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又家来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61995</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唱歌吧,聆听万千好声音》主办了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专题征稿活动,通过演唱抗战时期的经典歌曲,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抗争岁月,缅怀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牺牲的先烈,铭记历史中蕴含的苦难与不屈,在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后人坚守民族气节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活动以音乐为载体,将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1973年当兵,今年73岁的老兵,此刻,我心潮澎湃。那段烽火岁月,是我们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我将用歌声重回那段峥嵘岁月,通过一首首镌刻着历史印记的经典作品,致敬先烈,传承精神,呼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演唱的歌以抗战历史脉络为主线,从国难、奋起、敌后斗争、生产建设到最终胜利,层层推进,旨在唤醒记忆,传承精神。</p> <div><br></div>1. 《义勇军进行曲》<br><br> 《义勇军进行曲》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1935年抗日主题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其创作灵感源于创作者在上海外滩码头目睹日本军火时的愤慨。歌曲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等歌词,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激昂的旋律,发出了民族危亡时刻的最强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1949年9月,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并于2004年正式写入宪法,成为国歌。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br> <div><br></div>2. 《松花江上》<br><br><div> 《松花江上》 由张寒晖1936年作词作曲。歌曲以含泪哭泣般的音调,悲愤交加地唱出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以及东北人民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惨痛与思乡之情,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它在“西安事变”爆发前后响彻西安城,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共同抗日的重要作用。歌曲结构具有倾诉性和抒情性,尾声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反抗的力量。<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保卫黄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保卫黄河》是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创作。《保卫黄河》运用了复调 “卡农” 手法,通过二声部、三声部轮唱,营造出黄河波涛般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气势,该歌曲旋律激昂,气势磅礴,激励中华儿女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光未然用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勾勒出广阔的抗战场景,烘托出抗日队伍的战斗气势。1939年4月于延安首次公演,随后传遍全国,成为凝聚民族魂的巨大精神动力。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在延安奏响,无数志士仁人高唱着该歌曲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p> <div><br></div>4. 《大刀进行曲》<br><br> 《大刀进行曲》 由麦新创作于1937年。歌曲节奏铿锵,语言炽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句开门见山,再现了二十九军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战役中白刃格斗、英勇杀敌的事迹,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的满腔怒火。1937年8月8日,该曲在上海文庙首次由麦新指挥千余群众唱响,现场群情激昂,反响空前。它成为与《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齐名的时代战歌和民族精神的象征。<br> <div><br></div>5. 《游击队之歌》<br><br> 《游击队之歌》 由贺绿汀1937年创作于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办事处。歌曲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节奏和流畅激昂的旋律,生动描绘了游击战士“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机智灵活和乐观精神。它不仅在八路军将士中广为传唱,甚至吸引了国际友人如白求恩大夫也在行军途中哼唱。1964年,该曲入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成为抗日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永恒的历史印记。<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到敌人后方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敌人后方去》是一首描绘游击战争威武场面和游击战士机智勇敢形象的中国抗日救亡爱国歌曲。它由赵启海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8年9月问世。在抗战期间,这首歌广为传唱,成为许多游击队的战斗之歌,同时也是一首抗议日本侵略的激昂旋律。讨论其歌词充满雄壮与豪迈,极具感召力,而曲调则挺拔有力,节奏鲜明铿锵。</p> <div><br></div>7. 《地道战》<br><br> 《地道战》是1965年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曲,由任旭东、傅庚辰共同作词,傅庚辰作曲,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和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合唱。歌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重复递进的歌词,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利用地道战术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歌曲旋律紧凑、节奏鲜明,与影片中民兵们利用地道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寇的情节紧密契合。歌曲充满了机智、幽默和必胜的信念,生动反映了华北平原敌后军民创造的独特战术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是抗战军民集体智慧的生动体现。<br> <div><br></div>8.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br><br>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是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由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歌曲创作初衷是为了体现游击队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曲具有浓郁的山东民歌地方色彩,旋律从“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抒情慢板,跳进到“爬上飞快的火车”的铿锵快板,生动展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斗争中的坚强意志和浪漫情怀,被誉为当代中国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插曲的代表作之一。<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 《微山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微山湖》同样出自电影《铁道游击队》,这首歌则更加深沉悠远,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柔情中蕴含着坚韧的力量。《微山湖》是1964年上映的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作词:芦芒、何彬;作曲:吕其明。该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员在微山湖畔、铁路线上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微山湖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根据地。 这首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颂歌。</p> <div><br></div>10. 《二月里来》<br><br> 《二月里来》 是冼星海1939年3月所作《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由塞克填词。歌曲诞生于抗战相持阶段,响应中共中央“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旨在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歌词“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质朴顺口,旋律具有江南民歌风格,优美婉转,表现了在明媚春光中努力生产、支援前线的情景,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冼星海音乐作品中优美风格的代表。<br> <div><br></div>11.《南泥湾》<div><br></div><div> 《南泥湾》创作于1943年,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为慰问参加“大生产运动”的八路军359旅将士们所创作的歌舞剧《挑花篮》中的插曲。作词:贺敬之;作曲:马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遭遇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领359旅在延安的南泥湾开荒种地,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br> 这首歌旋律优美、欢快抒情。歌词描绘了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歌词“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开篇亲切自然,通篇充满了对劳动成果的自豪和喜悦之情。</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 《九九艳阳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九艳阳天》 是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由高如星作曲。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士与农家少女的纯真爱情。其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活泼委婉,歌词真挚淳朴,采用了江苏民歌小调的表现手法,极具生命力和生活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传唱不衰。然而在“文革”期间,这首歌曲被批判为“靡靡之音”,曲作者高如星也因此遭受迫害,不幸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八路军进行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39年,解放战争时期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该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该曲的歌词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是电影《地道战》的插曲,由傅庚辰作词、作曲,邓玉华演唱。该曲表达了影片主人公高传宝找到歼敌制胜的“法宝”,憧憬未来胜利时的喜悦心情。该曲吸收借鉴了冀中地区民歌与河北梆子的音乐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唱出了人民的心声,饱含着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热爱之情与景仰,体现了人民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曹火星创作的歌曲,1943年12月首次发表在“群众剧社”主办的刊物《群众歌声》上</p><p class="ql-block">。该曲的歌词简单,节奏紧凑简练,首尾遥相呼应,组合为连贯发展、结构严密的统一体,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唱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必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句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也是一首发自人民肺腑的赞歌。它铿锵有力地揭示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领导核心和历史选择。抗战的伟大胜利,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p> <div> 朋友们,歌声穿越时空,历史仍在回响。80年过去了,我们从苦难中走向辉煌,但从未忘记来时的路。这些歌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作为一名老兵,我愿继续高唱这些英雄的旋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未来!</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部分视频和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谢谢聆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