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大美新疆(九)

归帆浦(远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慕拜神圣国门 惊艳盘龙古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9日,八点早餐,迎着晨曦踏上了前往红其拉甫的旅程。一星期前我在微信公众号上,拜读了老领导洋湖不起浪发的《红其拉甫:高原上的庄严国门》的美文,让我心潮澎湃,一心只想早一刻见到这仰慕已久的神圣国门了。</p><p class="ql-block"> 红其拉甫国门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海拔51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也是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唯一陆路通道。</p><p class="ql-block"> 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里的意思是“血染的通道”,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常年刮七级以上大风,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这里虽然风光壮美,但由于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素有“死亡山谷”之称。</p><p class="ql-block"> 十点半到达红其拉甫口岸(也就是景区入口),我们在这里买票并预备了几瓶氧气,然后依次排队前往区间车停车场,因为排队的人很多,我们边沿着回廊缓慢移动,边欣赏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前哨班、红其拉甫口岸等建筑物和四周雪峰的景致。此时想到了: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红其拉甫口岸不仅是出入境的关口,更是中巴人民友好的象征,这里见证了无数次贸易往来、人员交流和文化碰撞;边防检查站前哨班的官兵,在严酷的环境下坚守祖国边陲,承担着维护边境安全、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及反恐维稳的重要职责。不知不觉上到了区间车上,前行约3公里、十分钟便到达红其拉甫国门和七号界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庄严而壮观的国门前,人潮涌动、红旗飘飘,国门上方“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金色的大字和神圣的国徽熠熠生辉,顶端是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此时此刻,无尽的自豪与敬畏之情由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我们边排队轮候到最佳机位与国门同框,边与周边的红其拉甫哨塔留影。大概十一点半,我们终于进到了最佳摄影机位,有专业的人员、专业的相机拍照,也有专业人员拿游客的手机来帮忙拍照。我们首先来了几组全团成员的合影,有的举着五星红旗,有的拿着“我爱中国”、“5100米的国门等你打卡”的拍摄道具,齐呼:“我爱你!中国!”等口号,那不是为拍照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深情告白。然后,分家庭、个人分别拍照,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正机位拍完照,又来到5100米的标志石前打卡,由于排队的人太多,只好在侧面抢拍了几个镜头。</p><p class="ql-block"> 十一点五十乘区间车返回到景区进口处,这里有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有金色的中巴两国文字:“中巴人民友谊万岁”,我们又在此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p> 排队时见缝打卡 打卡红其拉甫哨塔 借了一面国旗打卡国门 正机位上的国门前合影 家庭组照 姐妹照 单独抒发 正机位排不上 中巴人民友谊万岁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二点十分,起程前往瓦罕走廊,大概一个小时抵达。按着导航走的,明明显示马上到了,可就是看不出是个景点的样子。硬着头皮进到铺着碎石且略显荒凉的平地,下车后,在强烈阳光的刺射下,只看见一些零星的石堆和立着的瓦罕游弈所、佛教之门、丝路之门、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经行处……的石头,还有一个横卧的长形条墩上有金属制作的“瓦罕走廊”四个赭红色的黑体大字,加上两排矮小的板房,这才确认确实没有导错地方。这里连正式的卫生间都没有,就是一个用蓝色铁皮临时围起来的所在,上面标有“厕所”,进去的人出来后说:“简直太脏了!”也许这里就是一个村级组织以“瓦罕走廊”为由头临时开避的旅游景点吧!这里的基础设施确实还有待加强。</p><p class="ql-block"> 其实,“瓦罕走廊”这个由头还是值得打造的。瓦罕走廊又叫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一条连接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和我国新疆自治区的狭长地理通道。走廊呈东西走向,全长约400公里,其中我国境内约100公里,阿富汗境内约300公里,南北大都宽约3~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最宽处达75公里。