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情怀

丁玉臣

视频来自网络,致谢! <p class="ql-block">徐睿泽同学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以个人成长轨迹为线,以家国情怀为魂,字里行间满是青年学子的赤诚与担当,让“学子情怀”有了具体可感的模样。这份情怀不空洞、不悬浮,从家乡的黑土地延伸至清华园,既扎根于个人对故土的深情,又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恰是当代青年应有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发言最动人之处,在于将“大情怀”落进“小细节”。从辽宁抚顺的“煤都”记忆、亚洲最大露天矿坑的贡献,到学生时代“让家乡越来越好”的作文愿望,徐睿泽没有用宏大的口号定义情怀,而是从亲身经历的故土变迁、心底萌芽的初心讲起。这份对家乡的眷恋,不是单薄的乡愁,而是转化为“做对家乡、对祖国有用的人”的朴素追求。当个人理想与家乡发展、国家需要相连,“学子情怀”便有了坚实的根基,也让听众更易产生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节点,发言巧妙串联历史与当下,让情怀有了厚重的历史维度。“只有国家富强才有小家安康”的感悟,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从“浸染英雄热血的黑土地”到“赓续红色血脉的清华园”的精神传承。这种传承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转化为“时刻响应祖国的需要”的行动思考。作为清华学子,叩问“如何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实则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为青春找到了方向。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唯有将自己放进民族复兴的坐标系,“学子情怀”才更有分量。</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发言将个人追求融入集体使命,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格局。提及“家国”是清华人笃定的价值追求时,徐睿泽没有局限于个人理想,而是呼吁“与同学们一起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将“所学所得熔铸进民族复兴的壮阔蓝图”。这份情怀跳出了“小我”的局限,意识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不是个体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这正是“学子情怀”应有的高度。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更要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与同辈携手贡献青春力量。</p><p class="ql-block">徐睿泽的发言,本质上是一次对“当代学子该有怎样的情怀”的回答:它始于对故土的热爱,源于对历史的敬畏,成于对国家的担当。这份情怀,让我们看到新一代青年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心中有故乡、眼中有历史、肩上有责任的追梦者。而这样的“学子情怀”,正是推动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更多青年能像徐睿泽这样,把初心扎根在实处、把使命扛在肩上,青春便会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p>

情怀

学子

徐睿泽

发言

家乡

而是

担当

个人

使命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