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座清明上河园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封有座清明上河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龙亭公园北门,我们直奔不远处的清明上河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上河园景区位于开封市龙亭西路5号,是依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1:1的比例复原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其占地600余亩,水域面积180多亩,景观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以仿宋建筑、民俗风情及宋文化展示等为主体因素,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大宋盛景,还原、展示、实现了从“名画到明园”的华丽转身及至蜕变,可以说是宋文化在新时代的一个传承、创新之举。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建筑群,清明上河园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5A级景区,并获多项国家级品牌和荣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上河园有五个入口,分别是迎宾门、端门、丹凤门、金水门和通津门,其中迎宾门为正门。我们选择从东大门——迎宾门进入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宾门与正西的金水门相对,每天上午9时准时开园迎宾,有3分钟的迎宾表演,故名迎宾门。首先是盘鼓乐队出场,接着是士兵和文武百官出场,然后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出场,最后是包大人出场:“诸位宾客请了,下官开封府包拯,恭请各位光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宾门前为一宽阔的广场,其右前方置一灰白色景观太湖石,正面镌刻“清明上河园”五个红字,背面镌有《清明上河图》及“清明上河园”的相关情况:“‘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清明上河园是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巨幅长卷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1:1的比例实景再现的大型宋代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一幅弥足珍贵的社会风情生活长卷。清明上河园以恢宏的气势、真实的场景、巧妙的创意活化了这幅长卷。进入清明上河园,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一幅活动的宋代历史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宾门坐西朝东,简洁的深红色柱枋嵌额——黑底金字“清明上河园”,门两旁各有一座深红色、插飞锦瓦、斗拱叠加、四柱四角双檐亭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园门,迎面黄、蓝鲜花及碧绿冬青搭配的花草图案簇拥着一尊6米高、30吨重的张择端手捧画卷的花岗岩雕像。张择端,字正道,号文友,山东诸城人。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他年轻时游学京师,擅长绘画,自成一家,曾任翰林图画院待诏(宫廷中画家的技术职务,属专业画家,负责绘画创作),他的另一幅杰作《金命池争标图》也流传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位艺术大师手捧画卷,应该是他的杰作《清明上河图》,抑或是另一杰作《金命池争标图》。你看他目光炯炯,凝视远方,似在沉思:是在沉思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长治久安,还是表面繁荣下的暗流涌动,还是对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的深恶痛绝无限惋惜,还是对经济已趋崩溃社会已动荡不安之态的深度关切和无限忧愁?艺术大师的厌恶、惋惜、担忧不无道理,他以艺术家独特的眼光、职业敏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已预感到歌舞升平背后的天崩地裂,山河破碎。果不其然,两三年后便发生了“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徽宗被囚于五国城,受尽屈辱,8年后病逝,钦宗在金国死于非命。皇室成员及后妃等被押解至金国,男子为奴,女子送入“浣衣院”受辱,而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可想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题扯远了。张择端雕像前置一卷轴雕塑,灰白底金字“中国清明文化名园”点出了本园的文化地位。雕塑后面是高3米、宽16米的花岗岩大型浮雕,浓缩了《清明上河图》上的各类人物和风情,简洁地表现了张择端把巨幅长卷《清明上河图》奉献给开封人民以及每一位游客,一目了然,呈现于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后是以影壁的形式展现巨型长卷《清明上河图》的巨幅铜色浮雕。这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其布局采用宋代营造法式,结合现代建筑方式,集中体现了沿途风物景观和民俗风情。