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旅之洛阳博物馆(20240824)

心纯姿在

洛阳的天气火热却抵不过洛阳博物馆人潮的热度。赶在博物馆开门之前来到博物馆门前,可等待入馆的人流还是已经排出去百余米的长队。<div>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洛阳博物馆新馆,其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 “定鼎洛邑”“鼎立天下”。</div> 作为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洛阳博物馆典藏了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明清时期的历代文物,尤以商周青铜器、汉魏陶俑、唐代三彩、历代石刻碑志最具代表性。 洛阳博物馆由一个基本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组成。<br>基本陈列为 “河洛文明”,位于博物馆一层,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展现了古都洛阳文明变迁的历程。<br>专题展览包括 “石刻艺术展”“珍宝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等,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洛阳的历史文化魅力。 <h1><b>基本陈列:河洛文明</b></h1><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延绵不绝,河洛文明是其缩影。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山河形胜,伊、洛、瀍、涧四水环绕,气候适宜。30 多万年前先民在此生息,1 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 21 世纪夏朝在此建立。此后多朝相继建都,历时 1500 余年,“五都荟洛” 且皇陵群壮观。这里是多元一体文化策源地,“河图洛书”、周公制礼、儒理道佛交汇、重大科技发明及丝路、大运河起点等,皆为辉煌印记,恰如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br></p> <font color="#333333">《河洛文明》展序厅的主题墙是两个墙面合起来是洛阳的简易地图,简要显示了河流、山脉、古今地名、交通位置等。</font><div><font color="#333333">墙面上有五个方块,从东到西依次为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周王城遗址,体现了 “五都荟洛” 的独特景观。</font></div> 背靠邙山,面朝洛河、伊水,分布着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区域。 往西,周王城、隋唐洛阳城区域有洛河穿城而过,南望可见伊水河畔龙门险要。 <p class="ql-block"><b>一、史前时期</b></p><p class="ql-block">距今约30万年以前,洛阳先民已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并发明了陶器。</p><p class="ql-block">孟津寒根、偃师高崖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距今8000年前,洛阳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洛阳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桑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星罗棋布,尤其是王湾案落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原地区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河洛地区地处华夏腹地,新石器时代的邦国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从而孕育了中国文明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b>旧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这一漫长的时代,是原始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同大自然顽强搏斗的时代。它以使用打制石器作重要的标志。这一时期发明了骨器磨光技术和骨、石器钻孔技术。</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中叶以来,在凯旋路、北窑、伊川穆店、栾川等地发现了数十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地点,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及磨光石器,发现的树木化石、诺氏古菱齿象、梅氏犀化石等,表明在5万年前河洛大地的气候已相当温暖湿润,已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理想场所。尤其北窑旧石器时代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的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旧石器时代先民渔猎生活场景 巨大的象牙化石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距今1万年-公元前21世纪)</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及农业的出现这一时代,它是以大量使用陶器作为重要标志。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洛阳新石器时代定居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洛、伊、瀍、涧五水的两岸。著名的王湾遗址、妯娌遗址均分布在这一区域。</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是一个纷争频仍的时代,是权力兴起、财富集中、邦国竞争的时代,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并进,河洛领先”的格制,孕育了文明时期王国的到来。象征着中国文明特征的“河图”“洛书”就发生在肯河加洛河一带。</p> 河图洛书 八角星纹 <b>裴李岗文化</b><br>(距今约8000-7000年)<br>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因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裴李岗文化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还饲养猪、狗等家畜,兼营渔猎和采集,制陶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使用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 <p class="ql-block"><b>仰韶文化时期</b></p><p class="ql-block">(距今約7000-5000年)</p><p class="ql-block">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豫西地区渑池仰詔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繁荣时期,居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聚落(村落),过着定居的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饲养家畜,兼营采集、狩猎、捕鱼,还进行多种手工业活动。尤其是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彩陶则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原始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龙山文化时期</b></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000-4500年)</p><p class="ql-block">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仍然过着定居生活,农业较前有了进一步发展,工具繁多,制陶业有明显的进步,普遍使用了轮制,人们的饮食生活有明显的改进。这一时期河洛地区已处在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孕育并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的青铜文化。为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洛阳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妯娌遗址</p><p class="ql-block">妯娌遗址位于孟津县煤窑乡妯娌村。1996年发掘,揭露面积</p><p class="ql-block">3450平方米。发掘房基15座、窑穴60座、墓葬56座,出土大批陶、石、骨、蚌器等。其中的一座墓长5.15,宽4.05米,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首次发现的大墓。该聚落遗址的发掘,表明这一地区已有较发达的制陶、制石、制骨器加工工艺。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湾遗址</p><p class="ql-block">王湾遗址位于洛阳市西郊王湾村。为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约800平方米。1959年发掘,揭露面积3350平方米。遗迹有房基、灰坑、墓葬等。出土的大批陶、石、骨器表明这一地区的原始居民已有发达的制陶手工业和发达的农业和饲养业。该遗址的发掘,为证实中原地区由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传承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 5000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伊川县白元乡白元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器座、彩陶钵</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 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6年孟津县煤窑乡寨根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 5000年)</p><p class="ql-block">王湾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陶火种器</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p><p class="ql-block">1996年孟津寨根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二、夏商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权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建立在发达青铜文化基础上的王国时期,而后的商和西周均以洛阳为国都。洛阳作为三代更替的中心在中国文明早期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p><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界上极其辉煌的青铜时代,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这一时期王位继承制由氏族成员民主推举的“禅让制”转变为家族内部世袭的“兄终弟及制”并最终确立刻了“嫡长子继承制”。西周时翔,贵族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两周之际,人们的思想开始从夏、商、西周的束缚中解脱出果,形成了诸子百家各种思想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学说影响巨大,并在汉以后成为统治中国达二千年之久的正统思想。</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河洛地区分布着夏都斟郇、商都西亳、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东周成周城五座都城遗址,出土了最典型的青铜礼器,发现了最早的原始青瓷器,为日后中国瓷器成为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夏都遗址</p><p class="ql-block">车辙:在二里外宫殿区南侧大路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两辙间距离约为1米。