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疆有两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南疆,既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新疆的南北疆是以天山为分界线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塔里木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准格尔盆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处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之间,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和沙漠。沙漠面积53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横跨昌吉、塔城、博尔塔拉等多个地区,面积约4.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漠由四片主要区域组成:西部的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东部的霍景涅里辛沙漠、中部的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以及北部的阔布北—阿克库姆沙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岳飞PK曾国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岳飞与曾国藩的命运不同有一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他们两都有自己的军队,一个叫岳家军,另一个叫湘军。岳飞虽有自己的军队,但无根基,没有人脉,有树无根。而曾国藩不但有自己的军队,还有遍布全国的掌握实权的三品以上的门生故吏,有一大批忠于曾国藩的实权派,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就连曾国藩的老婆炫耀时说“随便从我丈夫的夸下拿出一个人来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岳飞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多疑,听信谗言,害怕岳飞造反。而曾国藩的主要皇帝咸丰帝,虽也多疑,但倚重曾国藩,让其组建湘军,只要曾国藩保举的人,咸丰皇帝都能照准,就连左宗棠都是曾国藩保举的。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慈禧太后下旨说“十年不弹左”。意思是说,十年之内不要说左宗棠的坏话,让他安心收复新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知识层面上他们两个差异很大,曾国藩饱览群书,政治上远见卓识,识人上独具慧眼,而岳飞只有军事才能无政治眼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识不但能使眼光犀利,还能提升政治洞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岳飞与皇帝的主张不同,皇帝要和,岳飞要战。曾国藩与皇帝的想法一致,就是剿灭太平天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岳飞不懂得退让,而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后,急流勇退,裁撤湘军,让皇帝放心。表面上撤了自己的军队,但实质上把骁勇善战的湘军主力和战将都给了得意门生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实际上还是湘军,换汤不药,永远都有自己的军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曾国藩做事比岳飞谨小慎微,事事考虑周全、拿捏到位,属下劝他当皇帝,他说:不可,我们要做郭子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皇帝要的是忠臣,非正直和正义。时刻要与皇帝的意见保持一致,既“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而岳飞非也。曾国藩却懂得皇帝的心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伴君如伴虎”,岳飞不懂,而曾国藩知道皇帝的无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果是岳飞被满门抄斩,而曾国藩寿终正寝,子孙兴旺。</span></p><p class="ql-block">帝王更比虎狼很,</p><p class="ql-block">抱着柳腰嬉两峰。</p><p class="ql-block">刚刚吻过杏花唇,</p><p class="ql-block">转身又泡桃花潭。</p><p class="ql-block">烟雨过后似狗脸,</p><p class="ql-block">皇家最是无情人。</p><p class="ql-block">择人而事不可草率,一个人四十岁之前要跟好人站好队,跟什么样的人不跟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跟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不可固执己见。</p><p class="ql-block">在无知的年龄做出的错误选择,在懂事的年纪就要承担后果。</p> <p class="ql-block">今天又看到有个人讲错了下面这首诗,说臭就是溴。我来正确解析这首诗:</p><p class="ql-block">《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p class="ql-block"> 杜甫</p><p class="ql-block">朱门酒肉臭,</p><p class="ql-block">路有冻死骨。</p><p class="ql-block">荣枯咫尺异,</p><p class="ql-block">惆怅难再述。</p><p class="ql-block">“朱门酒肉臭”这句诗被解读为“朱门酒肉香”,完全违背了杜甫本来的意思。臭就是臭,非溴也。</p><p class="ql-block">首先看杜甫的人生,他一生仕途坎坷,几次被贬不得志,心情郁闷,对上层阶级产生了憎恶感。</p><p class="ql-block">2,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盛唐时期,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才开始慢慢地走向衰败的。一个朝代如果被定性为盛世,那么这个时期和盛世前期一定是统治阶级对人民剥削最严重的时期,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时期。</p><p class="ql-block">3,杜甫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仕途不得志,不得志的情绪造就了他同情最底层人民的苦难。杜甫既知道统治阶级的生活,也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既知道有钱人家的肉吃不完放臭了,也知道穷苦人家有饿死的和冻死的,他本人的生活也很拮据,家庭也发生了重大变故,遭受的打击也不小。住个茅草屋还被秋风吹坏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里顺便说一下,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年月日是阴历,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定的,八月在阳历也就是公历的九月下旬,秋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多,所以是秋高。再一个就是四川虽然叫“四川盆地”,但四川四周都是大山,盆地内也是崇山峻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四川唯一的大平原“成都平原”上,九月下旬刮一场凉飕飕的大秋风,吹坏杜甫的草堂也是正常的,但又偏偏吹坏了杜甫的草堂,真是绳从细处断,人穷麻烦多。</p><p class="ql-block">4,难道只有大红门的富人家里的酒肉才飘香吗?其他能吃起肉喝起酒的人家里的酒肉就不香吗?</p><p class="ql-block">5,达官贵人、贪官污吏家的酒喝不完,放的都没酒味了,肉吃不完都放臭了。可是天寒地冻的底层穷苦人家吃不饱被饿死的、穿不暖被冻死的到处都能看到,杜甫的心情是多么的悲凉。杜甫用“酒肉臭”和“冻死骨”衬托统治阶级的残酷和暴政(苛政猛于虎),如果用香字衬托就有点柔和了,没有强烈的对比差。</p><p class="ql-block">6,后两句也衬托了前两句的真实现状。这两句是说,很近的范围内就能看到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黑暗的社会没办法说。</p><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大多数文人的仕途都不顺。比如李白仕途不得志,就用酒来麻醉自己,“长安街上酒家卧”,又比如王维仕途不顺,就去信仰佛了,他的很多诗句里都有佛家用语,列如“空”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等。究其原因是:文人思想较单纯,幻想着政治能公平公正,幻想着政治上民主,幻想着政治上法治。其实政治那有公平公正,政治只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p><p class="ql-block">以上六点就是杜甫写“朱门酒肉臭”的真实情感和社会状况,而非“朱门酒肉香”,臭非溴。由于杜甫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以及仁爱之心,他才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经典诗句。</p><p class="ql-block">我在前面讲过,要学好一首诗,必须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诗人的心情和他所处的地位经历,不要根据自己的心思给别人尤其是给学生乱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