据统计,浮雕中有800多个人物、170多株树、30多栋房屋……生动呈现了900多年前的经济繁荣与市井烟火。作品将北宋建筑、舟车、人物等细节刻画得纤毫毕现,构图布展既展现城市繁华,又隐喻“盛世危图”的警示意义,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比如,通过商贸侵街、城防疏漏懈怠,隐喻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危机四伏的潜在危机以及军事危机等。不过,把我们的思绪从深层次中唤回到表象,特别是置身园中,还是能给人以愉悦游乐的,这还是主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导游图知,清明上河园分为迎宾广场、南苑和北苑三个景区。迎宾广场主要包括张择端雕像、清明上河图铜雕、宋都广场、东京码头、梦回大宋体验馆、大师坊、清明文化广场。以双亭桥将清明上河园主要景区分为南苑和北苑两大部分,南苑景区以宋代市井风俗文化景观为主,北苑以北宋皇家景观和古代娱乐项目为主。我们所处的位置为宋都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封被称为“东京”“汴梁”源于其作为北宋都城的双重称谓:东京是相对于西京洛阳的方位命名,时南京为应天府在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汴梁是因地处汴河之滨沿袭战国魏都“大梁”旧称而得名;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主干,贯穿东京全城,北周时称东京为汴州,唐代同样称汴州,又因这里多个朝代作都城,故五代后梁正式定名“汴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汴河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凿的通济渠,这一人工运河整合了古汴水河道,唐宋时期正式称为汴河。在“南船北马”的古代,汴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水陆枢纽。开封的崛起就是得益于汴河的漕运优势,使其成为南北物资集散中心。北宋没选择传统的长安或洛阳而定都于此,一是因晚唐战乱导致两京衰败不吉利,二是开封水运网络和军事防御功能的缘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我们来到汴河岸边的东京码头。此码头是汴河十几个码头最繁华、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依河而建,商船云集,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实景画卷,让我们穿越时空瞬间回到北宋时期的汴京城,亲眼目睹当年漕运繁忙、市井喧闹的盛景,感受历史长河中那一段璀璨的繁华旧影。那古色古香的木质建筑临水而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宋代建筑的典雅与大气。码头边,青石台阶层层延伸至水面,好似看到了900多年前搬运货物的脚夫们匆匆的脚步。站在码头望去,一艘艘形态各异的船只静静停泊在岸边,有的船身庞大,应该是用于运输粮食、布匹等大宗货物的吧;有的小船玲珑精致,很可能是供富商贵族出行的画舫。眼前的景象也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到了那个商贸繁荣的时代:船工们吆喝着号子,熟练地装卸货物,一包包粮食、一箱箱瓷器从船上运下,又将当地的特产搬运上船,准备运往全国各地;商人们穿梭在码头之间,讨价还价声、谈笑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里还能看到身着宋代服饰的商贩在码头边摆摊叫卖,冰糖葫芦、炊饼、汴绣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还能碰上精彩的民俗表演,舞龙舞狮、杂耍魔术轮番上演,引得众人驻足围观,喝彩声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登上一艘仿古游船揽胜,那又是一番景致。随着船只缓缓前行,汴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河面上,不时有其他船只擦肩而过,船工们相互打着招呼,重现着北宋时期漕运往来的热闹场景;两岸垂柳依依,酒馆、茶楼、商铺林立,身着古装的 “市民” 们或悠闲地品茶聊天,或匆忙赶路;船行至虹桥下,抬头仰望这座巨大的木质拱桥,桥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仿佛能听到马车的轱辘声和商贩的叫卖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当年北宋的粮食、物资大多通过汴河运输,东京码头作为重要的漕运枢纽,承担着保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任。这里曾见证过无数商人的发家致富,也经历过战乱时期的动荡不安,每一块砖石、每一艘商船,都承载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春天的柳条和春花的映衬下,那些少男少女身着清新雅致的宋装在船头、河边、酒肆前、虹桥旁不时地拍摄着古风写真。在充满生机的宋韵风景中,感受着当年的繁华与神韵。春意正浓迎清明,万般宋韵入画来。循着张择端的笔墨,欣赏着亭台楼阁、船榭水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与美景做伴,与春光相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多少年我就纳闷:清明上河,为什么选取清明时节上河,上河干嘛?此时才算明白了些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河,其实跟我们说的上街差不多,因为汴河这边风景独好。