二里头车辙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由原来商代提早了200年。为探索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极重要的资料。</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与工程南墙、东墙西墙。</p> <p class="ql-block"><b>夏朝青铜铸造、玉器加工</b></p><p class="ql-block">夏代已大量铸造和使用青铜器,标志着河洛地区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当时的先民不但能铸造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兵器如戈、刀、锥、镞,而且还使用陶范铸造法铸造了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工艺复杂的青铜容器。这些礼器的铸造由于采用了内外范多次分型,比之以前单范或简单的复合范铸造,在铸造技术上是一次空前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日后中国青铜器铸造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夏代玉器加工工艺是在已很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琢玉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达到了繁荣时期。二里头出土的玉器品类繁多,纹饰精细华丽,线条流畅圆润,反映了当时娴熟的琢磨、切削、勾线、钻孔、抛光工艺水平。</p> <b>青铜礼器</b><br>中国古代界明文明是以礼乐文化为基本特服的,夏代已经奠定了三代礼制的基础。从考古发现看夏代的小墓一般不随葬铜爵及铜铃,有些小墓极为狭窄,死者一无所有。随葬铜爵、铜铃的墓葬比较大,而且有木质的葬具,与之同时出土的往往有玉钺、玉戈、玉刀或玉璋,玉钺、玉刀更是权威性的象征物,是仪仗性的礼器,而铜爵正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地位所铸制<br>的一种标记物,是铜礼器,夏朝已有自己的礼乐等级规定,且形成了以铜容器为核心,兼有玉器、白陶礼器等的独特礼器系统。<br><div><b>铸铜遗址</b><br>铸铜作坊位于二里头遗址南部偏东、宫殿区之南200余米处,面积约在1万平方米以上。这里出土有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从遗址发现的大型复杂的陶范及熔铜炉壁残块看,此时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该铸铜作坊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铸铜作坊遗址。<br></div> 陶器上的字符 <p class="ql-block"><b>夏朝陶瓷烧造</b></p><p class="ql-block">夏王朝时期虽然大量铸造制作了青铜器及玉器,但是作为一般生活必需品,仍广泛使用了陶器。器类主要有酒器、食器、水器。陶器制作为轮制兼模制与手制。并新出现了造型优美,烧制火候很高的白陶器,尤其是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烧制的原始青瓷器,这一发现将瓷器的成功烧制向前推进了几百年。其选料加工精细,胎质致密,是夏代制陶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b>商朝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商部落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的古老部族。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易水流域发展到黄河中下游,渗入夏人统治地区。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b>都西亳(偃师商城)</b>。自商汤起,共有十位帝王,大约200余年,皆以西毫为都。商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夏代,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铜钺</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内戈</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銎(qiong)内戈</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洛阳涧西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弓”铜爵</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 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偃师黄家出士</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廠</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觚(gu)</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洛阳涧西商墓出士</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铜斝(jia)</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甗(yan)</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洛阳洞西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商都西亳<font color="#ed2308">(郑州商都如何解释?)</font><br></p><p class="ql-block">商都西亳位于偃师市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地处洛河北岸,与二里头遗址东西相距约6公里。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达1700米,东西最宽力1215米),面积达190万平方米。四面皆有城墙及城门。这座城由大、小两重城郭组成,小城位于外城和宫城之间,宫城内有成组的宫殿建筑区、祭祀区及池苑遗址。是商灭夏后所建的首座都城城址。</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群,还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府库群—“国库”及中国最早的人工凿池引水造景的帝王池苑设施。偃师商城布局考究,有严格的对称性原则,是当时最高水平设计思想和王权统治有机结合的真实写照。商都西亳规模宏大,布局严理,“在我国都城发展史,国林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该遗址内城的发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偃师商城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宫城池苑遗址</b></p><p class="ql-block">宫城池苑遗址位于宫城北部,是目前所知我国时代最早的人工凿池引水造景的帝王池苑设施。由大、小水池和排水、引水道组成的城市循环水系看,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城市人工水利系统。这些发现将我国帝王御用池苑及辟园造林的建造历史上朔到商代早期,对研究我国都城制度、宫室制度、园林史、水利史都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尹</p><p class="ql-block">商代初年的辅政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传说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商汤用为“小臣”(官名),后来任以国政。帮助商汤攻灭夏桀。伊尹先后辅佐商汤及子孙三代的四位君王,死后葬在商都北原。伊尹在帮助商汤稳定内部局势,策划对外用兵,征服夏王朝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商代青铜、陶器工艺</b></p><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铸造的青铜器数量大,纹饰精美,分布广泛,其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陶范铸造法,依靠活范模与活块范分铸铸接等技术制作形制复杂的器物,铸造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偃师商城铸铜遗址发现的造型、纹样精美的兽面纹大口尊、斝,显示了当时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商代陶器的烧制使用相当广泛。偃师商城先后发现了大量陶器,与前代相比其种类巨增,胎壁减薄,制作精美。陶质有加砂陶器和泥质陶器两种,器类有炊器、饮器、盛食器、盛储器等。陶器为轮制兼模制与手制,其制陶工艺已达到发达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子申父己”铜鼎</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 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伊川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目云纹铜尊</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洛阳钢厂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铜斝(jia)</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目云纹铜尊</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洛阳钢厂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西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周族是活动在中国西部泾、渭流域的古老部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朝以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分西周和东周。西周王朝建立初,是以镐京(西安长安区)为国都,为加强对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及东南地区方国的统治,周王朝大规模营建了东都“成周”。使洛阳成为统治中国的又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此西周的东西两都并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实施两都制朝代。西周时期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级、礼乐、世袭制度,是继承商代以后中国青铜时代的全盛时期。</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洛阳瀍河两岸分布着大型王室铸铜遗址、贵族墓地及祭祀遗址,出土大批铸造精美的西周青铜器及罕见的大型原始青瓷器,是洛阳作为东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西周都洛邑</b></p><p class="ql-block">洛邑“成周”城初称“新邑”、“新大邑”、“新邑洛”或“东国洛”。是西周王朝的东都。周武王克商后就来到嵩山祭天,向上天祷告将国都定在中国(指洛阳),何尊铭文记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日:“余其宅兹中国(指洛阳),自之(治)民”。并在洛阳大规模营建了洛邑,举凡在东南的军事行动、汇聚四方贡赋、举行重大祭祀,均以东都为重地,极大的加强对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及东南地区方国的统治,洛邑成周已成为统治天下的又一中心。</p><p class="ql-block">今洛阳市东郊瀍河两岸大型贵族墓地、大型铸铜遗址、车马坑、祭祀坑等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一带就是洛邑成周城所在。</p> <p class="ql-block">北窑西周贵族墓地</p><p class="ql-block">北窑西周贵族墓地发掘墓葬367座,其布局经过严密规划。其中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大墓有两座,一座墓室长8.92米,宽6.92米,另一座墓室长</p><p class="ql-block">9.6米,宽8米。由于被盗未见背铜礼器,仅有少量的车马器及原始背瓷器。</p><p class="ql-block">中小型墓均无墓道,墓室长在4米、宽在3米以下,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别。