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不是金庸迷,金庸的武侠小说我都没有看过,但金庸大名赫赫,他的武侠小说,是我们年轻时代最最流行的书籍,由他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也是霸频的存在!故到了海宁,他的故居我还是想去探访的。</p><p class="ql-block">金庸故居不在市区,在袁花镇新伟村一组(也就是赫山房)。换乘了两趟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查地图,要继续步行了一公里多。</p><p class="ql-block">沿着公路往前走,当看到公路中央树着大大的“侠”字,我猜应该快到了。</p>  <p class="ql-block">正对着“侠”字有一条乡村公路,路口竖着块大石头,上刻“金庸的家乡”,想来应该是往这边走,走着走着就看到路旁立着大幅金庸故居景区的设计效果图,看图上的规划,建成后应该挺大。</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金庸故居了,朴素无华的白墙,和一块简单的牌子。</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的出生地,也是其童年至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到13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金庸父亲查枢卿在1951年土改运动中,涉及阶级成分认定和政治运动清算,在海宁被处决)故宅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金庸故居为1998年原址复建,是典型的江南晚清民居,占地1598平方米,白墙黛瓦。</p><p class="ql-block">2023年闭馆升级后新增第四、五进院落及见山楼,完整还原了查氏家族五进宅院的历史格局。</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2日,金庸故居完成内部展陈及环境提升后重新开放,成为“金庸故里‘醉’美江湖”文化品牌的核心组成部分,现在故居周边仍在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进来,是一个小厅,小厅的左边梁上挂着的匾是“文魁”,右边梁上挂着匾是“进士”,小厅再往里进的门上挂牌匾“金庸故居”。</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挂匾是有讲究的,家族中中有人中过“进士”,才能挂“进士”匾;有人中过“举人”才能挂“文魁”匾。而查家在清代则是“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了不得啊!</p>  <p class="ql-block">拍照留念,可惜光线不太好,当时要在里面的金庸故居牌匾下拍可能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故居分“居”、“展”两区。进门先是“居”的部分。</p><p class="ql-block">首先拍了好几间相似的厅,看上去布局相同,功能应该也相似吧,都像是待客的。名字起得雅致:“三益轩”、“退思轩”、“涵芬草庐”、“澹远堂”……</p>  <p class="ql-block">重点说说“澹远堂。</p><p class="ql-block">“澹远堂”是正堂,悬康熙御赐“澹远堂”匾额及“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楹联(均为康熙所赐哦),彰显查家“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科举辉煌。</p>  <p class="ql-block">书房</p>  <p class="ql-block">金庸祖父查文清(1849-1923),字沛思,晚字退思,号沧珊。州庠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及第,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同年。是海宁查家最后一位进士。</p><p class="ql-block">看到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有个厅会起名“退思轩”。</p>  <p class="ql-block">查文清的居室</p>  <p class="ql-block">金庸的出生房间</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故居“展”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作家的故乡办展馆,以山水为背景,有故居做依托,其空间的展开、实物的陈列、场景的再现,更容易挥洒才情,诱惑进出展馆的你我,在鉴赏金庸先生“文心侠骨赤子情”的同时,驰想“一箫一剑平生意”,感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p>  <p class="ql-block">  序言概括介绍了金庸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金庸创作的十五部武侠小说 ,是金庸奉献给人类的重要精神遗产,但请记得:他可不仅仅是著名小说家,作为香港重要媒体《明报》的灵魂人物,其政论曾经影响了一个时期的政治与文化风气。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到一九九七香港回归前后这段时间,其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某种意义上,只谈小说,只把他当文化人看,是很不够的。理解金庸的独特贡献、必须兼及其作为报人的政治智慧与作为作家的文学才华。儒道之互补、出人之调和、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为大侠精神的阐发,也体现在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p>  <p class="ql-block">查氏原为姬姓,为周公长子鲁国伯禽之后裔,周惠王时(前676-前653)封于山东鲁南,始祖查延,亦即姬延(号东安)。历传而下,唐宋时查氏以居新安者为大宗,后有两分支迁于休宁和婺源,海宁查氏系由婺源分支迁来。</p>  <p class="ql-block">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海宁查氏始祖查瑜( 元代处士)自安徽沿新安江水道迁徙至槜李(嘉兴,当时属杭州府),复迁居盐官县园花里(今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p><p class="ql-block">查氏定居海宁后,买地造屋,耕读为务,敦睦乡里,逐渐站稳脚跟,家族也随之发达。</p>  <p class="ql-block">袁花镇查氏聚居的自然村落有八九个,其中赫山房(金庸家这支)的屋基自明朝天启末年建成,距今已有三百九十多年了,中间有过数次扩建、重建。清嘉庆年间,查人英拆掉老宅,抬高地基,然后重建了自家的宅院。