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之旅-嘉峪关关城景区

雒小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年~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陈运和诗才称“从山海关跋涉过来的著名史诗向西,向西,直到这儿步履中止 万里长城的句号述说着过去 那高踞海拔1700多米的伟大功绩 并城北倚的马鬃山抖动古老记忆 都市南依的祁连山雪映亮崭新世纪 远行的驼铃敲响戈壁景观 历代的蹄迹回报边疆警惕 ”。</p> 九眼泉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对军民的驻屯和生存形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来自祁连雪峰和冰川。祁连融水以地表径流和河谷潜流的形式汇聚于低处,嘉峪关就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嘉峪关下有水,号称九眼泉。九是数目中的极限,在这里不代表数目,而是说有很多的泉眼。当冯胜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断的清水。《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胜(?~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大将,雄勇多智略,喜读书,通兵法。冯胜在元末投朱元璋,屡败陈友谅,鄱阳湖之战后,任同知枢密院事。洪武元年(1368年)以都督同知率兵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洪武三年,封宋国公。洪武二十年任征虏大将军,率步骑二十万出金山,打败元将纳哈出。洪武二十八年,因功高望重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赐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胜将军身披铁甲,眼神坚定。明洪武五年(1372年),他带领部下考察河西地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以险制塞,最终选定嘉峪关作为关址,控制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也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强大军事防御体系。冯胜将军深知,这里是明朝的边疆,是国家的门户。他带领着将士们,日夜操练,严阵以待,让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坚守,为明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嘉峪关也成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要关口,素有“边陲锁钥”“河西重镇”之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击石燕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在嘉峪关关城住着一对非常思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后到的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看到撞死的雄燕,非常悲痛终日悲鸣不止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北次出行能平安回家,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祷将军能平安归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嘉峪关感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林则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林则徐从浙江镇海前线被贬谪戍守新疆伊犁,路经嘉峪关时,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严关:严密的要塞。界:连接。巉( chan )削:山势险峻,如凿削状。摩肩:肩挨着肩,此形容山上高峰一座接一座。瀚海:大沙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严密的要塞,高耸的嘉峪关连接着辽阔的西北国土;从东南沿海前线,不远万里,我来到嘉峪关前,停下马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看,嘉峪关上的高阁与远处秦地的树木直直地连接;盘绕在嘉峪关上的长城,蜿蜒倾斜压迫,使陇地上空的云都显得低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嘉峪关不远处,天上山脉山势险峻,如凿削状,山上的高峰一座接一座矗立着;周围的大沙漠旷远迷茫,人眼望去,迷失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说函谷关是自古以来的险关?嘉峪关和它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穿关而过,在远处回头看,不禁感叹:这地势险要的嘉峪关,用一丸泥封塞,就可阻敌了。</p> 东闸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公元1981年对东闸门进行维修,更换了东闸门立柱。</p> 文昌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昌阁又名文昌殿,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阁上原书"文昌殿",并悬“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内外四周有古式山水画八十余幅。</p> 戏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台,座南向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戏台上部为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中间的屏风上绘有八仙图,东西侧墙均绘彩色壁画。戏台两侧的砖砌屏风上刻对联一副,即“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p> 南闸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闸门,位于外城墙南段瞭望墩西侧,过墙式门洞结构。原门毁于1936年至1959年之间。现建筑为2014年在原址复建。</p> 关帝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是明清时期河西区最大、最负盛名的关帝庙。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二座,庭二座,牌楼一座,殿内各墙壁上,绘有三国故事彩画。 建中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座牌楼,主体建筑是公元1998年重建的。</p> 朝宗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宗门,因东九城门顺刻“朝宗”二字面得名,含义为“效中朝廷,忠于君主”而得名。城劈门南向,不与光化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朝宗门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朝宗门楼座北向南,因朝宗门而得名。门楼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内穿过,门楼南北长5.30米,东西长4.56米,高5.87米。</p> 光化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化门,因门额刻“光化门”三个字而得名,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题款“乾隆岁次辛亥孟夏月吉旦”。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6.46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造者的劳动智慧。</p> 光化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化楼又称东楼,楼下为光化门,建筑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高17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一、二层楼外有回廊,楼内有木制台阶楼梯,可供攀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化楼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p> 游击将军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座北朝南,始建于明代,是关城内武官办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击将军府为两院三厅建筑,前院有门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为衙门府.