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破除“两张皮”

冬虫

<p class="ql-block">作者:冬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8838229</p><p class="ql-block">图片:作者</p> <p class="ql-block">以知行合一破除“两张皮”——读淡泊人生老师《文章与课文“两张皮”现状与对策》有感。</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淡泊人生老师发表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老师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游学中跟着课本去游学这一文章特点,多方面深入论述,为我们下一步提高写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方法,鼓舞了人心,不愧为游学指导佳作,值得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写出中小学跟着课本去游学好文章。现将个人学习体会回报如下,以期抛砖引玉,敬请斧正。</p> <p class="ql-block">《文章与课文“两张皮”现状与对策》一文深刻揭示了当前游学写作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游学作品与课文内容脱节,形式与内涵分离。作者淡泊人生老师不仅精准剖析了“新瓶装旧酒”、“引文硬塞”、“主次不分”和“图片混杂”四大现状,更系统提出了“熟悉课文、熟悉景点、认真创作、反思作品”的解决路径。这篇充满实践智慧的文章,令我深受启发,对“游学”这一融合实践与理论的学习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淡泊人生文章《文章与课文“两张皮”现状与对策》<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up4xc6?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08838229"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文章首先点出的“两张皮”现象,实则是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缩影。许多游学作品仅停留在表面关联,未能真正实现课文知识与实地体验的深度融合。这种脱节不仅削弱了游学的教育价值,更错失了通过亲身实践深化课文理解的宝贵机会。作者指出的“新瓶装旧酒”现象尤为典型——标榜课文关联却无实质内容,这正是缺乏对课文真正理解与内化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提出的四项对策中,“熟悉课文”是基础,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游学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通过与课文描述的场景相遇,实现知识的活化与升华。只有对课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有深入理解,才能在实地游学时发现那些文字背后的鲜活细节,实现“眼见”与“心悟”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熟悉景点”则强调了双向互动的重要性。游学者既要带着课文的视角观察景点,也要以景点的实况反哺对课文的理解。这种互动要求我们既做读者又做行者,在空间与文本的交织中构建个人的理解框架。作者提醒关注“课文未描述”的细节尤为珍贵,因为这正是游学能够超越课本的独特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认真创作”部分关于引文与配图的建议极具实操价值。引文应当服务而非主导游学体验,配图应当呼应而非分散文章主题。这些建议背后是对游学作品“教育性”与“可读性”平衡的深刻把握——游学作品最终要能让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激发兴趣”,这应当成为每个游学写作者的创作准则。</p><p class="ql-block">最后提出的“反思作品”往往最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游学作品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通过反馈不断完善的起点。这种开放、反思的态度,正是深度学习应有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读完此文,我深刻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游学写作,需要在课文与实景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在知识与实践之间搭建贯通桥梁。它要求我们既深耕文本,又走进现实;既尊重原作,又抒发己见;既注重形式,更关注内涵。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两张皮”现象,创作出文景相融、情理兼备的游学佳作。</p> <p class="ql-block">这篇关于游学写作的文章,其意义已超出技巧层面,触及了学习本质——知识只有在与真实世界的对话中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而游学正是这种对话的完美载体。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遵循文中提出的路径,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一次游学都成为深化理解、丰富体验的成长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