</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座簋(gu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北窑西周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内白”提梁铜卣(you)</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老城机务段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召伯虎”铜盨(xu)</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洛阳东郊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北窑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爵</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塔湾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太保”车辖<br></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 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北窑庞家沟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丰伯”铜剑<br>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br>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br>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b>西周礼乐制度的完善</b></p><p class="ql-block">礼乐制度是一套维系奴隶制等级制度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西周时期周公在洛阳已建立了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主要用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这种典章制度史称“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兔纹铜觯(zh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北窑村西周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考母”铜罍(le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北窑西周塞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西周瓷器烧制</b></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瓷器的烧制仅局限在少数地区,而且集中出土在洛阳地区的西周墓中。仅北窑西周墓地出土近300件,比全国各地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的总数还多,形制有罍、豆、尊、罐、瓮、簋、瓿、匜等十余种,其烧成温度已达1200度,几乎没有吸水率,接近现代瓷器的标准,标志着西周时期我国原始青瓷的烧制工艺已相当成熟。</p> 青瓷翁<div>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br>林校车马坑出土<br>洛阳博物馆藏<br></div> <p class="ql-block">青瓷瓮</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林校车马坑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东周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1年,犬戎举兵攻宗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今陕西临潼)。诸侯们拥立太子宜臼继位为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从周平王至周悼王及周赧王共十四王,均以王城为国都,即春秋时期。东周后期自敬王因避王子朝之乱迁都成周,至慎靓王共十一王,为战国时期。东周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思想大为解放,适应变革需要的新学术、新思想纷纷涌现。京师洛邑,人文荟萃,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这一时期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学说对后世产生极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洛阳发现的大批东周时期错金银青铜器、玉器,呈现出与前代全然不同的面貌,给人们带来了清新、活泼、生机勃勃的气息,与思想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局面相适应。</p> <p class="ql-block"><b>东周洛阳城</b></p><p class="ql-block">东周洛阳城有王城和成周城两库城。东周王城位于洛阳市涧河的两岸。上世纪50年代发掘,该城平面略成正方港。四周游夯土城墙,北城墙保存完好,长2890米,西城墙南北长3000余米,南城墙部分被毁残存900米,东城墙被毁,城耻内北部发现有制陶、制骨和铸铜作坊遗址;城西南分布着宫殿建筑群基址;在建筑群东侧分布有粮窖区,中部,东南部为王城陵区。</p><p class="ql-block">东周成周城位于今瀍河以东瞿泉、金村附近,是在西周城址基础上扩处而成的。两座城作为洛邑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有许多闻名中外的考古新发现。在洛阳处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东周王陵</b></p><p class="ql-block">周 平王东迁洛邑,历25王,死后均葬在洛阳。其陵墓主要分布在东周王城和成周城内及其城外附近。50多年来经过文物工作者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研究,揭开了东周王陵的神秘面纱,东周王陵分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周山陵区三大陵区。</p> <p class="ql-block"><b>东周青铜铸造</b></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洛阳出土青铜器数量巨大,集中分布在东周王城及东周王陵区。早在民国年间,金村陵区就出土众多极为精美的青铜器,让世人震惊。这些青铜器除铸有各种精美的蟠螭纹外,还出现了人与虎、豹、鹿等兽搏斗场面的狩猎纹图案,特别是错金银青铜器的大量发现及浑铸、焊接、熔铸等工艺的运用,标志着东周时期青铜铸造仍处在一个比较发达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齐侯铜盂</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中州大票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圈</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铜鼎</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洛阳市西工区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龙纹铜方壶<div>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div><div>2008年洛阳广场春秋墓出土</div><div>洛阳博物馆藏<br></div> 铜编钟 <p class="ql-block"><b>东周特种错金银工艺</b></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发明了嵌金、嵌银、嵌红铜等铜器加工新工艺。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工艺史上的创举。洛阳作为国都所在地是当时错金银工艺最为发达的地区,有专为王室制作加工的工场。尤以1928年金村陵区出土成套的错金银铜容器、车马器为代表。</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这里还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出现的鎏金铜、银器。洛阳东周铜器的特种工艺是在夏商特种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特种工艺的中心地区。</p> <p class="ql-block">贴金银带钩</p><p class="ql-block">生活用器,1985年洛阳市中州西路北侧出土。</p><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鼎、错金银铜镜</p> <p class="ql-block"><b>东周玉石加工</b></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玉器的制作加工甚为普及,战国时期琢玉工艺达到了顶峰。洛阳东周玉器以金村出土的王室玉器为代表,尤以上世纪30年代战国墓出土的双舞女玉佩、金练玉佩及1957年西小屯战国墓出土伏兽玉人为典型,它们技艺精湛、造型别致、图案新颖,具有极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b>东周金属货币</b></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已经大量使用了货币。金属货而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于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出现了独立的手工业者及商人。洛邑位于秦、齐、楚赵之中,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天子之都。考古发现表明,东周王城遗址内外发现大量金属铸币,包括铜贝、空首布、平首布、圜钱等几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东周思想文化</b></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各国封建制度纷纷确立。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老子、孔子等思想家、教育家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这时的京师洛邑,人文荟萃,成为全国礼乐文化的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铜人</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82年洛阳市解放路战国陪葬坑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三、汉魏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置洛阳为三川郡。西汉初都洛阳,后迁西安,洛阳成为控制东方的军事重镇。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成为东方文明西传的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继东汉而立的曹魏、西晋、北魏王朝均定鼎洛都,历时300多年。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力行汉化政策,洛阳成为民族、文化、宗教、艺术融合的熔炉。</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汉魏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际大都会,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上承周秦,下启隋唐,体现出从先秦城市的非对称性、不规则布局向隋唐都城中轴对称布局过渡的特点,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东汉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 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都洛196年之久。东汉时期是洛阳古都史中最辉煌的岁月。大一统的汉王朝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交流都空前繁荣和发展。仕族庄园经济形成规模,国都洛阳宫阙壮丽,街市繁华,四方学士云集,名师大儒荟萃。许多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在洛阳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班超出使西域,拓展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白马寺”的建立,成为中国佛教传播中心;洛阳太学为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蔡伦发明造纸术;班固作《汉书》;许慎编著《说文解字》,等等。