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ff8a00"> 《生万物》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家族叙事、人物命运与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刻诠释了“生”与“万物”的哲学关系。该剧不仅展现了封建伦理、农耕文化、人物性格及其历史价值,更叩击了土地与文明、人与传统之间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联结。<br> “生”不仅是生长、生存,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而“万物”也不仅是农作物,还包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的情感、传统与选择。剧中人物与土地的关系令人动容——老人固执地守护着赖以为生的土地,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因为那里埋葬着祖先的记忆与荣光。年轻人在外闯荡后归来,不是失败后的退却,而是在寻找生命根基的自觉。<br> 《生万物》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一首从土地深处生长出来华夏文明的史诗。祖先那片广袤的田野在屏幕上从晨雾中缓缓苏醒,当封二粗糙的手掌轻抚过金黄的麦穗,捧起泥土满含深情品味泥土的芬芳,当看到宁学祥与狗抢粪到他生命尽头对土地和粪的论述,我仿佛听到了大地低沉而有力的心跳——那是一种被现代都市生活几乎遗忘的祖先留存农耕文明滚滚向前发展的节奏。</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电视剧的1到7集,以婚姻为主线,从宁费两家联姻时财主家门当户对的婚姻,到佃户买不起喜果随礼的无奈,用婚丧嫁娶以及年节习俗(如剪窗花、回门礼)的细致刻画,用婚(宁费两家)丧(宁母葬礼)两种传统意义上农村的大事,强化了农耕文化的仪式性与乡土社会的秩序感。再到土匪抢婚、贞操观念、替嫁闹剧铺排,通过社会变迁的微观镜像为封建体系的衰败埋下伏笔。最后到宁母在那种“黛玉葬花”式的无奈中离世。通过封建婚姻的一条明确的线,用喜剧到闹剧到悲剧的叙事方式,细致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从娇生惯养的小姐到坚韧的农妇,宁绣绣的抗争(拒认父、自主嫁人)代表女权意识的初步觉醒,但内心仍困于情感羁绊(对费文典的执念),剧中细致刻画以父权、族权为核心的等级结构决定了人物的命运,家族长辈对婚姻、财产分配的绝对控制,体现了封建伦理对个体自由的压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为农耕伦理的“逆行者”,封大脚通过反抗传统伦理(如无所畏惧、自由追求爱情),暗示了封建伦理在现代文化冲击下的逐步瓦解,体现了他对旧秩序的批判性思考。他重情义轻利益(救人拒地)、尊重女性选择,是乡土社会中理想主义者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宁学祥视土地与家族名誉高于一切,坚守宗法伦理,视土地和家族名誉为生命,代表封建秩序的维护者,但其固执也导致家族矛盾,同时也刻画了他人性的复杂面(妻子逝后的悲痛),避免了角色扁平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剧中女性费左氏,在“贞洁”“孝道”等伦理规范下挣扎,如守寡、被迫嫁娶等情节,折射出封建礼教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桎梏,清晰刻画她作为封建社会大家族精明而保守的家族守护者,孤独而无奈的悲剧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剧中封二对土地的依赖、争夺与传承的展现,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把情深埋土地、把庄稼爱到骨子里老一辈农人形象,把自己深耕成“人不能飘着活,得接着地气!”的语言,反映了农耕社会“以土为生”的生存哲学和土地作为生命根基的象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电视剧从第8集到31集,按照宁绣绣“把日子过的像花一样”展开。宁绣绣倔强的融入庄户们的生活,老地主宁学祥年三十到封四家上门逼债、酒桌巧言买地,封二从一生攒钱买地,到生命尽头握着二十三亩地契喜极而泣,整个影片贯穿人们对土地的敬重。“你不能不敬自己的爹娘,更不能不敬你的土地,你往地上一站,你是对她亲、还是对她诚,她心里都有数呀!她用收成来报答你!”将“敬爹娘”与“敬土地”并列,将伦理道德(孝道)与自然法则(农耕文明的根本)置于同等高度。封二生命尽头的这段话,用生命传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解读人伦源于自然,自然亦有人伦的法则,所有人自觉遵守:敬畏生命,感恩拥有,真诚付出,方得始终这一普世的价值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母体,是农耕文明的底色,是对自然最原始的感恩与敬畏。宁学祥是地主老财,但也会想尽办法,威逼利诱下压价买了封四的四亩地。费左氏抬高地价、封二乘人之危也没能用资金买下宁家老二的一寸土地,最后还是宁学祥压价买了自己兄弟的30亩地,原因是老祖遗训!在这里没有资本的强势和暴力的介入,钱不再万能、所有人都遵从祖先遗留的规矩,感恩土地的赐予、遵从农耕文化自古流传的土地交易规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脚下的土地不变的,但长出来的庄稼有区别的,“三分地七分浇,粪是劲、水是命,上粪不浇水、庄稼也噘嘴,好奶娃娃胖,好水秧苗壮,地是爹娘面、一天见三面!”古老而简短的农彦却内涵久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天牛庙村的土地,能滋养出大脚这样的农人,承接延续古老农耕文化,他勤劳、质朴、包容、善良。