因查人英号日赫山,遂称新建宅院为赫山房,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查文清(金庸祖父)斥巨资又重建了赫山房,形成前后五进、附带西花园的一座大型庄园。</p>  <p class="ql-block">曾在赫山房生活过的查氏名人有:</p><p class="ql-block">十三世祖查昇(1650-1707) 清代书法家。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p><p class="ql-block">七世叔祖查懋(1701-1776),原名查奕楷, 候选知县,赠中宪大夫(正四品衔), 其子世倓(1750-1821)设置义田两千亩,以赡恤族人,又出资购进复园(即苏州拙政园)。</p><p class="ql-block">高祖查人英(1769-1826), 号赫山,故其裔号为赫山房。查人英</p><p class="ql-block">曾祖查元復(1826-1906) 山东候补县丞。 清光绪十五年至民国五年,李圭始修《海宁州志稿》,查元復为总理。</p><p class="ql-block">祖父查文清(1849-1923), 晚字退思 清光绪乙酉(1885)科举人,十二年(1886)丙戌科进士,以知县即用于江苏,1889年补授丹阳知县, 是海宁查氏最后一位进士。 宣统元年(1909)与查燕绪等重葺《海宁查氏族谱》,藏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父亲查楙忠(1897-1951), 1916年毕业杭州市安定中学,后复旦大学肄业。</p>  <p class="ql-block">这个“金庸族亲图谱”不是故居展示的内容,是我做美篇查资料找到的,我挺感兴趣,而且也能充实本篇内容,故收录在此。</p>  <p class="ql-block">查家系江南世家这块澹远堂的界碑,碑面所镌系康熙手迹。</p><p class="ql-block">澹远堂最早为海宁查氏六世祖(南支)雪坡公查绘(1466-1528)家的堂号,数代沿用之。至清初(康熙四十一年),该堂号因康熙帝为近臣、雪坡公之七世孙声山公查昇(1650-1707)所乞,而亲笔书之。声山公得此御笔,即制作牌匾,悬挂于堂上:镌刻界碑,安置于地沿。同时还治澹远堂之印而专用之,并将己之诗集也名之以《澹远堂集》。</p><p class="ql-block">哈哈,搞明白了,就是自家祖上的一块界碑,后来子孙里有人出息了,问皇上(康熙)乞字,得到皇上御笔后,了不得了,制牌匾悬于堂上、刻界碑置于地沿(肯定当年有N多块)、制印章而专用之,并用于诗集冠名,真可谓充分利用啊!</p>  <p class="ql-block">查良镛于1924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一出生在海宁县袁花镇赫山房。 为海宁查氏二十二世“良”字辈,学名良镛,字錞宏,小名宜孙,按本地习俗,人称宜官。</p><p class="ql-block">海宁在清朝时属于杭州府,是个滨海小县,只以海潮出名。</p>  <p class="ql-block">查良镛在杭嘉湖平原相对闭塞落后的乡村度过幸福而短暂的童年后,少年时代一直在颠沛流离中辗转求索。从袁花到嘉兴,从南湖到碧湖,从丽水到衢州,在石梁、经湘西,到达重庆,再回湘西泸溪,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家乡。</p>  <p class="ql-block">查良镛没有上过私塾,一开始上的就是现代小学,7岁就读于村口巷里十七学堂,高小转入袁花镇上的龙山小学堂。龙山小学堂始建于1902年,是海宁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学堂之一,又名海宁第三高等小学堂。</p>  <p class="ql-block">1936年秋,查良镛以第六名成绩考入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今嘉兴一中),开始了嘉兴南湖畔的学习生涯 。后曾多次回访母校,捐立校长张印通铜像,并为母校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3岁的查良镛正在省立嘉兴中学读书。11月5日,日寇在金山卫登陆,逼近嘉兴。11月11日,校长张印通带领全校师生撤退,从嘉兴到新塍、新市、于潜、桐庐、建德……最终抵达丽水碧湖。</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省立嘉兴中学与杭高、杭女、湖中、杭师、民实、杭初等七校合并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张印通任校长。</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原临时联中分别独立为联高、联初、联师。秋,查良镛以第二名入省立联高(今杭州高级中学)秋季一年级乙班就读,班主任陈铎民。</p>  <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查良镛转学到省立衢州中学 。1942年5月,日寇进攻衢州,高三学生提前毕业,与同学八人结伴奔赴大西南考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2年6月,查良镛与同学结伴西行。几经辗转后,到湘西泸溪湖光农场投奔同学王铎安的兄长王侃(王铠安),受委托管理农场直至第二年夏天,赶到重庆参加高考,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学习。1944年11月,查良镛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读了一年零四个月后,又因不满学校当局管理而被勒令退学。在同乡蒋复璁的帮助下,在中央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 直至1945年4月19日从重庆中央图书馆离职。</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初,王侃(王铠安)出差到重庆,了解到查良铺在中央图书馆打工,邀请查良镛再去农场协助他工作。5月,查良镛与同学余兆文一起,启程去湘西泸溪。 他在湖光农场坚持到了1946年6月,才从湘西返回家乡。</p>  <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查良镛终于从湖南返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查良镛从1940年7月起(当时也就是16岁),就开始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了,从校报到各种正式报刊;并且1945年2月就与友人一起办刊物,自任编辑并写长篇小说在刊物上连载;也翻译并发表过译文。这些实践都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金庸的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得到的称谓有:“译者”、“影人”、“评论人”、“报人”、“讲故事人”、“国士”、“企业家”、“学者”。作品多,笔名也多,我们只要记得“金庸”就够了!