织在场的几位师团领导和机关干部,研究下一步军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名称。开始,大家提过几个方案,很快就都否决了:</p><p class="ql-block">卫生村——— 太单;</p><p class="ql-block">双拥村———过大;</p><p class="ql-block">新风村———过宽。</p><p class="ql-block">这时,牛副主任启发大家,要将这一新生事物放到大背景下去考量。</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情况是,叶剑英副主席在1979年国庆节讲话中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1980年底邓小平同志提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中央军委也提出军队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并要积极参加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这个词,在当时报章杂志中出现的频率也渐渐高起来。凭着对时局的关注和高度政治敏感性,几个人几乎同时想到了“共建文明村”这个提法,牛副主任当即敲定,并指示师团要立即帮助连队修订完善有关部队驻训守则与村规民约,全部贯穿文明建设这条红线,重点围绕改善落后的风民俗和村民精神面貌,真正做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回到机关后,副主任又派军政治部两名干部 驻到村里帮助完善和总结军民共建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高兴地向65军军长孙致厚和政委刘克宽祝贺演习成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下旬,牛副主任再次带我去共建点实地检查验收了工作进展情况。两个月来,两个连队与村党支部正式成立了“军民共建文明村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了“环境卫生好、语言行为好、移风易俗好、遵纪守法好、劳动致富好、政治思想好”的文明村六条标准,共同遵守,定期评比。并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开展改变落后村风民俗的系列活动,军民齐动手,建起了文化室、俱乐部和“青年之家”,并同群众一起组织歌咏、体育比赛,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原来一些沾染了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气的青年,也浪子回了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两个连队还协助村党支部、民兵连和妇联,开展了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家庭”的五好活动,使村里15户不和睦的家庭有了明显好转。经过军民共同努力,旧窑子村出现了环境整洁、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举止文明、秩序安定的新气象。男女老少普遍行动起来,学雷锋、做好事,并以多种形式支援部队完成演习任务。对这个共建点的实际工作进展,牛副主任十分满意,但觉得总结的经验初稿不太理想,便让我留在驻地参与修改。我和193师政治部副主任陈润祥、军组织处干事陈方美,在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整整用一天一夜时间,对经验材料重新进行了组织改写。</p> <p class="ql-block">7月29日,65军和张家口地委联合在旧窑子村召开了的“军民共建文明村”现场会。张家口地区各县的领导,本军参演的团以上单位,都派人参加。会上,两个连队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分别介绍了经验。军政委刘克宽,特意在讲话中对参演部队提出了学习共建点经验,加深军民鱼水情的新要求:努力做到“来了,乡亲们不想让走;走了,乡亲们还想让来”。与会的总政和军区机关有关领导,高度赞扬这一活动是“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实践,是新形势下军队群众工作的新突破”。</p> <p class="ql-block">(演习结束后,参演部队在张家口空军机场接受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检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会期确定比较仓促,来不及邀请外地新闻单位参加,正巧解放军报记者阮生江 是一位军首长的亲戚 ,日前刚来军部探亲,我们马上邀他参加了现场会。阮记者采写了一篇《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塞北“文明村”访问记》的报道,在8月8日的《解放军报》头版刊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河北曰报》等报纸和几家电台也做了报道。会议结束后,我又将两个连队的经验压缩编发了一期简报,转发部队并上报军区,很快被军区《政工简报》全文发表。我还将简报略作修改投向军区《战友报》,在8月22日头版以《军民同建文明村》为题刊出。说实在话,这两篇稿件刊用时篇幅都不大,但它响亮提出了“军民共(同)建文明村”这个名称,可以说是最早见诸报端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报》《战友报》等报刊和军区《政工简报》,登载了军民共建旧窑子”文明村”的事迹和经验)</p> <p class="ql-block">两个连队撤回30多里地外的营房后,共建活动仍未停止,并按照着重用智力助民和技术助民的新思路,派技术骨干为村里培训了放映、驾驶、汽修等多种技术人才,先后帮助村里办起了铸造厂、起重机械设备厂、养鸡场、养猪场、砖厂等10多个小企业,使该村在当地率先脱贫,走上了富裕路。该村历年来多次被张家口市和万全县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妇联、先进小学,共建模范。</p><p class="ql-block">军民共建文明村的活动在演习驻训点始创并大面积推广,不仅改善了驻地的卫生条件和社会风尚,改变了广大群众对军队形象的观曕,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也有力保障了演习任务的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纵观“军民共建文明村”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一新事物虽然是在大批部队进驻农村演习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但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是拥军爱民优良传统的赓续。军民共同建设文明单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阔而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然延伸。</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报》发表的《军民共建一词诞生记》</p> <p class="ql-block">当年l0月,总政在拥政爱民会议上,推广了579团首创的“共建文明单位”的经验。次年6月,这个团还受到了总政的通报表彰。198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军队群众工作》一书中,记载首创“共建文明村”是旧窑子村。《当代中国(群众工作卷)》中,较详细地记载了579团两个连队与旧窑子村率先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的情况。2010年12月20的《解放军报》,还以《“军民共建”一词诞生记》为题,指出以旧窑子村军民共建文明村为起始,<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词条中增添了‘军民共建’一词,它的诞生,也开创了共和国军民共建的先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