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30日上午9时,“美诗文吟诵社”在“状元书坊”举办了“文字为光 精神永存”——致敬黎化老师座谈会。</p><p class="ql-block">活动由周小鱼老师亲自主持。她谈到:“8月25日,在黎化老师作品分享会上,南通市文联主席张华先生以‘三气’论勾勒出黎化老师的精神画像——才气如长风出谷,正气如孤峰直立,人气如春江潮水,全面展现了黎化老师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她继续介绍道:“被誉为‘中国东部白鹿原’的作品《江海祭》,字字扎进江海泥土,汲取咸腥的书写,将寻常日子的烟火气煨得滚烫;通剧《瓦匠女人》展现出建筑工人等普通人物的坚韧与温情;《话说陈独秀》《闯荡南非洲》《诗,通向远方》等作品,呈现他不偏颇功过、不盲从定论的历史观与全球视野;那闪耀思想青光的1200多篇‘黎化片言’,已成为读者们的精神早餐。他的文字、他的情感、他的思想,都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一首古琴曲《忆故人》,幽缓深沉的旋律,将大家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老师的深切思念之中。琴音绕梁、悱恻缠绵之际,通州作协刘伯毅主席首先发言。他以“一件小品”的故事,讲述了黎化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当时刘主席在正场初中任教,黎化老师对他的小品给予充分肯定,并力荐其参加评比,最终荣获大奖,也由此改变了刘主席的事业轨迹。</p><p class="ql-block">通州文联张锋副主席通过“一首歌、一封信、一本书”回顾了他与黎化老师相识相知的过程。我们从中了解到黎化老师对一位少年的深切关怀——当年的张锋还是一名初中生,冒昧给黎化老师写信,没想到几天后回信就已寄到学校传达室。这封回信让他惊喜若狂,也正是这封信,为他指明了成长的方向,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郝贵良校长以深情的口吻讲述了他与黎化老师合作编写长篇报告文学《诗,通向远方》的经过。从中我们体味到黎化老师的高风亮节。他说:“曾当过中学教师的黎化老师,对人性的认识是那么通达、透彻,对教育的思考是那么深刻、尖锐……和黎化老师的合作,对我而言,确实是一种幸运。他为人的真诚、坦荡,文笔的奔放、洒脱,观察的敏捷、犀利,都让我获益良多。在我的感受里,黎化老师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反复翻看、深入阅读。”</p><p class="ql-block">通州人大瞿祖平主任以“地缘和人缘”二缘为引,讲述与黎化老师的渊源,并以“一杯老酒、一篇文章、一次聚会”分享了彼此交往的点滴。瞿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书就是文字,文字要充分体现一种力量,体现一种精神。”他用最朴素的言语概括对黎化老师著作的印象——“其书如人!”并强调,“黎化老师的文字充分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黎化就是黎化,没有第二个影子能跟得上!”</p><p class="ql-block">张海燕老师以“一个序、两次面、三束花”回顾了黎化老师对一位年轻女教师的帮助与培养。讲述过程中,海燕老师几度哽咽。她说:“如果我能盗得阎王笔,第一笔,我要把生死簿上黎化老师的名字划掉。划掉了这一笔,那么明天一早醒来,我就能看到黎老师崭新的片言,岁月流淌,不用多久,他的1200多篇片言就会作为基数,数据不断向上攀爬……划掉了这一笔,也许明天路边摆摊卖菜的庄稼人,临近中午能早点儿回去,因为黎化老师总是古道热肠,看不得卖菜的摊主为了多卖一斤菜忍受烈日的炙烤,他会一口气买回剩下的菜,不讨价还价,付钱的零头也不要求对方找回……”</p><p class="ql-block">原文化局冯局长回顾了与黎化老师多年来的交往,提到黎化老师对文工团的大力扶持与倾心打造。当时团内只有几名演员,黎化老师却殚精竭虑,为每位演员量身编写台词,为通州的文化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p><p class="ql-block">姜荣老师以一首诗《还有》表达了对黎化老师的深情:</p><p class="ql-block">“你一定是刚刚离开状元书坊的吧 还有</p><p class="ql-block">你的手温留在了那张书桌上 仿佛着火的灯油</p><p class="ql-block">坐落在谁的体内 木炭一样抑郁着燃烧</p><p class="ql-block">那是你加上谁 所有的生命和付出</p><p class="ql-block">你孺子牛般地俯首帖耳 像大树</p><p class="ql-block">投向树根的影子 渴望从一片死寂中膨胀</p><p class="ql-block">依然拼命奔走游说的一个魂 如同</p><p class="ql-block">一股凉嗖嗖的秋风 从南山寺从支云塔</p><p class="ql-block">毫不留情 毫不留情地</p><p class="ql-block">撕出一声声嘶声 撕出千千万万个魂</p><p class="ql-block">你还跟着谁踏上返程的车子 让别人</p><p class="ql-block">议论纷纷 有的情不自禁地热泪流进了梦</p><p class="ql-block">有的从此以后睡不安宁 都是因为</p><p class="ql-block">焦虑 又返回到你的眼睛”</p><p class="ql-block">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姜荣老师泣不成声,在场众人也无不动容,泪湿眼眶。</p><p class="ql-block">王祝平老师红着眼眶诉说着对黎化老师的缅怀。她说:“黎化老师用慈悲怜爱的笔渡己亦渡人。他写《瓦匠女人》,有爱恨有拼搏有担当;他写《美丽的店》,有奋斗有发展有希望;他写《濠河月》,更是一部近代绣神家国情怀的不朽史诗……老师留下的那些闪光的著作、经典的光影、诗意的韵律,如云水悠悠,常读常新,长忆长青。”</p><p class="ql-block">徐善兰老师娓娓道来与黎化老师的交往:几年前,因长篇小说《追梦》得到黎化老师的指点,从此与黎化老师夫妇成为朋友。她说:“我们怀念他,不仅因他学识深厚如深海,更因他的人格魅力——正直如青松,热忱似暖阳,风趣若清风,温润明亮,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瞿娟老师因工作稍迟到场,深表歉意。她坦言自己虽未大量阅读黎化老师的书,却看过他一部部的剧目,从《范老爷判婚》到《瓦匠女人》,从《瞧这两亲家》到《美丽的店》,每一部都认真观看,有时一遍不过瘾还要看第二遍、第三遍。</p><p class="ql-block">我因性格内向,很少与黎化老师交流。但自8月25日黎化老师逝世一周年作品分享会后,短短五天,我一直重温着他的《苏立斋随想》(一至三卷)。从每一则片言中,我不断重新认识黎化老师,尤其感动于他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那是一位文学大家的悲悯情怀。他对教育这千秋大业的呼吁、对农民养老金的焦虑,无不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活动最后,在王旭明老师萨克斯演奏的《思念陪着鸿雁飞》中缓缓落下帷幕。那跨越时空的思念,随舒缓乐音飘向天空,久久回荡。</p>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周小鱼、铮铮和金建新等老师,在此,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