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岁月中的红缨枪童年,——追忆父亲担任抗日儿童团长的日子

通衢 玉奎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儿童团。谨以此文,缅怀远行的父亲,父亲已故十三个年头了,但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常浮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从他的说教之中,以及和他的发小们互聊中得知,父亲无论在思想上还是事业上,都是精进不休,不停地追求进步,而且他的进步自少年时代就开始显露。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们终身受益。</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诞生于1924年,因家境贫寒,小学肄业在家务农。1938年冬,其二哥告别刚新婚不久的妻子,毅然和本村十几名热血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游击队,为他们送行时“爹娘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告别场景,深深感染了14岁的父亲。当年底,他积极响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的号召,第一个报名参加了本村的抗日儿童团,并被推选为儿童团长,成为大家公认的“孩子王”,高金法、张继富为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儿童团下设红缨枪、木刀枪、棍三个小分队,父亲兼任红缨枪分队长,高金法兼任木刀枪分队长,张继富兼任棍棒分队长,成员由张公喜、高文雨、颜京成、高文增、刘振元、高居海、刘呈忠、张维坤、张公斋、张玉信等24人组成。“月儿弯弯,星儿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捉汉奸……”这是当年的老儿童团副团长张继富,在暮年回忆那段激情的红缨枪岁月时,张口就哼唱出了他们童年耳熟能详的这首歌谣。</p><p class="ql-block"> 抗日儿童团成立后,老父亲主持制定了行动计划和活动守则,向大家布置了工作任务,发动大家按照各自的分工,寻找和动手制作了手持武器,队员们个个情绪高涨,踊跃参与战时的各项支援活动,积极协助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政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宣传抗日打鬼子,侦察敌情抓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筹措物品送八路,帮助抗属干杂活,等等。</p><p class="ql-block"> 父亲任儿童团长期间,他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做好对儿童团的事务管理、执行任务和巡查工作,平日不论天气好坏,坚持站岗放哨,对即将进入村庄的陌生人进行盘查询问、查看路条,防止汉奸特务混入村中从事破坏捣乱活动。农忙时节,父亲还带领团员们肩扛红缨枪,手持棍棒,携带生产工具,边务农劳作边在村头路口轮流站岗放哨,努力配合驻平安峪村的抗日八路军一支队一营三连和当地民兵交办的完成捉汉奸、送信件、送情报等任务,有时也参与他们组织的抗敌行动。</p><p class="ql-block"> 父亲担任儿童团长六年,儿童团不断发展壮大。他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坚持对陆续加入儿童团的新队员不断进行了“六不”教育活动,即:不听敌人的话,不让敌人进村,不收敌人东西,不看敌人的书,不上汉奸学堂,不帮敌人做事。这些简单而朴实的教育内容,都在儿童团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父亲的感召和带领下,小伙伴们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作了大量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张贴抗日标语,运用识字、唱歌、演戏等形式,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救国策略和主张,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增强民众的抗日意识,号召适龄村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家卫国,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救国战争。儿童团团员们年纪虽小,都是机智勇敢的抗日小战士,犹如蓬勃的禾苗,在苦难中顽强生长,从他们这辈人的孩童时代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团结抗日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民族顽强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初冬,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采用“火烧炮楼”这土法,除掉赤良峪村东山炮楼这个日伪据点。作为16岁儿童团长的父亲接到上级密令,参与了成年人们事先筹集麦秸、杆草和柴草等引燃物品的秘密行动,准备瞅准时机对炮楼实施火攻。正式实施行动之夜,一声令下,他临战反应迅速,听从指挥,立即行动,马上到了指定的地点集结,将捆好的几十斤麦秸背在身上,跟随队伍悄无声息地抹黑爬上东山顶。他们将柴草等引燃物品轻轻堆放到敌人的炮楼下,又用柴草封堵住了炮楼一层的门窗,团围点燃后疾速撤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敌军毫无防备之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没费一枪一弹,八路军和老百姓联手将东山炮楼一举烧毁,除掉了一大障碍和隐患,为当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自1941年开始,局势发生恶变,驻县城和冶源的日寇疯狂的进行扫荡,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山村也将面临灾难,上级要求村民立即转移躲藏。父亲闻讯后,立即组织伙伴们协助民兵,连夜摸黑逐户敲门通知,大家一起扶老携幼,将村里的男女老少迅速安全地向村西转移进山,分别安置在庙后山的金鸡洞、南罗圈、水泉子嵧、锅沿、西坪等深山里。他们连续多次参加这类活动,都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上级组织的表扬和广大村民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  那几年,全村有30多名青壮年告别家乡父母,踊跃参军,奔赴战场。为了解除他们的一些后顾之忧,照顾好军人家属,父亲带领儿童团的小伙伴们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经常对那些缺少劳动力、生活有困难的烈军属家庭重点帮助。特别是在春耕、夏播、秋收等农忙时节,儿童团们一起及时帮助他们干农活、杂活,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1943年初冬,因二伯父维信公已参军五年来一直杳无音讯,祖母念儿心切,父亲遵祖母的嘱托,背上煎饼包袱,只身徒步前往寻找。他一路四处打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冒着重重险阻,克服种种困难,历时十多天,往返行程数百里,好不容易在鲁南战场上找到了二哥所在部队,恰巧时遇二伯父马上要去参加战斗,两人匆匆见过一面,吃过饭后便仓促告便。父亲为尽快了却祖母念儿的忧思,立即返程,用了近四天才赶回家。他向祖母刚刚报过平安,又受命继续担任儿童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  其时,为持久抗日,稳定民生,县委和民兵抗日大队在“无人区”秘密组织群众,边开展抗日边恢复生产,首先建起了米山片民兵抗日中队。父亲接到上级要求他们前往支援的通知后,他毫不犹豫的组织儿童团密切配合米山民兵中队的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抗日活动,保卫地方政权。同时,帮助群众大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其时,村中缺乏瓦工(窑匠),父亲就拜本村的窑匠老师傅马连营为师,学起了泥瓦匠手艺。他在重建家园过程中边学边干,工艺追求精益求精,和同时学艺的伙计们成为重建家园的骨干,此时的儿童团员们成为了一支重建家园的生力军。</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父亲当儿童团长六年,在执行各项任务活动中,身为儿童团长的父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身先士卒,不惧困难,吃苦耐劳,善学好问,扎实做事,把儿童团工作搞得非常活跃,是米山和平安两个片区最为活跃和出色的儿童团,为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多次受到八路军和共产党政权的表彰。他当儿童团长的这段红缨枪童年阅历,也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交通的路桥施工技术员、成就他一生为民建桥修路、追求做德艺双馨的工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抗日儿童团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炬。在记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要引导青少年永远铭记抗战历史、学习抗日儿童团,弘扬抗战精神,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们本领,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祖国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