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边境线手记(12)黑龙江边的一本旧书

米粒

<p class="ql-block"><b>  331边境线手记(1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黑龙江边的一本旧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抚远出发,我俩沿着黑龙江左岸一路向北,来到边境小城同江市。入住的酒店就在三江口广场右侧,一座耸立的电视塔楼。预订房时就特意选了高层的房间,目的是能俯瞰两江交汇的风景——黑龙江与松花江在此碰撞、融合,最终浩荡东去,成为中俄的国界。</p><p class="ql-block"> 在十六层的旋转餐厅用晚饭时,老水举着望远镜,久久望着对岸那片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陌生的土地。他忽然放下镜子,眉头微蹙,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我:“对面……就是犹太自治州?真是想不到,在这东北的边陲,一江之隔,竟有这么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他为何感慨。因为他这几个月一直在学习《世界历史》,床头上经常放着《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耶路撒冷三千年》两本书,脑子里正充满了对犹太民族千年命运的思索。此刻,历史与现实骤然在这地理的节点上对接,一个活生生的“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就在对岸,这勾起了他极大的好奇与疑惑。</p><p class="ql-block"> “书上可没写过这个地方有个犹太民族自治州,”他转过头,眼里闪着探究的光,“走,下去逛逛。江边那些俄货店,指不定能挖到点什么故事。”</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俩乘电梯下楼,绕过广场上那座标志着“同三公路”零公里起点的红色碑石,沿着堤岸信步而行。夏夜的风终于带来一丝凉意,吹散了白日的燠热。没走多远,一家挂着中俄双语招牌、窗台摆着彩色套娃的店铺吸引了我俩——“西伯利亚特产”,店名起得很直白,也很明确。</p><p class="ql-block"> 老水朝我努努嘴,上前推开了那扇木门,门楣上的铜铃发出一串清脆的叮当声,一股混合了皮革、巧克力和旧物的复杂气味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店主安德烈是个高大的俄罗斯族汉子,正用流利的汉语与顾客交谈。他大约有五十出头,留着精心修剪的灰白短须,宽大的额头下嵌着一双浅蓝色的眼睛,那眼神像是夏日里的黑龙江水面,明亮而温和。当他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便如阳光下的涟漪般舒展开来,显得格外亲切真诚。</p><p class="ql-block"> 他穿着件宽松舒适的棉麻衬衫,袖口随意地卷到肘部,露出晒成小麦色的结实小臂。与人说话时,他习惯性地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地搭在柜台上,那姿态不像是个精明的商人,倒像个热情好客的邻家大叔。</p><p class="ql-block"> 店内堆满了套娃、巧克力、望远镜等常见商品。老水的目光却被角落一个布满灰尘的书架吸引。书架上杂陈着一些旧物:褪色的明信片、几枚苏联勋章、还有几本旧书。就在他俯身细看时,安德烈结束了那边的交谈,转过身来,那双浅蓝色的眼睛立刻漾出笑意。</p><p class="ql-block"> “随便看,”他的汉语带着一点儿东北口音,嗓音温暖而洪亮,“都是些老物件,说不定能淘到宝贝呢。”他朝我们走来,步伐从容,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书架最底下,一本皮质封面的书引起了老水的注意。书页已经发黄脆弱,但装帧依然结实。翻开内页,文字并非俄语字母,而是“希伯来字母”书写的“犹太语”。老水的手指微微一颤——他读过《耶路撒冷三千年》,还记得书中那句让他久久不能平静的话:"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在他心中,耶路撒冷从来不只是座城市,而是整个世界的缩影,此刻,在这北国的边境小店里,突然与流淌着耶路撒冷血液的文字相遇,让老水恍如触电。</p><p class="ql-block"> 他仔细翻动着书页,发现空白处写满了批注,有些是犹太语,有些是俄语。这是一本由著名的犹太族作家肖洛姆·阿莱赫姆写的短篇小说集,我和老水都曾在磁县图书馆里见到过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老板,这本书从哪里来的?"老水捧着书走向柜台,声音里带着克制的激动。</p><p class="ql-block"> 安德烈瞥了一眼,笑道:"哎呀,这本旧书在我这儿呆了怕有十年了。一个叫瓦西里的俄罗斯朋友让寄卖的,从来没人问过。你喜欢?给瓶伏特加的价钱就成。"</p><p class="ql-block"> “您能联系上瓦西里吗?我想知道这本书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安德烈耸耸肩,掏出手机:"我试试吧。瓦西里好久没联系了。"他通过WhatsApp拨通了视频电话,用俄语快速交流着。几分钟后,他转向我俩:"瓦西里说这本书是他从一个犹太老大姐那里收来的,他可以把她的联系方式给你们。"</p><p class="ql-block"> 老水和我对视一下,都有些为难。国际长途毕竟不便。老水诚恳地说:"安德烈大哥,能不能麻烦您帮我俩打个电话?话费我们出。"</p><p class="ql-block"> 安德烈笑着摆手:"哎,这点小事算什么。"他爽快地接过纸条,"能帮你们找到这本书的主人,我也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通过安德烈的帮助,我们联系上了远在俄罗斯犹太州比罗比詹市的莉娅老大姐。