东汉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朝代。洛阳不仅是东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大都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东汉洛阳城</b></p><p class="ql-block">东汉洛阳城大致为南北长而东西短的长方形。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俗称“九六城”。四面共设城门12座,纵横24条大街。城内由若干个宫殿组成,宫殿布局分南宫和北宫,二宫南北对峙,中间以复道相连。南宫是皇帝接受群僚朝贺议政及国家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北宫主要是举行天子临朝,百官赐福,宴飨朝议的地方。南、北宫以外城区,为各类官府、太仓、武库、商市所在地和达官贵人住宅。城南郊建有规模宏大的明堂、辟雍、灵台和太学等重要礼制和教育性建筑。东汉洛阳城两宫制度、礼制建筑独立成区的城市布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b>东汉庄园经济</b></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起一个又一个规模宏大的封建庄园。汉代田庄中主要有农、林、牧、渔各业,同时还从事某些手工业的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货活动。田庄所生产的产品能够使田庄“闭门成市”,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p> <p class="ql-block"><b>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b></p><p class="ql-block">汉代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认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和现实世界是相同的。为了昭显孝道和富有,汉人极力推行“生则极养、死乃崇葬”的厚葬思想。反映在洛阳发掘的墓葬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大凡生前使用的衣食住行用等各种器皿应有尽有。这些发现反映出汉人注重追求“死后还生”的丧葬思想和对人生的重视和期望,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现实生活。</p> <b>汉代陶器</b><br>东汉墓葬随葬陶器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葬的生活器皿往往数量巨大,并有大批式样繁多的陶制建筑明器。这些建筑明器既有供人居住的宅院和楼阁,也有供储藏粮食的仓房,以及供春米磨面加工粮食的作坊和供饲养家禽家畜的圈舍等等。东汉建筑明器形象具体,结构严谨,真实反映了当时建筑的高大,设计的精巧,装饰的富丽,完全是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生活的真实缩影。<br> <p class="ql-block">绿釉陶院<br></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士</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两坡式陶作坊</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黄河治炼厂汽油丰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亭式陶井</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唐寺门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陶风车、米碓</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林校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浮雕龙纹陶井栏</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宜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玻璃瓶</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洛阳市郊区东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偃师汉魏城南太学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薏米(炭化标本)谷子(炭化标本)黍(炭化标本)稷(炭化标本)稻米(炭化标本)</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燉</p> 青铜器 <p class="ql-block">铜灯</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洛阳火车站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铜镜 <p class="ql-block">驸马都尉银印</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铜“军曲侯印”</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洛阳孟津李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龟钮铜印</p><p class="ql-block">东 (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储运站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镂空花边铜温酒炉</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金谷园西路24号招待所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龙首柄铜熨斗</p> <p class="ql-block">耳杯银扣、龟形铜水注</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百戏陶俑</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洛阳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物纹陶奁</p><p class="ql-block">汉代。1972年洛阳汉墓出土。高18.3厘米。圆形、深腹、平底、三足。内外涂粉红彩。外壁上下饰云气纹,中部绘五棵低矮曲枝树和五人。其中一人舞动长袖,四人盘脚静坐。色彩鲜艳,纹饰流畅,以人物为题材的图案,在汉代彩绘图案中当属少见,此奁可谓是一件精美的写实主义绘画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镇墓罐<br></p><p class="ql-block">洛阳偃师汉墓出土。镇墓罐也叫镇墓瓶,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物,流行于东汉中后期,一直沿用到魏晋时期。瓶内一般装有面粉、粟粒、云母片等所谓的神药,瓶腹文字多用朱色或墨色直接书写在腹部,其作用主要是以文告的形式,告诫地下鬼怪不能对死者进行侵扰,以便使生人家宅安宁,死者冢墓稳定。镇墓瓶上的镇墓文多少不等,多者百余字,少者仅数字,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它是东汉中后期巫道盛行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b>东汉墓室壁画</b></p><p class="ql-block">洛阳汉代墓室中的壁画装饰,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绅。</p><p class="ql-block">目前洛阳己发现壁画墓近20座,这些汉墓壁画内容丰富、手法娴熟,更主要的是深刻地折射出汉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趣。早期神灵、仙人内容流行,是汉初黄老思想的折射;中期反映儒家思想的历史故事和神学谶纬意识愈见盛行;至东汉时反映墓主身份和仕宦经历的宴饮歌舞、车骑出行场面的图像逐渐丰富,反映了从西汉到东汉人们由幻想迷信的心理转向现实生活的享受、炫耀,完全是现实的人世间墓主生前生活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b>汉代低温铅釉陶器</b></p><p class="ql-block">汉代低温铅釉陶是汉代制陶工艺的又一杰出成就。釉料中加人铅,不仅降低了釉的熔点,而且使釉面增加了亮度,使锏、钛着色剂呈现出美丽的色彩。洛阳出土的低温铅釉陶器型常见有仓、壶、炉、罐、奁等专用于陪葬的模型明器,釉色多力黄、褐、绿三种。</p> <p class="ql-block">釉陶薰炉</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洛阳王城公园东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2004年洛阳王城公园东汉墓出土。通高282厘米。薰炉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一浮雕虎形座,虎作侧回头咬盘状。虎背上驮柱盘,盘柱中部浮雕菱形纹样。上层为镂空浮雕执钺力士、豪猪、风、虎、蛇的山峦形炉盖。其中力士左手按住豪猪颈部,右手执钺举过头顶。怒目圆睁,正欲砍向豪猪。釉陶薰炉为洛阳汉墓中首次发现,十分珍贵。<br></p> <p class="ql-block">草叶纹釉陶罐</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2000年洛阳吉利区炼油厂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995年洛阳吉利区炼油厂汉墓出土。高19.6厘米。肩部饰以四组横置的白色S形草叶纹,这种装饰有别于黄河以南洛阳地区的随葬品。是汉墓随葬器物中极为少见的装饰纹样。<br></p> <p class="ql-block"><b>东汉科教文化</b></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兴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学府“东汉太学”,其南宫的东观(当时的国家图书馆)所藏图书典籍多达6000余车。这时的洛阳四方学士文人云集,讲授游学,著书立说。杰出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这里撰写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卓越的历史学家班固在这里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制“浑天仪”和“地动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国都洛阳科教文化空前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科学文化最发达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东汉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b></p><p class="ql-block">东汉是一个繁荣强盛的大国,国都洛阳是著名国际大都市。封建王朝的统一和繁荣推动了中西交流的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及拓展,西方佛教的传入,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魏晋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 公元317年)</p><p class="ql-block">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割据。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都洛共46年。公元263年,蜀为曾魏所灭。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以洛阳为国都,前后共52年。</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贵族生活奢靡,人民生活困顿,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却得到长足的发展,魏晋士人普遍崇尚老庄,蔑视礼法,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为后世文人景仰和效仿;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均在洛阳写下华彩名章;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指南车被誉为“天下之名巧”。