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13日博山解放,陶瓷工业回到人民的怀抱,福山陶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建国前大部分窑户倒闭停业无资开业,至使大部分窑工处于失业状态。在此阶段,为尽快恢复生产,在市区工作组的领导下,开展生产自救,于1949年7月以工人张向增为首组织了15人,在原私营大成窑(已倒闭)的旧窑址,成立起福山第一家合作窑(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淄博陶瓷工业试办的三家工人合作窑之一)。以此为福山工人走集体合作化道路开了一个好头。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福山窑业生产合作小组就创办了七个。</p> <p class="ql-block">建社前手工业生产组(1949年至1956年)名称为:福山职工合作窑,新生生产小组,1953年7月至1954年4月,张呈宝任陶瓷小组组长。庆胜、聚胜、华胜、仁和一、仁和二、笼房共计八个社组。</p><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以福山职工合作窑为基础,新生、庆胜两个生产小组组织了建设筹备委员会,以专业军人张呈宝(党代表)为负债人,成立了福山前进生产合作社(低级社),张呈宝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工人翟维绪被选为付主任。至此,福山窑业第一个陶瓷生产合作社诞生,时有社员86人,窑炉5座,该社组建后,生产形势大好,产品畅销不衰。</p> <p class="ql-block">前进社的诞生在福山地区影响较大,很多私营窑场纷纷要求走合作化道路。由于还没有新的国家政策,但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福山西首的华盛、聚盛、仁和一、仁和二生产小组,于1954年12月20日联合组建了福山永进陶瓷生产合作社,宋作杰任主任,房京福、陈廷来任付主任,张呈玉、李玉民、岳帮一等七个理事会员,时有社员130人,窑炉5座,四个小组。</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高潮中,1956年7月份,前进、永进两社正式合并为一社,名称仍为前进陶瓷生产社(高级社),建社后笼房小组并入,此时福山陶瓷生产社、组基本完成了合社并组任务,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社员人数不断增加,时有社员280人,窑炉10座。</p><p class="ql-block">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组织机构相继建立,共设两室五股两个车间,即党团支部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财会股,计统股,生产股,业务股,保卫股,一、二车间。</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至1959年4月,盛云福任党总支部书记,孙迎法(盛云福调任书记后,孙迎法即调入山头陶瓷厂),张呈宝任党总支部副书记,后任党支总部正副书记。翟维绪任主任,钱汝玉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59年初,发展到窑炉12座,其中租赁9座,三立方米炼铁高炉两座,社员360人,基本资金13.88万元,租赁资金5.32万元,其基金为19.20万元。</p><p class="ql-block">建国前福山窑业有29户窑主,只有19家维持生产,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私营窑场各尽所能的恢复窑业生产。到1955年时先后就有26家组织生产。其中较为昌盛的大华窑厂资金总额达4.45万元,窑炉4座,工人总数29人,年总产值14.08万元。</p> <p class="ql-block">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大改造政策的宣传贯彻中,福山窑厂纷纷向政府提出申请公私合营。经淄博市实业公司驻福山工作队的积极工作和各窑户的努力配合,于1956年1月就有福兴等26家被上级批准为公私合营窑厂,1月23日正式大会宣布,时有27家,其中义祥窑在22日才申请加入,经电话请示上级口头批准,因此宣布时是27家。详细窑户是:福兴、福盛、福华、福成、恒祥、永祥、鴻翔、义祥、广成、新成、义成、双成、三盛、义盛、广盛、大华、大东、永和、广义、徳义、同义、杏园、景德、民生、胜利、丁新、永建。</p><p class="ql-block">26家私营窑场公私合营合资定股后(义祥窑后续未核资),共有职工613名,资金总额21.64万元,公股投资10.68万元,代管股金0.03万元,私股资金10.93万元,窑炉35座,总容积为3333.9立方米,房屋541间,总建筑面积为12644.31平方米,石碾22盘,批准经理22人,原管理方式半年之内不变,会计人员逐步集中分为三片办公(现上平窑位置十几间大房)。</p><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26日经淄博窑业公司(56)博窑秘字第67号文批准,将原公私合营27家窑场联成一个总厂,命名为“公私合营福山窑厂”,下设三个分厂(即三片)。