</p><p class="ql-block"> 视频接通时,银发的莉娅老大姐推了推眼镜,温和地用俄语问候。安德烈在一旁为我们翻译:"她在向你们问好,祝你们健康。"</p><p class="ql-block"> 当安德烈将摄像头对准那本书时,莉娅老大姐突然屏住了呼吸,眼眶瞬间湿润。她激动地说着什么,声音微微发颤。</p><p class="ql-block"> 安德烈轻声翻译道:"她问,兄弟啊,能不能让她看看扉页?右下角是不是有一个墨水点,像一颗小星星?"</p><p class="ql-block"> 老水小心翼翼地翻到扉页,将镜头缓缓推近。果然,在泛黄的纸页右下角,有一个褪色的墨点,依稀可见星形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视频那头的莉娅老大姐顿时泪流满面。安德烈继续为我们转述她哽咽的话语:"这是我爷爷所罗门的书。它在我们家丢失了整整六十年..."</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黑龙江畔的这家小店里,通过模糊的视频信号和安德烈耐心的翻译,老水和我听完了这本犹太语书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轻的犹太人所罗门怀揣着对"远东犹太家园"的憧憬,从苏联基辅来到荒凉的比罗比詹——那片位于远东阿穆尔河畔的新划定的犹太自治州。那时的比罗比詹沼泽遍布,蚊虫滋生,严寒漫长,生存条件极其恶劣。而斯大林建立这个"犹太人家园"的真正目的,并非想让犹太民族自治,而是把他们集中发配边疆,加强对外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本著名的犹太族作家肖洛姆·阿莱赫姆的作品是所罗门从故乡带来的唯一念想,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垦荒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在书页空白处写日记,"莉娅老大姐通过安德烈的翻译继续说道,"用犹太语记录他的希望与失望,用俄语写下日常的琐事。他曾经那么相信这里会成为犹太人的乐土。"</p><p class="ql-block"> “随着斯大林肃反运动的扩大,许多犹太知识分子遭到清洗,犹太语学校被关闭,犹太文化受到压制。我的爷爷所罗门见证了理想的幻灭,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结婚生子。”</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一次搬家时,这本书误当废书卖掉了。我爷爷直到临终前还惦记着它。"莉娅老大姐微笑着说,"没想到它会出现在中国。"</p><p class="ql-block"> 老水通过翻译软件,艰难地辨认着书页上的批注。在一段关于"流放与家园"的文字旁边,所罗门用优雅的笔迹写道:"家园不是被赐予的土地,而是我们亲手建造的圣殿。"</p><p class="ql-block"> 老水请安德烈帮忙翻译,向莉娅老大姐请教这句话的含义。视频那头的老人沉思良久,通过安德烈的转述,她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最终明白,真正的家园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是文化和记忆构建的精神圣殿。他没能回到原住地基辅,也没去成他的故乡耶路撒冷,但他在这里养育了我们,让犹太人的歌谣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过。"</p><p class="ql-block">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深邃:"这本书漂流到中国,也许正是它的命运。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智慧,这本书的旅程仿佛是一个隐喻——最珍贵的故事总会穿越边界,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知音。智慧与故事从不受边界的束缚,它们自有自己的道路,连接着相隔千里却心灵相通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老水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当即买下这本书,委托安德烈寄给莉娅老大姐,并坚持要付清所有的国际电话费和邮寄费。安德烈摆手推辞:"书钱和邮寄费我收下,电话费就算了,能帮这本书回家,我也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后续联系,老水和安德烈互加了微信,握手告别。</p><p class="ql-block"> 我俩刚回到酒店,老水的手机响了——安德烈转来了莉娅老大姐刚发来的一张照片——那是一张黑白老照片的电子版:年轻的所罗门站在比罗比詹初建时的木屋前,目光坚定而清澈,身后是广袤的荒原。照片背面用犹太语和俄语写着:"为了未来"。这几个字仿佛穿越了时空,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跨越世纪的梦想与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边境之旅因为这段跨越时空的相遇,被赋予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它不再只是一次地理上的巡礼,更成了一场深入历史隧道的追光之旅。那本意外发现的旧书里,珍藏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悲欢记忆,更是一个民族流散与坚韧的壮阔史诗。</p><p class="ql-block"> 物理的边境线在江心清晰可见,但文化与历史的河流却早已悄然交汇,在这片东北的土地上,静静诉说着中俄犹太三个民族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心里不再埋怨老水一路上的“好事”,反而敬佩他脑子里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