中厅为过厅三间,后院呈四合院,有房屋十一间,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堂(议事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堂(议事厅)面积73平方米,为游击将军办公场所,有人物6名、其中,有35岁的游击将军芮宁和4名文武官员及1名土兵,芮宁将军身着铠甲,在作战沙盘前,拈须思考,神情刚我凌重屏风上的下山虎,为中国工笔画,气势威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芮宁:肃州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任嘉峪关游击将军。当年九月,吐鲁番酋长满速儿入侵肃州。芮宁率领千户许钊、百户张玺、吴英、陈泰、王忠、刘威等将领,与满速儿交战于今嘉峪关文殊镇冯家沟村一带,大战一天,芮宁中剑而亡,全军覆灭。事后,明王朝恩赐瑞宁为都督同知、世袭指挥使,恩赐重金厚葬,并在肃州修建芮宁祠堂,供后人凭吊祭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芮宁:肃州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廷对:河间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怀:肃州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根润:直隶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子:辽宁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贺天喜:甘州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朝捷:宁夏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侯攀柱:平凉人,雍正六年(1728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起鹏:凉州人,雍正九年(1731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世魁: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袋什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勤民:嘉庆七年(1802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熊敏谦:嘉庆十三年(1808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怀辅:金城人,道光二年(1822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林:同治七年(1868年)以安西协总之身份代理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有德:光绪四年(1878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兴荣:光绪五年(1879年)任嘉峪关游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正鲁:光绪八年(1882年)任嘉峪关游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堂(西厢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堂(西厢房)面积38平方米,为中下级武官办公场所,屋内有火盆、兵器等物,墙上有“出塞”横幅和“嘉峪关军事防御图”、“明代烽火信号表”。有人物1名,歪头酣睡,肚皮缓缓起伏,憨态可掬。战事随时有可能发生,所以大家随时保持警惕,马不歇鞍,人不歇甲,忙中偷闲,从侧面反映出将士们非常辛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堂(东厢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堂(东厢房)面积37平方米,为文官日常的办公场所。书堂内设文房四宝、关照、书架等物。人物有4个,其中文官1人,中国商人1人,波斯商人2人。在这里由文职官员为过往嘉峪关的行人签发关照。</p> 马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主要功能是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马道紧贴城墙,呈二十三度通达墙顶。马道宽三米,长二十二米,青砖铺砌,外侧设女墙。马道在敌兵攻城时,可将磙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现在为了保护马道,方便游人铺设了楼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击石燕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击石燕鸣,相传在嘉峪关关城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后到的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看到撞死的雄燕,非常悲痛,终日悲鸣不止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祷将军能平安归来。</p> 演武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演武场,古代军队曾驻扎在此。军队必须有练兵习武的地方,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这种设施称之为演武场,也称教场或校场。</p> 角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角楼又叫戍楼,建在内城四隅的角台上,是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角楼为二层单间式,用砖砌成,楼高5.4米,楼顶无脊,建有平台,平台上周设有垛口,形如碉堡,其中一面有砖砌拱券小门,另三面开窗。楼内有一木梯,可登上平台。</p> 南敌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敌楼,是突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建于公元1506年。为一层三间,面积38.2平方米。</p> 柔远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柔远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柔远门,门额刻“柔远门”三个字,左题款“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右题款“乾隆五十六年季夏”。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7.18米,宽4.18米,高6.41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p> 柔远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柔远楼又称西楼,楼下为柔远门,建筑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高17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色彩庄重,美观大方。有雄居西陲,俯视天下之感。古人赞曰:“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柔远楼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p> 会极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极门,因西瓮城门额刻“会极”二字而得名,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劈门南向,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p> 会极门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会极门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极门楼座北向南,因会极门而得名。门口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前廊下穿过,门楼南北长2.58米,东西长3.78米,高4.67米。</p> 嘉峪关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嘉峪关楼矗立在罗城正中的“嘉峪关”门的楼台上。由兵备道李端澄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主持修建,楼台面积556平方米。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左宗棠题“天下第一雄关”匾悬于楼上,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此匾在关楼拆毁时丢失,现楼是公元1988年根据文献记载和仿柔远楼的模样修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