西晋末年战乱不止,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不断南迁,成为今天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客家人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b>魏晋洛阳城</b></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已经实行了单一宫城制度。曹魏立国之初,复建洛阳宫,一改东汉的南北二宫对峙的分散市局,而采用单一宫制,废弃东汉南宫,在北宫旧址上专营宫城。公元235年,魏明帝在洛阳又大修言殿,修建主殿太极殿,两侧分别建有东堂和西堂。太板殿与东西堂一字并列,太极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进学之所,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太极殿前有通向宫城南正门间阖门的主千大街铜驼街,并由此而形成一条由南而北的主轴线。魏明帝又于城西北隅修建金墉城,具有制高点的作用,既是当时帝王非常理想的离宫暂住之地,又是位置极为重要的军事性城堡:同时整修了宗庙、社稷、街道等,使洛阳城官署府街齐备,道路系统完整,殿堂楼阁林立,城池坚固高大,恢复丁国都皇城气派。西晋时洛阳城的形制和市局没有大的变化,仍沿袭汉魏旧制。</p> <p class="ql-block">曹魏正始八年墓</p><p class="ql-block">曹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墓位于洛阳涧西矿山厂内。此墓为明券的砖室墓,全墓由墓道、甬道、墓室、耳室等组成。发掘时其墓室结构保存完好,随葬品较为丰富,墓中出土了制作精致的玉杯和稀有的铁帷帐架,其中铁帷帐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纪年字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有纪年的曹魏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玉杯</p><p class="ql-block">1956年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高11.5厘米。此杯以名贵的纯白和田玉琢成,作圆筒形,下带圈座。玉质莹润细腻,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这件玉器精品出土于有确切纪年的曹魏墓葬,是当时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玉雕工艺品。虽没有任何装饰,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魏文帝曹丕极力推行简朴的社会风气极吻合。反映了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史实。(此杯在珍宝馆陈列)</p> 铁帷帐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纪年字样 <p class="ql-block">魏晋士族经济生活</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和文化受到了很大破坏。西晋南北统一后,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安定局面。统治阶级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集团腐朽,官僚名士醉心于清谈,士族争相奢侈,在都城洛阳兴建了多处豪华的宫殿和著名的园林,成为达官贵人宴乐之所。</p> 陶武士俑<div>西晋(公元285-公元37华》</div><div>洛阳西晋薯出土<br>洛阳博物馆藏<br></div> <p class="ql-block">武士俑</p> 彩绘武士俑 <p class="ql-block">玛瑙璧</p><p class="ql-block">西晋(265—317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洛阳偃师山化乡王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轮铜鸠车</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公元317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仪仗陶俑群</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493-公元534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洛阳老城盘龙塚村元墓出士</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北魏汉化改制与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规定。例如:随迁来的胡人改籍为洛阳人,死后不准还葬原籍;下令鲜卑臣民脱下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提倡汉语,三十岁以下男女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如皇室原姓拓跋,后改为汉姓“元”;禁止同姓通婚,鼓励鲜卑人按门第与汉人通婚。这些汉化改革措施使北魏面貌焕然一新,国力臻于富强鼎盛。北魏时期在国都洛阳建立了四夷馆及四夷里,以供四方民族和国外来者居住,为各民族提供了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北魏墓中出土的一些胡人形像及骆驼,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在洛阳城内活动的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牵手女俑</p><p class="ql-block">北魏</p> 彩绘小冠男陶俑<br>北理(公元493-公元534年)<br>海阳優师爽后空心磅厂北魏基出土<br>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br></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陶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493-公元534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偃师寨后空心砖厂北魏墓出士</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北魏崇佛之风与龙门石窟的开凿</b></p><p class="ql-block">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繁荣和佛寺的众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北魏王朝崇尚佛法,入主中原后,利用佛教作为其统治手段,把佛教定为国教,广为提倡,形成朝野贵贱皆崇佛的历史局面。洛阳在佛教传播中的中心地位更加显著。都城内外寺院林立,千百万人皈依佛教,佛教的发展在洛阳盛极一时。至北魏晚期,洛阳城内建寺1367所,列刹相望,其中尤以永宁寺和龙门石窟更为豪华壮观。</p> <p class="ql-block">北魏洛阳伽蓝图</p> 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 <p class="ql-block">皇家寺院永宁寺<br></p><p class="ql-block">永宁寺位于北魏洛阳城内城南郊,今白马寺东南约2公里处。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301米,东西约212米,四周有夯筑围墙。<br>永宁寺中心建筑为九层木塔,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据史书记载,木塔高“四十九丈”,折今136.71米。考古发掘表明,塔基高出地面8米,平面呈方形,分为二层,边长38.2米,高2.2米,内夯土,四壁以青石镶包,台基四面皆置“漫道”,以供人上下。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西域来洛阳的诸僧,住永宁寺者多达数百人。永宁寺木塔毁于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因雷电引起的一场大火。其塔基是目前我国经全面发掘的唯一一座北魏佛寺遗址。塔基周围发掘出土了大量彩绘泥塑佛、菩萨、弟子和供养人残件,所有彩塑品皆泥质,除少数饰件为模制外,均系手工雕塑而成。这批泥塑形体虽然较小,但塑形之美,比例之准确,情态之传神,塑工之细腻,世所罕见,堪称中国古代泥塑艺术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br></p><p class="ql-block">洛阳永宁寺塔(模型)<br></p> 彩绘泥塑供养人 <p class="ql-block"><b>北魏贵族墓葬</b></p><p class="ql-block">北魏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洛阳孟津、偃师境内的邙山一带。洛阳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北魏大、中型墓葬十余座,如北魏元巶墓、染华墓、侯掌墓、元睿墓,等等。出土大批颇具特色的陶模型明器。尤以大量陶俑最具代表性。这些陶俑大致可分为3组:① 镇墓俑,包括两个蹲坐状的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两个形体高大的按盾甲胄武士。② 出行仪仗。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的人、马、骆驼、驴,包括骑马的鼓吹乐队、甲骑具装、步行的属吏和仪仗队,还有持盾或背有箭箙的士兵等。③家內奴仆,庖厨操作俑。其中既有对汉文化的继承,又融入了自己民族的特点。这些陶俑表现出鲜卑族文化特色,洋溢异域文化情调。</p> <p class="ql-block">玉薜邪</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493-公元534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威</p> <p class="ql-block"><b>四、隋唐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长达169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历文、炀二帝,统治全国仅38年,但在典章制度方面却有许多新的创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奠定了惰唐盛世的基础。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洛阳成为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心。绵延数干里的大运河,宛如人造天河,堪称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作为帝国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步入都城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执政称帝期间,升洛阳为神都,修宫苑、造石窟,对外来文化实行开放包容政策,胡乐、胡言、胡服引领着时尚潮流,祆教、景教、摩尼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各擅圣坛,八方朝贡,万国来使,神都洛阳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b>隋唐洛阳城</b></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始建于公元60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隋唐两代,洛阳都城人口百万众,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规模宏大。城郭有大小相套的宫城、皇城、外郭城等,其中,外郭城周长27.5公里,有定鼎门等10门。另有圆壁城、曜仪城、含嘉仓城等诸多小城。帝王宫殿遍布于洛阳城内外,隋代著名的有乾阳殿、大业殿,唐代著名的有天堂、明堂、上阳宫。外郭城与皇城之间为里坊,隋有103坊,唐109坊。里坊之间设市场,共3市。隋唐园林兴盛,隋炀帝建西苑周长200里,为中国园林之最。</p><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洛河两岸。街道纵横交错,里坊井然,规划严整,为日本等邻国的都城所仿效。2007年隋唐洛阳城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全国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p> 隋唐洛阳城实测图 <p class="ql-block">定鼎门</p><p class="ql-block">定鼎门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赵村西、曹屯东北,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南垣正门,盛唐至末都称定鼎门。