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诸暨牌头道路起源很早。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句乘山,在县南五十里。《旧经》云,句践所都也。”牌头区域的勾乘山曾为越国都城,其陆路水路已形成,并已具备里程概念。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南方陆路交通趋于畅通。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攻媿集·北行日录》中记述了其时自东阳、义乌经诸暨牌头区域去钱塘之路线,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在《入越录》中记载了由婺入越时,又有途经诸暨牌头道路情况,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多次经过牌头,写下了“谁料白首重经过”的诗句。</p><p class="ql-block">经过兴乐、界牌陇、牌头市、砚石村等村落和街市的古道是宋代南北过往的主要陆路。牌头自古以来处于婺越要冲,宋代及元明时期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牌头集市向西过金家墙弄——布谷岭——同山——到浦江、兰溪方向的道路。二是由北面浦阳江下游向南——会义桥过洪浦江上的善感桥——埂大到山下周的万定埂——湖头——宣何的善坑岭——义乌的古道。古道上有铺台、驿道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 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陆路交通主要是人工修筑的大路。民国13年(1924)《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有载:诸暨山中道路,墟里错落,即岗逾陵,别有天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民矫捷如猿猱,日行百里,斗米斤肉,辄走二三十里。湖乡道路平广,阡陌交通,桑柘成荫,村里相望,架木成桥,隔水唤渡,行旅尚便……惟地处浦阳江上游,南乡通浦江、义乌,商贾辐辏,络绎不绝……在记述诸暨主要陆路的同时记载“诸暨道路会”的概况:陆道去东阳,由牌头、楂林、廿三里到东阳城内;去义乌,由牌头、楂林、苏溪到义乌城。牌头处于“上八府大路”之要津,过境的道路的成为金衢赣至杭嘉湖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牌头区域有一条石板大路值得记述,清末民初,这是由同山边村边氏族人发起集资修建的一条同山通往牌头集镇重要道路。据传当年边村因与唐仁村有矛盾,边氏族人决定避开唐仁村另辟新路,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设,边村铺起,经高城头、许村横路,翻过下岭,经下岭脚、大力寺、徐何、杨傅、凤凰,直至牌头镇上。石板路的板材长度大约1.5米,宽度为0.5米左右,每铺五块石板作纵向排列,然后一块横排,二边各镶嵌着30公分左右的鹅卵石。动用了以边姓为主48个村落的财力、人力,通过一年多艰苦努力,边村至牌头全长25里的石板大路终于全线贯通,惠及沿途百姓,从此同山、新乐等地百姓去牌头赶集,只要天不下雨都可以穿布鞋出行,一改以往高低不平泥泞不堪的状态。边村的石灰担通过这条石板路,源源不断的运往牌头各地。这条路不仅解决了出行和石灰运输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方便了沿途百姓的出行。虽然上世纪60年代因现代交通发展石板路逐渐废弃,但边氏族人的团结拼搏精神和公益意识仍值得铭记。</p> <p class="ql-block"> 民国17年(1928年),诸暨全县主要道路7条,均称为县道,通人力黄包车。其中有一条诸暨县城到牌头的道路称南路,又名振路,自县城至牌头镇全长27.5公里,宽4~4.5米,由振路黄包车公司修筑。又有一条道路自牌头至义乌楂林,长17.5公里(县内12.5公里),宽约4.5米,称道南路。</p><p class="ql-block"> 民国37年(1948),《诸暨政情》载县乡镇道路共二十七条,有两条通牌头:诸牌路(县城至牌头)、璜牌路(璜山至牌头)。旧时诸暨县城到牌头或途径牌头的大路是诸暨南乡的主要陆路通道。</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起,乡村大路有较大发展。1970年代,境域内的牌头、越山、新民、西山公社集体和社员出钱出力,利用堤埂和机耕路修建可通双轮车的道路,物资进出主要靠双轮车运输。坑西过寺下张、长潭街到牌头集镇的大路曾是越山公社最主要的外通道路。1980年代后,人口在百人以上的自然村都修建基宽3~5米的乡村大道,并与县乡公路联成交通网络。</p> <p class="ql-block"> 牌头区域正式通公路是到1960年代。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时期,曾建过穿过牌头境内的斗岩山下、新乐金家墙弄等地通往义浦的简易公路,不久平毁。</p><p class="ql-block"> 民国35年(1946)8月,由绍诸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枫桥区署组织沿线各乡镇民夫,修筑诸绍公路诸暨至枫桥段,此为诸暨最早的公路。牌头区域的公路1950年代才开始筹建。