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日救亡歌曲和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如果“耳濡目染”说的是军歌与我的情意节,那是很恰当的。有些歌曲因着耳濡目染,进而学唱,再镌刻在了魂魄之中。</p><p class="ql-block"> 1937年,从中南美洲回国省亲未久的母亲,适逢卢沟桥烽烟突起 ,她毅然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从全面抗战开始,一直坚持战斗在华南抗日游击队的队伍里,直至1945年胜利。后来,又转入了推翻腐朽的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 </p><p class="ql-block"> 这自然感染了少年的我们兄妹,姐和哥不用说,就连年幼的小妹也不例外。我们常常会跟着母亲的歌声,先是哼哼,进而跟着轻声唱。</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抗日救亡歌曲。但是,直到年长经历了许多之后才知道,我怎么也唱不出母亲歌声里的韵味。那是因为,她是从无边的苦难和那泼天的血与火中走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病休在家,医生建议她除了服药治疗之外,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再养养花。但是,遵医嘱之外母亲一直坚持着她的挚爱——几乎每日唱歌。那是她的挚爱,而不是一般的爱好。她拿着两本16开大小的《抗日战争歌曲》(上、下册),还有一本《红军歌曲》,一首一首地唱,有的还是一边用手轻轻打着拍子,一边看着歌本,唱完简谱唱词曲。</p> <p class="ql-block"> 她唱《松花江上》:</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衰老的爹娘……”;</p><p class="ql-block">她唱《长城谣》:</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p><p class="ql-block"> 唱的时候,她眼前浮现的,是家乡昔日的安宁,是大难降临时亲眼目睹的那一幕幕:鬼子兵将6个中国村民摞起、用东洋刀向下猛捅杀死;是日军无时无刻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p> <p class="ql-block"> 她唱《游击队之歌》:</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p><p class="ql-block"> 她唱《游击军歌》:</p><p class="ql-block">“三个五个,一群两群,在高山上,在平原里……”;</p><p class="ql-block"> 她唱《救国军歌》:</p><p class="ql-block">“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p><p class="ql-block"> 她唱的时候,回想到的是抗日游击队刚刚组建时,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缺枪缺弹的艰难岁月;回想起的是和战友们,咬紧牙关赤脚穿行在珠三角的河网地带,与敌伪军周旋战斗。</p> <p class="ql-block"> 她唱《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p><p class="ql-block"> 她唱的时候,满眼是已经建立起的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那郁郁葱葱的山林,看见的是抗日军民在山中举起的刀如丛、枪如林;</p> <p class="ql-block"> 她唱《延安颂》:</p><p class="ql-block">“夕阳辉映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p><p class="ql-block"> 她唱的时候,想起的是延安派来的那个“号手”【注1】;是延安的指示通过一个个秘密交通站,接力传递到孤悬敌后的游击纵队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 她唱《到敌人后方去》:</p><p class="ql-block">“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p><p class="ql-block">唱《大刀进行曲》:</p><p class="ql-block">“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p><p class="ql-block"> 她唱的时候,一定又看见了“西海大捷”【注2】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搏杀,和在硝烟战火中支前的“西海姐妹会”的姐妹们;</p> <p class="ql-block"> 她唱《五月的鲜花》:</p><p class="ql-block">“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们的热血……”;</p><p class="ql-block"> 她唱的时候,首先忆起的一定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梁伯雄大队”【注3】,还有身边倒下去的一个又一个战友,一场又一场的浴血奋战,都在她眼前过电影;</p><p class="ql-block"> 她唱《大路歌》:</p><p class="ql-block">“轰、轰、轰,哈哈哈轰,我们是开路的先锋……”;</p> <p class="ql-block"> 她唱《军队和老百姓》:</p><p class="ql-block">“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她唱的时候,是在唱颂那个为救同志“卖儿卖女”的“建叔”【注4】;是在唱颂那个“钢铁交通员”【注5】;是在唱颂将自家儿郎尽数送到游击队的杨伯母、郑伯母;她唱的时候,又看见了无数的舍命支前的“妇女会”的姐妹们、堡垒户和乡亲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游击队的生存;没有他们,就没有一次次的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注1:这个延安派来的“号手”,是指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封面的号手。</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段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张名为 “抗战之声” 的照片,是斯诺于1936年夏季在宁夏豫旺堡(今属宁夏同心县)采访西征红军期间拍摄的。当时红军物资匮乏,许多指战员的军装都很破旧。</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小号手”其实是谢立全将军(开国少将),当时他是红一军团教导营的总支书记,并非真正的司号员。他于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受党中央委派,到广东任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是“珠江纵队”的前身),参与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并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拍摄契机:谢立全当时因成功指挥战斗,夺回被敌军掠走的物资,上级奖励了他一套合身的新军装。他穿着这套新军装,英姿勃发,恰巧被正在寻找拍摄素材的斯诺看到。斯诺被他“衣着整齐、全副武装、英俊潇洒”的形象吸引,便邀请他到豫旺堡的城墙上,以军旗为背景,拍摄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谢立全将军在人民海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但他就是《西行漫记》封面人物这一事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为外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谢立全将军为人非常低调。他曾在1972年5月写给妻子的信中确认了自己就是照片中的小号手,但同时也叮嘱“你我知道就行了”,并告诫“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要跌跤子的”。</p><p class="ql-block"> 真相大白:直到199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在制作专题片时,于江西兴国县烈士纪念馆发现了谢立全将军的信件,这个秘密才被公开。</p><p class="ql-block"> 伟哉谢立全将军!】</p> <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本文中有文字标记的照片,是当年美籍华裔李灵爱女士特邀美国摄影师拍摄的、广东抗日游击队专辑部分截图。谨向李灵爱女士致敬!)</p> <p class="ql-block">【注2:“西海大捷”,是1941年10月,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广东顺德一个叫做“西海”的地方,以200多人加上100民兵,利用河网、蔗林、稻田的地形,抗击2000多敌伪军的进攻。以伤亡各1人的代价,毙敌200余人、伤敌110人、俘虏110余人,另有百余人在逃命时溺毙江中。这是在华南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取得的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注3:“梁伯雄大队”——抗战胜利前夕,华南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下属的梁伯雄大队,以130人的兵力,与1000多敌军浴血奋战一天一夜,伤毙敌军 100 多名,我军也遭受重大损失,大队长梁伯雄、副政委郑文和 30 多位战士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注4:真实事迹——“建叔”全名梁建荣。一位重要的交通站站长被敌人抓去,建叔卖儿卖女筹款,从伪军头目手里将同志救出。】</p><p class="ql-block">【注5:真实事迹——梁根。在一次护送领导同志通过敌占区时,被敌发现,梁根将敌人引开而被俘。历经两个多月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组织想尽办法将其救出,后被授予“钢铁交通员”光荣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