该门启用于阶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后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郭城正门,沿用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证明,该城门门址为三门道结构,残存遗迹有墩台、门道、隔瑙、东西飞廊、左右马道和东西阙台等,这种门的形式在国内其他地方未有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郭城城门式样、复原洛南里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p> 定鼎门 <p class="ql-block">双凤纹方砖</p><p class="ql-block">唐朝(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洛阳老城唐含元殿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长34厘米</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方形。砖面浮雕,中央为两只展动双翅的凤凰,凤尾卷曲上翘,双爪立于变体花草之上,口中双双衔有枝条,枝条相交处托一宝珠,外饰变体长叶花草纹,四周凸楼夹乳钉纹。系洛阳唐朝宫城遗址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乳丁纹方砖</p><p class="ql-block">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吉字凤鸟纹方砖</p><p class="ql-block">唐代(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方砖</p><p class="ql-block">唐代(618~907年)</p> 陶栏杆 <p class="ql-block"><b>隋炀帝与大运河</b><br></p><p class="ql-block">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与长城同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同时开凿大运河,由著名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于大业六年以公元(610年)完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延伸: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大运河的开通不仅加强了洛阳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成力全国的经济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隋炀帝</b></p><p class="ql-block">杨广(569—618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独孤皇后的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广被封为晋王、并州总管。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杨广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即皇帝位;十一月下诏“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大业元年(605年)三月,任命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大业二年(606年)四月,炀帝由伊阙入洛阳。洛阳成为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炀帝在营建洛阳城的同时,又开辟大运河。前后征调百余万民工,历时六年,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全长4000里的大运河。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是漕运的主要干线,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洛阳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青釉骑马俑</p><p class="ql-block">隋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单刀髻女俑</p><p class="ql-block">隋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含嘉仓城</b></p><p class="ql-block">含嘉仓城位于今洛阳老城西北角,是隋唐两代政府设置的大型粮仓所在。城址为长方形,东西宽615米,南北宽约725米。城内的南北大道和东西大路将城区分为四部分,西北部为生活管理区,东南部为漕运码头,东半部为储粮区,已探出粮窖287座,粮窖多呈口大底小的士窖,窖口直径最大的18米,一般为10—16米,最深12米,一般7—9米。仓窖底及四壁均经防潮处理。</p><p class="ql-block">含嘉仓规模之大,仓窖数目之多,储粮之丰富,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储粮制度及粮食保管等提供了实际例证,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漕运和租税制度等历史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与神都</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名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上尊号为“天后”。唐中宗时为皇太后。公元690年在洛阳登基,改唐国号为周,自立为武周皇帝,上尊号“圣神皇帝”,史称“武周”,并称东都为神都,洛河为神河。武则天在洛阳期间,修建天堂、明堂、上阳宫等一系列富丽堂皇建筑,同时,在龙门修建香山寺,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达17米。</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在洛阳称帝15年,这一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均属“大唐盛世”。公元705年退位后改尊号为</p><p class="ql-block">“则天大圣皇后”还政于李唐,同年逝于洛阳上阳宫,留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p> <p class="ql-block">唐恭陵</p><p class="ql-block">唐恭陵位于偃师缑氏镇滹沱村西南景山之巅,是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李弘(652—675年),字宜慈,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永徽六年(655年)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改立太子。上元二年(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赴东都合璧宫,暴卒,年仅23岁。高宗万分悲痛,追谥为“孝敬皇帝”,并亲书《孝敬皇帝睿德记》碑,立于陵前。</p><p class="ql-block">恭陵,俗称“太子冢”,是河南省现存帝王陵墓中规模宏伟,布局完整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墓。陵园坐北朝南,面积31万余平方米,其神道两侧石刻气势宏伟,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是盛唐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p> 蓝釉瓷瓶、瓷罐<div>唐代<br>1999年偃师市唐恭陵出土<br>洛阳博物馆藏<br></div> <p class="ql-block">蓝釉长颈瓶</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1999年偃师市唐恭陵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蓝釉盘口瓶、蓝釉灯盏</p><p class="ql-block">唐代<br></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黄釉双龙瓶</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1999年偃师市唐恭陵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棕红釉盆</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隋唐丝調之路与中外交流</b></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交往进入鼎盛期。东都洛阳作为国际大都会,三市空前繁荣,客商云集,不仅西亚、欧洲的胡商纷至沓来,并且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西物质方面的互通,而且促进了中西间文化的交流。中外风俗习惯、服用器物相互渗透,胡乐、胡舞盛行中原,丝织品、茶叶则源源不断输入西域。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16次抵洛,最大的使团达500余人。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并在洛阳城建立寺院。洛阳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657部,扩大了佛教的传播。洛阳大福先寺高僧道璇东渡日本,成为中国赴日本传佛第一人,终为日本华严宗始祖。</p> <p class="ql-block">骑马俑</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骑马男俑</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彩绘幞帽男装女俑等 <p class="ql-block"><b>隋唐手工艺</b></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国家经济的昌盛以及工商业贸易的繁荣,为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需求,并且伴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成为国家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都洛阳集中了当时全国的能工巧匠,并有政府机构专门管理,制作工艺门类品种齐全,工艺技巧高超。金银器、瓷器、陶器的加工烧制都达到较高水准,尤其是各类特种工艺铜镜的铸造加工代表了中国古代铜镜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白瓷盂</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瓷唾盂</p><p class="ql-block">唐代<br>洛阳博物馆藏<br></p> <p class="ql-block">絞胎瓷盂</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双龙尊</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陶马</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偃师市政府招待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文官俑</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隋唐文化艺术</b></p><p class="ql-block">隋唐东都洛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隋炀帝创科举制,以诗赋文学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薛道衡号“一代文宗”,是隋都洛阳最著名的诗人。唐代,洛阳籍诗人杜甫、元稹、刘禹锡、李贺等声名显赫,李白、白居易、王维、韩愈等长居洛阳,名篇荟萃。</p><p class="ql-block">东都城的营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时期工程学的反映。龙门石窟的开凿则是石雕艺术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隋唐乐舞百戏达到极盛。隋炀帝雅好音乐,制“九部乐”。武则天作《乐书要录》,为中国重要乐律学著作。唐玄宗作《览紫羽衣曲》,为唐代乐舞代表作,并在东都建“皇家梨园单子”乐舞班子,洛阳人李龟年是我中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p><p class="ql-block">隋唐艺术门类繁多。褚遂良、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画都堪称典范。高僧一行为唐代著名科学家。他主持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牛线,并改造张衡浑天仪,以水冲转动,写就中国首部完整历法《大衍历》。