为什么选取清明时节上河呢?这就涉及到这条人工河——汴河。汴河引的是黄河水,水量大、水流急,便于漕运,这是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泥沙多容易淤积,所以每年总要花大量时间清理泥沙,以保持河流通畅;其二是黄河水冬天会结冰,当春天来临时,大量水块从上游一涌而下,易造成水灾,故而当时朝廷想了个办法,将入冬时在汴河入口处筑一冬坝,第二年春天冬解时扒去冬坝,以避免水灾。如此,每到清明时节就会扒坝通航,那些船只满载货物、乘客从京城浩浩荡荡出发,颇为壮观,京城的老百姓纷纷上河观看,久之,便形成一种风俗,也形成了河市。张择端把时间节点选择在清明时节,也恰恰反映了当时汴河漕运的繁忙景象和市井烟火气的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歇山、悬山式古戏台插飞锦瓦,飞檐翘角,金色雀替,沉稳大气,古色古香,黄菊饰之。这里为游客上演多部大宋剧目:《枪挑小梁王》《火神冲浪》《王员外招亲》《大宋•东京保卫战》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三门四柱三楼式牌楼,恢宏大气,古色古香,美景醉人。你看,黄色琉璃瓦覆顶,脊端瑞兽稳踞,瓦当滴水,飞头淡蓝,椽头湛蓝,斗拱叠加,额枋彩绘,图案艳然,深蓝色底金字“融香溢艳”甚是醒目,深红色明柱及戗柱尽显庄重大气典雅,牌楼前一对石雕大象则寓意当时北宋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过此牌楼便是汇集了东西南北中各种各样风味儿的名优小吃一条街:开封特产龙须酥、西安泡馍、三碗不过岗、大宋叫花鸡、大宋灌汤包、王婆酒家、湘里人家、肉夹馍、孙记鸡血汤……应有尽有,无所不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耀楼前有一很精致的门楼称金耀门,有幅楹联“楼台碧千里,夕阳红半楼”。拾十几级台阶而上,是一座单檐四角四出廊瞭望楼。凭栏眺望,正如楹联所书:远处青绿苍翠,一碧千里,近处的楼阁、汴水、牌楼、酒肆、街景尽收眼底,还没等到夕阳时观景,就已金碧辉煌怡神耀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秋楼如同金耀楼,楼门有楹联“琴韵和鸟声,楼台护天色”。登楼望远,远景及四周景色如画,让人心旷神怡。我想,出外游览的人,在这里应该都能感受到这种浓浓的诗情画意的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员外家是景区内以北宋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景点,常举办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动,比如抛绣球招亲、家庭趣事表演等,以此还原《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场景。这里建筑风格仿古,大红灯笼高高挂,彩楼装饰一新,以此营造北宋市井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坡书院装修风格古朴典雅,是园中的研学场馆,以宋代文化为主题,通过互动体验和课堂学习,深入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这里提供泥咕咕即传统泥塑工艺制作各种玩具,木板年画即体验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风筝制作即学习宋代风筝制作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虹桥南的馆驿,院内亭台楼榭,曲径通幽,与古朴典雅的宋代建筑相映成趣,各式各样的标准客房,设备齐全,温馨舒适,是游客解除旅途疲劳、休息住宿的理想场所。馆驿在古代是路经过往官员以及外邦使节下榻、换马的地方,也担负着国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馆驿门前十几米左首有一座花岗岩三人雕塑——虹桥寻胜。这是一组具有故事情节的雕塑。北宋宣和年间,张择端游学京师,潜心作画。清明时节,她和秀女周秀姑郊外踏青,在虹桥上看到汴河两岸三教九流,市井百态,充分展示了国都繁华的社会风貌,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绘制出了旷世长卷《清明上河图》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秀女周秀姑,有人说她是张择端的恋人,有人说她就是一位画家,与张并没什么关系,但从此组雕塑看,周秀姑即使不是张情投意合的恋人,也是同道中人。你看。张择端的用心专注,周秀姑的善良纯朴用心观察,随从老者的悉心照料,都表现得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虹桥寻胜”还有一段传说。张择端游学京师被汴京城的富丽堂皇所感染,精心绘制了一副《东京繁荣图》。图中细细地描绘了汴京繁华的街衢,巍峨的宫殿,豪华的住宅……然而,慕名而来的一位年轻公子看后评价说:只画出了东京的脸面,未画出她的眼睛。张择端百思不得其解,就约上周秀姑,满城去寻觅“东京的眼睛”。寻来找去都不满意,后来走到虹桥处,看到汴河漕运的繁忙景象,灵感突然如闪电般划过长空。那滔滔汴水,声声呐喊,使他从眼前汴河船夫们逆水而上、激流勇进的亢奋态势中,领悟出东京汴梁城的点睛之笔、传神之处,正在此地、此景、此声、此情!于是,他欣喜地连击手中折扇,对身边的周秀姑说:“我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什么了?”“东京的眼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图索骥,我们来到了虹桥脚下。虹桥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核心建筑,也难怪,是东京的眼睛嘛。它采用无柱木质拱桥结构横跨汴河,因桥身横跨呈彩虹弧形状而得名。原先图中桥头立有四根鹤形华表。