自1956年10月26日启用新章,经“整风反右”大炼钢铁,基本建设进行了厂房扩建,设备安装,并建立了响应的配套福利设施,先后建起了职工俱乐部,职工保健站,职工食堂,托儿所,创立了福山地区四个第一,到1959年初发展到窑炉38座,三立方炼铁炉一座,小煤井一口,陶土井二处,共基金为74.2412万元。</p> <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2日,由博山区工业三局局长尹克生在厂职工大会上宣布“公私合营福山窑厂”与“福山前进陶瓷生产社”合并,转为地方国营,命名为:“山东淄博福山陶瓷厂”。</p> <p class="ql-block">至此全面完成了组、社、厂的合并任务,确定了企业规模,当时有职工1757名,窑炉50座,资金总额109.41万元,年产日用陶瓷926.09万件,工业陶瓷13.027吨。</p><p class="ql-block">以上文章选自张家森先生的《福山拾遗》</p> <p class="ql-block">1954年福山职工合作窑账簿。</p> <p class="ql-block">1955年福山前进生产合作社第一、二、三季度会计报表。</p> <p class="ql-block">1956年度福山前进生产合作社各窑厂圆窑生产用工表。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的烧窑工、装窑工是专职人员,属于技工,用窑厂的行话说就是大工,工资也相对较高。</p> <p class="ql-block">福山前进社管理人员、工人工资表。</p> <p class="ql-block">1955年9月30日,四厂大窑产品出窑入库单。</p> <p class="ql-block">1956年福山前进社各窑厂生产报告表。</p> <p class="ql-block">淄博市昆仑区福山镇福山前进生产合作社㧡税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淄博市手工业合作社1954年第四季度生产用煤计划表,表中证明福山前进社和新生合作社还没有合并,福山永进社还没有成立。</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5年第一季度用煤计划表,我们看到福山前进社和新生陶瓷合作社已合并,有永进陶瓷生产合作社,说明永进社也已成立。</p> <p class="ql-block">东方煤矿在现在的山头镇两平村,为什么前进、永进社舍近求远,不从福山镇茂岭村的桃花峪煤矿采购煤炭?原来桃花峪煤矿的煤炭非常优质,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都支援了国家建设和国防储备,一般企业根本安排不上。</p> <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淄博市工业生产合作联合社,关于福山前进生产合作社筹委会建厂申请的批复。</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淄博市工业生产合作联合社,给福山新生陶瓷合作社关于维修厂房的申请批复。</p> <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25日,福山前进社主任翟维绪参加上级学习培训班,在此期间,给前进社各位主任、会计的回信。</p> <p class="ql-block">这是昆桃铁路货运单,证明福山前进社利用小火车,从昆仑至桃花峪运豆饼18片200斤,这些豆饼是喂牲口的。</p> <p class="ql-block">大黑山农业社给福山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信件。</p> <p class="ql-block">1953年福山永进社建社前,仁和窑一、二的临时账簿。</p> <p class="ql-block">1955年福山永进社一、二、三、四厂,产品发货单。</p> <p class="ql-block">仁和窑一厂银行支票,那时候福山只有一家银行,在福山镇茂岭的桃花峪。</p> <p class="ql-block">胜利一组银行支票。</p> <p class="ql-block">胜利二组银行支票。</p> <p class="ql-block">福山永进社给福山前进社的邀请函。</p> <p class="ql-block">这张搬运单证明,房徳田给福山永进社从东方煤矿运煤,那时候没有车,运输是用毛驴驮。房徳田是茂岭人,是福山地区最大的运输专业户,有个毛驴队,专搞煤炭运输。</p> <p class="ql-block">福山陶瓷合作社各窑厂会计学习培训签到薄。</p> <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26日,27家窑厂合并成一个总厂——公私合营福山窑厂。1959年4月2日,公私合营福山窑厂与福山前进生产社合并,国营淄博福山陶瓷厂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福山窑业从最初的一户一窑单干,到后来大家组织起来成立职工合作社,到成立高级社,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福山窑厂,在工作组和上级领导下,最终成立福山陶瓷厂,终于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张家森先生在《福山拾遗》中,详细介绍了福山陶瓷厂成立前十年的历程,我也用我收藏的资料,验证了那段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