</p><p class="ql-block">下面分别介绍在各行业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1946年查良镛在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开启了奋斗之路;调香港《大公报》工作后,在香港生活奋斗了整整七十年,经历难民潮、五月风暴等艰难时刻,见证了香港腾飞、九七回归等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他一生从事新闻报业,创办《明报》,一手写社论、一手写武侠小说,堪称不世出的奇人;在改革开放后,来往于内地香港之间,为基本法起草殚精竭虑;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尽心尽职,深受师生爱戴;他坚守一颗纯正的学术之心,晚年负笈求学于北京大学、剑桥大学,完美诠释求索人生。</p>  <p class="ql-block">查良镛的翻译功底众人服膺,助他在报界和香港立足。他在《大公报》上海馆担任电讯翻译,赴港担任《大公报》香港版国际电讯翻译员 ,虽然没有完整厚重的译作,但是其翻译作品范围广泛,涉及新闻纪实性的长篇报道、文艺评论、生活情感知识和社会哲学思考、小说等等。</p>  <p class="ql-block">查良镛早在任职香港《新晚报》期间,就撰写了大量影评。1953年开始,以笔名林欢为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创作了《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等剧本。1957年冬天,查良镛辞职离开《大公报》,加入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长城电影制片公司 直至1959年创办《明报》,才离开长城电影公司。</p><p class="ql-block">查良铺编剧的电影《绝代佳人》,在195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荣誉奖,获得编剧金奖章。 1993年2月,查良镛获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艺术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  1955年2月8日,在《新晚报》总编辑罗字鼓动下,金庸在《新晚报》《天方夜谭》栏目连载《书剑恩仇录》。每天一篇直到1956年9月5日结束,连载了一年零七个月,共刊出五百七十四天。</p><p class="ql-block">在1972年9月23日,金庸写完《鹿鼎记》后封笔,共创作15部武侠小说作品。</p><p class="ql-block">金庸通过武侠小说作品,塑造了近1500个人物,创造了当代中国文坛的神话。</p><p class="ql-block">金庸将原名“查良镛”中的“镛”字一分为二,就是“金庸”。</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有滚动展示每部作品的图,我拍了十一张(未拍全),集合在视频里。</p><p class="ql-block">“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金庸先生把自己从《书剑恩仇录》(1955年)到《鹿鼎记》(1972年),除《越女剑》之外的14部作品首字连起来写成的对联,横批则是“越女剑”,正好15部作品齐了。</p>  <p class="ql-block">馆内悬挂着金庸小说名句做的木质条幅。</p>  <p class="ql-block">1986年,查良镛获香港颁授名誉社会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22日,查良镛被国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但是他坚持请攻读剑桥大学真正的博士学位,他说:“我此次求学,不求名誉,但求学问。”81岁高龄的查良镛在2005年作为研究生入读英国佥桥大学,分别于2007年及2010年获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查良镛被举荐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院长杜柏琛更破例到香港颁发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予查良镛。</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查良镛通过必要的考核成为北大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学者、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教授。原计划应于2013年毕业,但由于其年事已高,未能按原定的学习计划执行。</p>  <p class="ql-block">英国剑桥大学内立有两块中国海宁人的石碑,是徐志摩和金庸的。</p><p class="ql-block">这是金庸的。</p>  <p class="ql-block">查良镛一生爱国爱港、情系桑梓。无论是少年求学,还是香江创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始终恪守着“我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品格信念;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抗战岁月,还是在功成名就的花甲之年,他一直关心着祖国建设、香港发展,扎根于新闻事业、武侠创作。改革开放以后,查良镛频返内地,多次回到浙江,其中六度重返海宁,参观考察、访师问友,留下了许多题词墨宝。</p>  <p class="ql-block">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武侠文学作品影响深远,其读者群之众,影视改编之丰富,流布最广却又饱受争议,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独特的现象之一。作为《明报》创办者的金庸,他的政论曾经影响了香港某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到九七香港回归前后这段时间,他的个人影响力到了顶点。只谈武侠小说,只把他当成是一个作家来看是不全面。必须将他置身于一个时代,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金庸,读懂“金庸现象”。</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30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在香港养和医院,查良镛与外孙女视频通话后安然离世。</p><p class="ql-block">“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p><p class="ql-block">                       --金庸自撰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嘉兴市委市政府致信电悼念金庸</p><p class="ql-block">对查良镛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p>  <p class="ql-block">打卡金庸故居参观印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