真正的虹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长20余米,通过榫卯结构与重力原理实现稳固。在张择端笔下,虹桥上描绘有500余人,包含官员互不让路、商贩违规占道等矛盾,通过船夫撑篙、调整桅杆过桥等场景,展现了北宋水陆交通与社会经济形态。今复原虹桥长16.8米,采用纯捆绑式结扎技法,桥头雕刻狮虎纹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虹桥,既是清明上河园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大宋王朝繁华的象征。它横跨汴河,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我沿着桥沿缓步走上虹桥,轻轻抚摸着那古老的桥栏,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在指尖缓缓流淌,也似乎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桥下的汴河水流湍急,时而波涛汹涌,好似能听见历史的洪流在耳边呼啸而过,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往昔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虹桥之上,极目远眺,汴河两岸楼宇林立,商铺密布,确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我想,这虹桥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我们在这繁华的市井之中,寻得了那份属于大宋的韵味与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虹桥,步入了一条繁华热闹的市井小巷。这里是清明上河园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写照。不宽的街道两旁,摊贩云集,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有卖绫罗绸缎的,精美的布料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有卖古玩字画的,每一件都散发着岁月的沉香;有卖各色小吃的,香气四溢,让你垂涎欲滴,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尽情感受着这份市井的烟火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宋汴京城的城门楼很多,上善门是其中之一。它高大雄伟,庄重威严,是《清明上河图》中浓墨重彩描绘的标志性建筑。它既是出入京都水陆重要通道,又是都城与乡村的分界线。复原后的上善门,城门高21.6米,脊两端安有螭吻,门洞高8米,宽6米,门楼内设澡井天花。整座城门楼面积达1553平方米,金碧辉煌的彩绘、叠加的斗拱和翼然之飞檐等细节装饰,彰显宋代建筑技艺的恢宏与精湛,也显示出它的辉煌与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宋汴京的汴河下水门之南称上善门,之北称通津门,都是汴京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上善”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寓意至善至柔,与汴河水利功能相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觉间来到了九龙桥。九龙桥是清明上河园最高最长的桥,采用联拱结构,气势恢宏 ,既稳固又耐久,可抵御洪水冲击。桥的中央主干道上,两坡拱镶了四块刻有盘龙浮雕的大青石,每块青石上均刻有九条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至尊,龙是万物至尊,九龙桥取的就是这 “至尊之上”“至圣至阳” 之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九龙桥上,既能欣赏周边环境幽雅、绿荫环绕、流水声声的园林景观,又能感受北宋桥梁建筑的辉煌成就,感受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特别是龙纹雕刻,工艺精湛,形态各异,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龙桥前左侧是双亭桥。双亭桥也是园中的核心景点之一,桥中间设吊桥,下供船只通行,上供行人(游客)通过,左右两旁各筑一间亭子,供游客(行人)歇息或遮阳避雨,故名双亭桥。远观双亭桥,横跨水面,造型别致。站在亭子里观赏四周景色,又是一番景致,让人深深感受北宋独特的韵味。据亭子间一位保安人员讲,夜幕降临时在此观赏,视觉效果极佳,桥上的灯光与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还有岸边的灯光倒映水中,能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确是“一梦幻回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双亭桥为界,之北就是北苑。因时间关系就不游北苑了。</span></p> <p class="ql-block">(把手机横着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园时,我再一次静伫影壁前,仔细阅读观赏《清明上河图》这幅历史长卷。宁静的田野和村落,赶集的乡人和驮运的骡马在田间小路上渐次走向城里,商贾行旅亦渐渐增多。早春的气息晕染了开始萌发枝芽的树木,进而具有了画面,更具有了色彩,因而城郊街道路旁的店铺、客舍、货栈俨然有序。水波激荡的汴河渐渐出现了,且逐渐成为画卷中段的主体,一切活动都沿着汴河展开。十余艘客货船有的刚驶抵停靠,有的已泊岸卸货。