</p> <p class="ql-block">神龙元年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偃师市寇店乡出士</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长柄焚香铜炉</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龙门神会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香薰</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五、五代北宋时期</b></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进入战乱频仍、朝代更迭频繁的五代时期。统治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曾先后建都洛阳,后汉、后周则以洛阳为西京。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南北再度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北宋实行两京制,以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洛阳是当时全国两大中心城市之一,文教昌盛,名流云集。程颐、程颢在此创立洛学,奠定了程朱理学的基础;司马光在此著就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史学上的典范之作。北宋洛阳,名园林立,牡丹广植,文人墨客披弦吟诵:“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城市发展引领一代之风骚。</p> <p class="ql-block"><b>五代北宋洛阳城</b></p><p class="ql-block">五代洛阳城经唐末兵火之后“城邑残破,户不满百”,宫室“不及故时卿相家”。后来虽经河南尹张全义竭力茸治,重修了五凤楼(唐应天门)、朝元殿和清暑楼等,但仍远非隋唐盛况。宋朝定洛阳为西京后,对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宫城和皇城仍为隋唐五代旧址。宫城周回九里三步,有五凤楼等6门,正殿日太极殿,另有宫殿10余座。皇城周回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有丽景门等7门。外郭城跨洛河两岸,周回五十二里九十六步,并设里坊120坊,超过隋、唐两代。</p><p class="ql-block">西京洛阳城重建的同时,居洛的士大夫们兴起建造豪华宅第园林之风。宋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述洛阳有富郑公园、独乐园等名园19处,而“洛阳私家园林多至千处”。邵雍因此说:“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p> <p class="ql-block">瓷胎象棋</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市河南省建设三公司家属院出土</p> <p class="ql-block">仙人铜镜、带柄铜镜</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百炼铜’方镜、“亚”字形芙蓉花纹铜镜、芙蓉花铜镜</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钧瓷碗</p><p class="ql-block">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p><p class="ql-block">2017年洛阳市宜阳县福昌城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北宋文化思想</b></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西京洛阳是全国文化中心,洛阳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多云集洛阳。朝中致仕重臣多居洛阳,仅洛阳籍一代名相即有赵普、吕蒙正、张齐贤、温仲舒等。文彦博、富弼等人组成“洛阳耆英会”,饮酒赋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洛写就《新唐书》;邵雍在洛阳推理演易形成“先天学”;司马光历时15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洛阳西京是“洛学”的发源地。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世称“二程”。他们创立一套儒家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并在此讲学传道,称“洛学”,后发展为“宋明理学”。二程弟子众多,杨时、游酢冒雪等待休息中的程颐,留下尊师重教的典故“程门立雪”。</p> <p class="ql-block">自釉剔花牡丹纹瓷罐</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b>瓷器</b></p><p class="ql-block">宋代手工业生产最突出的成就是陶瓷的烧制,无论生产规模、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宋代密窑遍布全園各地,除了供应宫廷皇室高級瓷器使用的定、汝、官、哥、钓五大名窑外,民间瓷窑的大量通现,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北宋西京洛阳城周边就有汝窑、钧窑以及巩县窑等。洛阳新安县北冶、石寺宋元瓷窑遗址的发掘中,橄榄形窑炉在国内陶瓷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都是这一时期制瓷水平的体现。同时,北宋在继承了唐三彩风格的基础上,生产出宋三彩,并富有豪迈奔放的民间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登封窑剔花高足瓷炉</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h1><b>石刻馆</b></h1><div>石刻艺术是雕塑艺术的一种,是用石质材料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石刻艺术可分为造像、碑碣墓志、建筑构件等几大类,其创作手法多样,有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和刻文记事等。</div><div>洛阳历代石刻遗存数量众多,种类齐全,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其艺术风格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br></b></div>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古代石刻馆分石刻造像、碑碣墓志两个部分。石刻造像部分展出有东汉石辟邪、北魏石翁仲、隋代石狮、宋代石虎等形神兼备的石刻精品;碑碣墓志部分展出有东汉熹平石经、北魏元怿墓志、唐代张說墓志、北宋富弼墓志等重要碑刻。在这里,既可以领略体量硕大、技法熟稔的单体石雕,也可以鉴赏篆、隶、草、行、楷、魏碑诸种书体,从中商兑蔡邕、欧阳修、司马光等大家的书法风格,感悟石刻艺术的魅力。</span><br></h1> <p class="ql-block"><b>石刻造像</b></p><p class="ql-block">洛阳石刻造像时代从东汉、北魏,迄唐宋明清而不辍。造像题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装饰纹样和神话故事等。造像多用青石、汉白玉石和砂岩石雕凿,突出表现人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或神态夸张,或清奇丰腴,或线条遒劲,或灵巧狞悍。虽风格各异,但比例协调,气韵生动,写意传神。展览分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他石刻三个单元陈列。</p> 石辟邪<br>东汉(公元25-220年)<br>1955 年洛阳孙旗屯出土<br>此辟邪背颈部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可知作者是偃师缑氏(古代属于洛都京畿)人。 <p class="ql-block">石辟邪</p><p class="ql-block">东 (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孟津油坊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辟邪,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驱邪除恶,佑护亡灵羽化升仙,该辟邪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p> <p class="ql-block"><br></p> 石羊 石狮 <p class="ql-block">石翁仲</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洛阳邙山出土</p><p class="ql-block">翁仲置于陵墓前始于秦代,后专指立在陵墓或宫阙庙堂前的文武官员像。该翁仲乃北魏静陵神道遗物。</p> <p class="ql-block">石翁傅</p><p class="ql-block">元代(公元1271 1368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洛阳邙山察罕帖木儿塞南出土</p><p class="ql-block">翁仲头戴文冠,身着官服,双手持笏,衣着宽敞酒脱。</p> <p class="ql-block">石翁仲</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翁仲为明代一阁老墓前的神道石刻,武吏形象,表情呆滞畏缩,体态臃肿。</p> <p class="ql-block">交脚弥勒石造像</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581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造像碑 <p class="ql-block">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581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p><p class="ql-block">宋代(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市宣阳县柳泉乡东高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经幢呈柱状八面体,七面是梵文,一面有汉字。</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造像</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b>建筑及其他石刻</b></p><p class="ql-block">建筑石刻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古人的生活和民俗风情。建筑石刻包括古代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中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石质构件,如石蟾蜍、龙首、柱础、朝阶等。主要表现在帝王宫殿、坛庙建筑体系中的门阙、台基、栏板、望柱、魑头(排水装置)等。洛阳出土或传世的此类作品,集工艺性、象征性和审美意味于一体,极具鉴赏和传承价值。</p> <p class="ql-block"><b>碑碣墓志</b></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刻石纪功,始立碑碣,至东汉中叶以还,树碑立碣渐成世风。有墓前的墓表、墓道(神道)上的神道碑;有瘗埋墓圹、记载着志主的姓氏、籍贯、系谱和生平履历的墓志,还有寺庙碑、衙署碑、工程纪事碑、典章制度碑、神道碑等。历年来,洛阳出土碑碣墓志近万方,自汉魏隋唐,迄宋元明清而不辍,尤以汉晋碑罕贵。碑碣文体有碑颂、碑记、墓志;书体有篆、隶、魏、楷、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民族迁徙、家族流变,记录着历史社会演进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碑碣</p><p class="ql-block">古代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碑由首、身、座三部分构成。碑首也称额,一般有篆书碑头题字,四周盘龙缠绕。碑身前后左右四面均可刻写碑文,内容多是对碑主人或事件的歌颂,皆竖行,自右而左。字体有篆、楷、隶、行、草为主。碑座,又名龟趺,一般雕成善于负重的龙子赑屃(bixi)形像。碑以寺观祠庙碑居多,也有记功颂德碑、墓碑。</p><p class="ql-block">在圆首或方首之间及方形石面上刻字叫碣。</p> <p class="ql-block">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墓志也称墓志铬、圹铬,是一种埋入亡者墓中的文字石刻。东汉时已有雏形、北魏定型。洛阳出土墓志逾3000方,其中汉晋志较少,北魏墓志书法为佳,唐志数量最多,宋志硕大。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族融合、家族源流、乡里区划和民俗风情等。展出的元怿墓志、元瑛墓志、高猛墓志乃魏碑书法精品。