历史上,瓦罕走廊是古丝绸之路南路的重要路段。张骞、法显、玄奘、马可波罗等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深深的足迹,将华夏文明与印度、波斯、罗马等文明紧紧相连。这里环境十分恶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0度以下,只有塔吉克与吉尔吉斯人习惯了高原生活的人居住在这里,据说只有万人左右。</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些标志前草草打卡留念,并不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漠视,而是对这片土地的敬重还没有来得及回过神来。向西望去,那山口“祖国万岁”的大字赫然在目,这便是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啊!瓦罕走廊虽没有时尚的旅游设施,也没有可圈可点的风景,但那不起眼的石堆与标志,已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听懂了这里的历史与现实的悲壮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丝路之门</p> 佛教之门 瓦罕游弈所 <p class="ql-block">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行经处</p> 这太阳好厉害 略显冷清的瓦罕走廊 还是合个影吧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半起程,出景区打卡点不久转入314国道,大概中午十二点到达盘龙古道的西起点(只允许单向行驶),这里是一个较大的驿站,最中心位置有着一排横着的上红下白的金属大字“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我们在这里尽情的打卡,大概都在想着自己的人生从此坦途吧!打完卡,在休息区补充食物等能量,但只泡方便面而又不给他们做点生意,要用点开水还是得动一番心思的。</p><p class="ql-block"> 这条盘龙古道,无论是从抖音还是视频上都是见识过的,羡慕已久,只是未能身临其境了。就在这即将踏入这条古道的时候,谁不心生期待与兴奋呢?</p><p class="ql-block"> 盘龙古道位于新疆塔县瓦恰乡,原本是一条三千至四千多米翻山越岭的山村公路,名瓦恰公路,又被戏称为“最文艺公路”。据说十多年前的一位航拍探胜者航拍下了这条公路,并制作成了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这条公路一夜网红,并被赋予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盘龙古道。</p><p class="ql-block"> 随着前往探胜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开始修缮提升了这条长达75公里的公路。传说当地一位官员视察此地,被这“大盘龙”、“小盘龙”仅三十多公里便有六百多个折弯所震撼,便有感而发:“今日走过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此语一出,便成了盘龙古道的最佳宣传广告语了。</p><p class="ql-block"> 盘龙古道确实不简单,它有着千多米的高差,从山顶到山脚这六百多道S弯,完美地演绎了魔幻、神奇、壮丽与刺激。大部分的弯道超过180度,甚至有的达到270度。这是我走过的矮寨盘山公路、318国道上的“天路十八弯”等与之无法相题并论的。</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我们西进踏上了盘龙古道,经过龙回头、水袖、盘龙顶观景台。站在山顶远眺,古道迂回蜿蜒,如同一条巨龙缠绕山间,与周围连绵的群山、远处雄伟壮丽的雪山构成一幅令人陶醉的壮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从龙盘顶开始下行,依次有大盘龙、小盘龙。大龙盘弯大而不密集,沿途有多个观景台,供游人观景拍照,但往往寻找车位很困难,特别是几台车同行时就更困难了,我们只好两台车分别自由选择停靠了;小龙盘蜿蜒而下,弯急而密集,被形象地称为“发卡弯道”,极具挑战性,无论是驾驶体验还是视觉体验,都让人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 从小盘龙下山后左转,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景区,虽然对此名太亲切不过了,但由于时间关系而未作停留。下午四点半,我们上到314国道后,经班迪尔蓝湖、塔合曼湿地、喀拉库勒湖等前往喀什古城,中途在苏巴什服务区停留,在“帕米尔之眼”打卡,后一段几十公里有交警领路,所有车辆都尾随其后排成了长龙,没有一辆敢超越的,晚上十一点才到达喀什古城的万斐国际酒店。</p><p class="ql-block"> 这是扎扎实实的一天,人也很疲惫,吃过晚餐已经转钟了。好在,几两伊力王下肚后,整个人顿觉神清气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归帆浦(远舟)2025年8月31日补记于杭州</p><p class="ql-block"> .</p> 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盘龙古道西起点 分享几桢震憾的 盘龙古道下行途中 车窗外蓝色的湖 在苏巴什服务区停留 途中帕米尔之眼打卡 车窗外的湿地与雪山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本人手机拍摄。国门正机位为景区工作人员拍摄,盘龙古道精彩图片来自网络,有本人出境的图片(国门正机位在外)为本团成员拍摄,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