此时,我们能看到泊岸船只上悠闲的舟中生活,能看到逆水行船的艄公和岸上俯身前行的纤夫们,这能让我们深切感受宋代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漕运的艰辛。在汴河的狭窄处,一座式样新颖、结构精巧的虹桥腾空而起,全是木架构,没有一根桥柱,犹如飞虹。你看,那艘准备驶过虹桥的木船,船桅正在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呼叫接应,岸上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桥头围观这紧张而有趣的一幕,这画面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他们各有谋生的重担在身,自顾不暇。过桥进城,已是车马行人摩肩接踵,酒楼店铺林立两旁,士农工商、僧道卜医、男女老少神态各异;官府第宅、酒楼茶肆、驼马舟车,从十字街头再往前去,应该是汴京中心了吧,路旁有一家酒楼,楼厅内有人举杯欢饮。不远处人群南来北往,东行西走,络绎不绝。背角处有一房屋,似有人在问医求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惊叹于张择端精心创作出来源于生活的盖世历史画卷,也惊叹于“清明上河园”的匠人打造还原精神和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蓦然间脑海中闪现出邑人才俊梁秀嶷临摹《清明上河图》之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2022年2月的一天,我俩参加完一个活动后,他邀我至他家闲聊。其间有幸目睹并欣赏了他历时两年还原的长11米、高0.5米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正在补全的《西湖争标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知道,《清明上河图》原画作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用国画色将画画在绢上),以散点透视构图法(也称动点透视法,就是从多个角度表现事物特征,或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形象,使其更鲜明生动丰满,更富有立体感)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当年的繁荣景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他告诉我说,他用了近两年时间还原了《清明上河图》,并且把原作放大了一倍,素色。我不禁惊叹:那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精湛的技艺,需要具备多大的素养意志毅力与精神,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啊!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先生为他的画作题跋:“惟妙惟肖,直抵原作,是当代艺术精品,极具收藏价值与传世意义。”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先生称此作“下真迹一等”。书法大家赵望进先生亦大篆题写画名,更使全卷雄宏沉郁,邃雅朴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目前《清明上河图》研究最权威的专家余辉先生结合多年的钻研成果为画卷题跋:“盖原作为墨稿……后人临者更有以浓墨重彩现之,甚失原作笔墨素雅之气。今观秀嶷之作,如睹张择端之原本。”鉴于梁秀嶷画作的价值与意义,故宫专家学者命名此作为“梁秀嶷还原本《清明上河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此作品相关单位要以激光微雕技术制作成镇尺(又叫镇纸,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多为长方形,以金属或石制成)。就是采用激光微雕技术在长23厘米,宽2.8厘米的金属板上完美呈现他的还原版《清明上河图》,该成品具有不变色,不腐蚀,不氧化,不生锈的特点,适宜于收藏、品赏、馈赠亲友等,由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图研究会”监制。就在他临绘原作即将竣工时,湖南洙洲一富商将耗资一亿六千多万,以两米的高度,总长八十八米呈现了此作。那是三十余名工匠得历时三年,需用三十余吨纯黄花梨木才能制作完成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黄花梨雕刻精品。可见他的临绘本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年初,他的临绘本原作及黄花梨雕刻作品双双受邀参加迪拜举办的世博会,却因全球疫情蔓延,而与国际大舞台亮相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失之交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出身农村,只有初中学历,却凭自行努力奋斗,将作品对接紫禁城,跻身世博会,我们不能不被他的“下硬功夫,走励志路” 所打动;不能不被他的锲而不舍、勤奋不辍精神所折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择端、《清明上河园》设计复原者、梁秀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正是有他们锲而不舍勤奋不辍的潜心研究和尽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巍巍屹立,才能让仁人志士修身齐家平天下,才能让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才能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