魏碑体,又称龙门体,伊阙宗,是介于汉晋隶和唐楷之间的一种新书体,古朴拙雅,方笔凝重,深厚补拙、表现出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特征。</p> 石经<div>石经是中国古代官方将儒家经典或其他重要典籍刻于石碑之上形成的石刻文献,兼具典籍定本、学术规范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div><div>历史上著名石经有《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 年)刻成;《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国魏齐王正始年间刻制;《开成石经》,唐代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完成。<br>石经的出现与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代官方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更在典籍规范、文字演变、书法艺术等领域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遗产。<br></div> <p class="ql-block">贾敦赜墓志</p><p class="ql-block">唐代显庆元年(公元656年)</p><p class="ql-block">2009年洛阳工业国区冠奇公司8号基出土</p> 石佛塔 <p class="ql-block">正始石经</p><p class="ql-block">曹魏正始二年</p><p class="ql-block">高75.4、宽50厘米</p><p class="ql-block">1922年洛阳市偃师县住庄乡大郊村(今大学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三国魏正始年间刊刻的碑石经书。因用篆文、古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又叫《三体石经》。魏文帝220年重新恢复太学,整理 《汉石经》碑石、并刻写《尚书》《春秋》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b>正始石经与东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并称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经。</b></p> <h1><b>珍宝馆</b></h1><div>珍宝馆位于洛阳博物馆二楼,展品从馆藏 40 多万件文物中精选而出,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不同文化内涵的珍品。这些文物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河洛文明的历史天空。<b><br></b></div> <p class="ql-block">黑釉马</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玄宗曾选择西域良马和中原骏马,令画师摹绘。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这匹黑釉马膘肥雄浑,造型矫健有力。<b>黑釉马极为少见,是难得的珍品。</b></p> <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尺寸:高88厘米,长76厘米</p><p class="ql-block">1981年龙门安吾夫妇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颈上曲,头昂扬,张口嘶鸣。背上垫花毯,双峰间搭兽面托囊,囊的前后有丝绢,丝绢两头分别系有小口瓶、鸡头壶,干粮袋和肉块。</p><p class="ql-block">骆驼背负托囊、丝绢,漫步向前行进,形象地再现了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马与驯马俑</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洛阳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灯</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洛阳吉利区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金银平脱花鸟铜镜</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洛阳市关林钢厂M109:10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镜作葵花形,高圆钮。镜背以双弦纹分界,内外用金银片锤脱而成,外区为四只展翅环飞的衔绶鸾凤,间饰花鸟飞蝶,内区围绕分界线排列侧影宝相花八朵。窄平素镜缘。</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铜尊</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洛阳市偃师城关乡塔庄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泥塑佛面像</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57年)</p><p class="ql-block">尺寸:残高25厘米</p><p class="ql-block">1979年洛阳偃师龙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p><p class="ql-block">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带来的汉民族本体文化意识的复苏,使佛教造像也走上本土化的轨道。这件泥塑佛面像清癯秀美,温和可亲,既有释迦牟尼那种超尘绝世的神秘感,又有尘世温和慈祥的亲切感,本现了浓厚的人情时俗趣味。</p> 永宁寺<br>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院的中心建筑为九层木塔,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木塔位于寺院中心,1979—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废弃的塔基周围发掘出1560 余件彩绘泥塑残件,其中以大量人物塑像为主,主要有人面像、身像及影塑形象,包括佛、菩萨、弟子、众僧、着世俗服装的供养人、飞天、动物等。由于该木塔烧毁后这些彩绘泥塑艺术品的身、首均已分离,所发现的塑像无一完整者或可复原者。<br>北魏永宁寺泥塑创造者具有超人的写实艺术表现力和造型艺术创造力。最突出的是通过其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既世俗化、民族化,又生活化、创新化的造型语言辐射出艺匠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了超越自身的境界。 <p class="ql-block">鎏金铜羽人</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高15.5厘米<br></p><p class="ql-block">1987年列南洛阳机车工厂东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青铜羽人通体鎏金,呈跽坐状,双手合抱一前方后圆简形器。羽人面目奇特,大耳出顶,深目高鼻,下颌有短须,发披于脑后,身穿束带紧身长衣,肩后翘起双翅,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全身刻有线条纤细的羽纹、卷草纹和云气纹。双手所持简形器内部中空,上部无盖,简形器饰三角形及云气纹。</p> <p class="ql-block">血珀骑羊俑及“白画骑羊儿一”石牌</p><p class="ql-block">曹魏(公元220 265年)</p><p class="ql-block">俑高3.3厘米,长3.5厘米;<br>石牌高8.3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br></p><p class="ql-block">2015年洛阳市伊滨区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骑羊俑以琥珀雕刻而成,为童子骑卧羊形象,通体棕红色,质地应为血珀,是琥珀中的上品。上下有穿孔,应为串饰。</p><p class="ql-block">同墓出土—“白画骑羊儿一”石牌, 琥珀骑羊俑的签牌,“白画”的意思是素刻,不施色。曹魏大墓出土石牌铭文内容丰富,与安阳曹操高陵所出“魏武王常所用”系列石牌在时代和功能上互相印证,石牌对研究古代名物制度和随葬习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原始青瓷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尺寸:高27.3厘米<br></p><p class="ql-block">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西周盛酒器。保存完好,胎色灰白,施釉均匀,胎体致密、釉色晶莹,吸水性弱,硬度较大,已经接近现代瓷器的标准。是目前发现早期原始青瓷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叔牝方彝</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60年洛阳郊区小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王作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洛阳西工区27中《秋率出土</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刻毛鹦鹉图</p><p class="ql-block">112cm x 48cm</p><p class="ql-block">2023年</p><p class="ql-block">历时二年</p> <p class="ql-block">宫廷御用饰金丝绸自古便是皇家贵胄的专属品,由魏晋文献可知,当时已有金银饰缕的丝织物,应源于西亚,较早的实物见于法门寺地官出士的店代织金锦、躄金绣残片。织绣饰金工艺有织金、刻金、绣金、销金等。刻丝是丝铜中的高贵品种,通经断结,小梭挖织,一件袍服或一幅小品,经岁终成。元代刻丝最高水平的代表为织御容和织佛像等大尺幅的皇家造作。明中期之后,宫延有专门的刻丝匠织造御用品,如定陵的刻丝帝王衮服,用时13年之久方成。除刻丝外,宫廷常使用各种织绣技法和材料登加,以求层次丰富、质感华丽。民间绣工输入宫廷,使宫延刺绣荟萃了各地绣和的精华,技法多样,配色华美。发展至清代,皇家刻丝不仪补绘,还加绣,集刻、绣.绘于一身,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袍服冠带织绣的饰金方法在古代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元代的王公贵胄对织金锦的痴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服饰用金糜费。明初,礼部便在饰金上禁止僭越,泰定皇后、太子妃、亲王妃、皇妃可用织金加金绣,一至四品命妇可用金绣装饰,五至七品命妇仪可销金,七品以下不许饰金,庶民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规格高下彰显无遗。饰金也是宫廷御用品的专属工艺。如帝王生辰的万寿节时,内廷更换陈政,宫人皆更换应烧祂服冠带,如缝缀“万万寿”补子,悬挂“爽字”和“海屋添筹”题材的饰金织绣中堂等软饰。明代宫延已可多种金线并用,金、赤金。淡金多种金色交相辉映,奢华无比。刻金更是奢侈,满地金費,甚至还出现了双金刻丝。除大量使用金线外,高等级的御用品上还使用孔雀羽线,实物多见于装饰帝后祂服和御用品,一股用水织龙纹。</p> <p class="ql-block">观音三十二应身像</p><p class="ql-block">124em x240cm</p><p class="ql-block">2023年</p><p class="ql-block">历时六年</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坛城</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宫慈宁宮大佛堂传世</p><p class="ql-block">洛隩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曼陀罗” 藏语为“坛城”的意思,属持验法器。將珍珠、马瑙、宝石等各种珍宝,或洗净染色的粮食,喷酒香水醇干,依照与其相应的仪轨念涌,将每层铁围山由下至上依次填满。</p> <p class="ql-block">披法衣如意观音</p><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故官慈宁官大佛堂传世</p><p class="ql-block">洛陨博物馆藏</p> 莲生妙相 <p class="ql-block">绿釉载丝骆驼</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一洛阳、远到申亚、西亚和欧洲,并连接沿途各国的陆上和海上通道 丝绸是出口贸易中的大宗品类,不仅输出各类丝绸成品,也出口生丝。隋唐是西亚织金锦进入汉地和中国自制织金锦的初始期元代在官作坊织造织金锦主要为西域工匠 绿釉载丝骆驼短颈高背,昂首嘶鸣状.背上铺圆毯,两峰之间置一驮囊,驮囊两侧就挂有生丝,说明自西汉以来的丝绸之路不仅对外出口丝织成品和原材料,也促进中外丝织技术相互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