他两次拒绝杜先生的邀约,面对可以走出脚下土地的机遇时,因为祖传的18亩地和封二的言传身教他妥协了,感叹于封二“我这辈子就做对了一件事——让种子认得回家的路”,而他的回答“爸,我不是在后退,是在寻找向前的新路。”土地深扎了根,家园浓缩了魂。他没有拿起枪杆子轰轰烈烈打天下,却用手中锄头书写救灾放粮、天火烧麦、粮食援助的开创之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天牛庙村的土地也生出封四和腻味这样的毒瘤,失去土地的封四一家,就像缺了“七分浇”的土地。封四从分家后到变卖全部土地,最终黑化为土匪,在面对事情败露时死不回头,形象刻画了一个好吃懒做又好高骛远的失败者形象。儿子腻味从小受封四言传身教,最终黑化成汉奸,对乡亲痛下杀手。但对土地依旧存有感情,他从小厌恶土地、不思耕种,但“功成名就”回村仪式上的占有土地(夺回老辈传承的地契)。没味从开始到大脚家,没土地、没人味(刚到大脚家语言表述)的小刺猬,到报信抓捕腻味,慢慢长成同一块“三分地”长出的新苗,在大脚家“七分浇”的水肥条件下,成了天牛庙村一份丰厚的收成。封四媳妇从本质的好吃懒做、撒泼打诨、小偷小摸,落脚到自己在吃完接济饿死家中,和封四西葫芦配南瓜,共同长成一颗苦瓜藤上两个苦蛋蛋,土地依旧坚守着“地不欺人,人也不能欺地”的天道法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剧中对女性命运的书写亦颇具张力。宁绣绣从买牛引入新鲜生产力、编蓑衣搞活家庭经济、种质中药材到回归土地,拮据的生活、流产的儿子、守旧的公公和知寒知暖的婆婆,在“把日子过得像花”的信念下,学会聆听土地的低语,找到生命真正的回响。从鼓励大脚跟着杜先生外出闯荡,到坚守着打破祖训在“鳖顶子”种出丹参苗,把根还扎在土里。露露追着大脚来到天牛庙村,她以新时代女性的大胆追求爱情,用敢作敢当的行为挑战有妇之夫,因自己浅薄的社会经验而上当受骗,不当的赌场挣钱方式让她全村树敌,最终在宁绣绣掏心掏肺的言语中人生观崩塌,选择悄然离开。而费银子却在这块土地饱受折磨,自己心爱的铁头一直接济生活,家中母亲病、弟妹小、父亲馋,生活压得她最终走进财主家作填房。费左氏从嫁入费家,遵从封建礼法治家,遵从农村固有田亩法则管理佃户,维持平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剧中整体巧妙地避开了对农村生活的浪漫化想象,也没有陷入苦难叙事的窠臼。它平静而克制地展示着土地上的真实——既有丰收的喜悦,对农耕深入描写。立春,咬春、试春气,古老的竹筒、飘飞而上的羽毛,地气升、春来到。“打春牛、懒骨退、勤耕地、好收成嘞!一打春牛粉条宇顺……”牛鞭甩出一年的希望。从二月二大小家户踅谷仓,祈求粮仓满囤、五谷丰登到全村祈雨:“云往东、起大风,云往北、发大水,云往南、水推船,云往西、大雨急,降水灌浆保丰收、普降雨露解烦难,龙王降雨水漫山、降下大雨万民欢”。虔诚的仪式,农耕文明的文化遗存,不用科学考量,只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落脚到秋分:“又收粮食、又种麦”,封二赶上大丰收回归土地,独角牛含泪的眼中送别一代农人。诠释“世上72行,咱是打庄户的,打庄户是干啥?就是种地。十年学个探花、十年学不精庄稼,田是根、地是本。田里庄稼好,全靠粪当家,粪肥用不好全白搭,猪粪肥、羊粪壮、牛粪只能当配方,用了鸡粪伤根苗!两年一轮、三年一养”这段人类与自然最原始也最智慧的对话,农村既有邻里互助的温暖,也有利益冲突的残酷。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剧集有种“慢”与“重复”感觉,却让剧集拥有了难得的真实质感,蕴藏生命智慧:万物各有其时,生长需要耐心,收获需要等待让城市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既不完美也不悲情,却充满生命力的乡村图景。</span></p> <font color="#ff8a00"> 从31到结尾是抗战时期,只用一段炮火硝烟做了展示。其余就是重复的农村生活,只是土地划归侵略者的农场,只能种花生和小麦。这段剧集两个升华,天牛庙村集体从抗灾放粮、抗击土匪到天火烧麦,他们土地是根升级到不再是被动等待命运的农民,而是成为了能动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新农人”。</font><div><font color="#ff8a00"> “守根”最终也“守”住了根,但这根已焕发出新的生机,它连接着传统与创新,土地与未来。宁学祥从“卫道士”到“传承与创新的旗手”,他是传统农耕家族礼法治家传统的“活化石”,老祖宗传下来的“道’”,是敬畏自然、顺应天时、用地养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他历经匪患、灾患、土地改革到在侵略者屠刀下无奈的生存到最后献地,他的思想对土地改革从抗拒、困惑、痛苦反思、顿悟融合,在时代变革中,通过冲突、理解最终达成和解。<br> 《生万物》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丰富的人物群像,不仅再现了农耕社会的历史图景,更对封建伦理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同时挖掘了农耕文化中的积极精神。核心驱动力是对农耕文明本质的深层拷问与守护。这部剧既是一部农耕文明的挽歌,也是一曲人性觉醒的赞歌。核心人文价值在于,在记录历史变迁的同时,守护了民族的文化记忆,并启迪观众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他捧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深嗅,喃喃自语:“这土是有呼吸的!你听,它在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获。”这个画面配上这句台词,瞬间击中了我的心灵。在老农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都市人早已失落的虔诚。</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