</p><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始建杭金公路,后名03省道。杭金公路是经过牌头最早的公路,成为域内重要的陆路通道,于1962年11月6日正式通车,双向二车道,为沙石路面。由杭州经萧山、诸暨、浦江、义乌至金华,全长190.10千米,诸暨段起点次坞镇古竹院村,经牌头,至安华镇勤荣村杨宅自然村,与浦江县相接。途经牌头的义井、祭祀、西山下、中华、王家宅、植树王、杨傅、霞泽畈、溪北等村,牌头镇境域内长11千米。1993-1997年,进行两次升级改造,为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路基宽18米,路面宽15米,双向四车道。2010年后,又两次升级改造,公路等级相应提高。2019年,根据国家公路网建设规划,杭金公路升级为G235国道,G235国道杭州至诸暨公路自萧山河上至诸暨安华段改建工程项目于2020年动工,经诸暨次坞镇、应店街镇、陶朱街道、大唐街道、牌头镇及安华镇,至诸暨浦江交界处。杭金公路升级改建工程经过牌头境域是新的线路,由原杭金公路西边从大唐街道南山村、蒲岱村进入牌头镇新五村、下岭脚村,至新乐一村与原杭金公路重合。G235国道成为经过牌头的第一条国道,此国道起点在江苏省新沂市,终点在广东省海丰县,又称为“新海线”。</p> <p class="ql-block"> 经过牌头镇的公路还有:起点璜山,途经上塘前、埂头、许村和镇境域内的樟塔、坑西等村,终点义乌八里桥的璜八公路;起点诸暨城区,途经邱村、会义桥、王家井、桐树岭,终点为璜山镇齐村的诸齐公路, 又名市南公路,途经镇境域的自然村有姜宣家、前山、宝稼堂、王劳军、长潭街、毛宅畈、寺下张、珠村、梅溪、坑西、金坑等村庄,境内长12千米,为牌头镇东部区域的第一条公路;起点城区环城南路与艮塔东路相交处,跨越开化江后与城新公路相交,途经暨阳街道、王家井镇、牌头镇,终点安华镇蔡家畈的诸安公路 又称诸安快速道,经过沙田坂、王劳军、长潭街、上楼宅、埂大、山下周、白塔陈等自然村。经过多年的建设, 村村通上了公路,各村与外的交通网络已经比较完善。</p><p class="ql-block"> 牌头还通了高速公路, 2002年10月,杭金衢高速公路建成,属沪昆高速公路杭金衢段,称G60。诸暨段起点次坞镇楼家桥村,经牌头等七个镇(街道)。2015年,沪昆高速公路杭金衢段加宽工程,双向四车道加宽为双向六车道。设牌头互通出入口,并有牌头服务区。牌头互通口成为镇域联通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牌头已形成非常完备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公路交通网络。</p> <p class="ql-block"> 牌头是较早通火车的乡镇, 民国18年(1929)2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兴建铁路,北起萧山西兴江边,南至江西玉山,称杭江铁路。次年3月9日,西兴江边至兰溪段开工,全长195公里,共设车站20个,牌头站是其中之一(诸暨境内设湄池、直埠、白门、诸暨、牌头、安华等6个车站)。20年(1931)7月1日,杭江铁路西兴江边至安华段建成通车,牌头站开始售票营业。翌年11月金玉段铺轨至玉山,杭江铁路全线竣工。后连接玉山至南昌、南昌至萍乡路线,改名浙赣铁路。抗日战争爆发,各铁路段时毁时通。1988年,浙赣铁路单线改造为复线。浙赣铁路在诸暨县境内里程56.7公里,牌头镇北向从义井村过牌头集镇南向到水下张村,过浦阳江水下张铁路桥至安华镇境域,境内长度近6千米。2005年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诸暨段取直工程全线贯通,浙赣电气化铁路经过牌头境域的线路有改变,南向从原水下张铁路桥西边2千米新建铁路桥过江。2006年称“沪昆铁路”。</p><p class="ql-block"> 铁路牌头站建成于1931年,位于浙赣线93K+720处。当年租用牌头镇西后泉畈村王孝祥家的民房做站房,二股半道,总有效长度为932米。1933年新建站房,1940年5月,车站被日机炸毁,1946年春重建,12月竣工。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候车室20平方米。1949年后,几次扩建车站,设四股道,总有效长度为2505米,客运房348平方米,旅客站台11132平方米,货物站台1500平方米,货物仓库375平方米,为4等火车站。当时是牌头地区对外联通、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的最重要通道。旅客年发送量最多时达1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以毛竹、木材、木柴、木炭等为大宗及季节性的稻麦、茶叶、蚕茧、西瓜等农产品和化肥等生产资料。牌头粮库、生猪仓库、化肥农药生产资料仓库都建在牌头火车站近旁。1970年代,还设有一股黄沙专线,浦阳江黄沙就是通过火车运送到杭州、上海等建筑工地。1980年代前牌头地区的邮件主要也是通过牌头火车站转送的。</p><p class="ql-block"> 1988年,浙赣铁路复线改造,牌头火车站移址到牌头镇西南边的杨廊桥头建新客站,老站改建为货运站。2003年浙赣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2005年工程完成,2006年牌头站停止办理客货业务,曾经为牌头区域人员物资往来作过重大贡献的牌头火车站完成了历史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