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情 台湾行———阿里山的姑娘

米山

<p class="ql-block">  阿里山,对于大陆人来说并不陌生,一首《阿里山的姑娘》早已把那片山林的柔情唱进了心里。我们此行台湾,阿里山是必访之地,不只是为了看山,更是为了感受那首歌里流淌的民族情谊。</p> <p class="ql-block">  雨中的阿里山,别有一番风味。我们踏上那条世界仅存的三条高山铁路之一,木制的站台散发出岁月的味道,窄窄的轨道在雾气中蜿蜒,仿佛通向一个童话般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  火车缓缓驶入神木区,我们撑起雨伞,走进这片被雨洗过的林海。细雨轻柔,林木苍翠,每一步都像是踏进了绿色的梦境。</p> <p class="ql-block">  烟雨迷蒙,云雾缭绕。阿里山的山峦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静谧而壮美。雨丝轻拂,山风低语,人在画中行,心也跟着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林中,一棵棵神木挺拔而立,三代木、千岁桧、同心木、三兄弟、三姐妹……它们不仅是一棵树,更像是这片山林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  雨中漫步阿里山,仿佛走进了一首诗,也像饮下了一杯清茶,甘甜而回味无穷。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自然的呼吸和心灵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巨木群栈道上,一棵棵红桧在身边静静伫立。它们是阿里山的神木群,是这片土地的灵魂,也是我们心中最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一棵高大的树在雾中若隐若现,树干粗壮,枝叶繁茂,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静静守护着这片森林。</p> <p class="ql-block">  途中,我们看到一棵被苔藓和蕨类植物覆盖的大树,树干上写着“阿里山 福德万古树”,海拔2182公尺。它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地面铺满了错综复杂的树根,苔藓覆盖,湿润而古老。树根盘根错节,深深扎进土地,它们倒下了,却从未真正离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没有死亡,只有生命的延续,印证着桧木坚强不屈的个性。</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些残留的树桩,依旧在默默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它们不曾停止繁衍,也不曾放弃抗争。</p> <p class="ql-block">  30多万株树虽然倒下,但它们的生命并未枯萎。它们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我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在神木车站东侧,一棵被称为“周公桧”的大树静静矗立。它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亚洲树王,也是这片山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它高大挺拔,树干略倾,枝叶却依旧苍翠。雾气缭绕,它仿佛一位沉思的智者,守望着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  阿里山的桧木,是世界顶级的自然遗产。然而,日本殖民时期,这些神木却被大量砍伐,运回日本建造神社,甚至成为靖国神社的“顶梁柱”。每一块木头,都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如今,林中仍可见当年被砍伐的痕迹,树干粗壮,苔藓覆盖,仿佛在低语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日本人砍伐神木后,山中怪事频发:小火车翻车、山石滑落、大树倒下……他们害怕了,于是建起了一座“树灵塔”,以祭亡树之灵。</p> <p class="ql-block">  那座塔静静立在林中,雾气缭绕,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哀伤。塔下的地基一圈圈,代表年轮,也代表被砍伐的岁月。三根立柱,象征着三十余万棵被砍伐的神树。导游说,日本人现在都不敢来阿里山,怕被高山族人记恨。</p> <p class="ql-block">  雨中赏樱,别有一番滋味。阿里山的樱花虽已近尾声,但雨打花瓣,依旧如诗如画。我们沿着栈道行走,看着凋零的樱花,心中却多了几分宁静。</p> <p class="ql-block">  吉野樱曾是阿里山的樱王,如今花已谢,却依旧让人怀念那片粉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阿里山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历史的厚重。它见证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血脉相连,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阿里山深处,有一所小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校门口的石碑上写着“阿里山”与“香林国民小学”,英文名也清晰可见,它被称为台湾的“最高学府”。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书声与山风相伴。</span>孩子们在这里读书、成长,与这片山林一同呼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日月潭的邵族码头,我们观看了邵族青年的“募捐杵音之舞”表演。他们唱着那首熟悉的歌:“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p> <p class="ql-block">  他们在木制平台上起舞,动作协调,歌声悠扬。背景中,是游客、是山、是水,也是民族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我向“感谢打赏”箱中投下一百台币,一位邵族姑娘用带着台湾口音的普通话向我道谢。她的眼神告诉我,她知道我来自大陆。我礼貌地邀请她合影,我们比出“V”的手势,那一刻,中华民族一家亲,定格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那是阿里山的柔情,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