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学习

陈探许

<p class="ql-block"> 教书掩护 </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在赵守攻的推荐下,韩昌泰以县公道团身份,派陈彬去薛家坪小学教书。薛家坪村在霍家沟村南边,不到十里路的黄河边上,离黄河岸边不到半里路。早年就有党的组织在这里活动群众基础很好。办小学当教师教书,是为了组建地下党的联络站。教书当然是为掩人耳目。村子里很多老人不知实情,都劝陈彬不要去说:那个村子做学校的大庙听说常闹鬼,晚上一起风就有鬼叫,战乱时期没有香火。庙里的和尚都待不住跑光了。庙子离村子又很远,地方偏僻孤零零的留不住人,庙子都荒芜了好几年了,你去了也待不长。陈彬</p><p class="ql-block"> 却不这样认为,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是何况还肩负着组织交办的任务。一到破庙,他白天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庙宇,看不出这破庙与其它庙宇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碛口上高小时,就深受青年进步教师薛奎伍、孙卫才的影响,不相鬼神的他,下决心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鬼"在作怪。有一天晚上刮起了西北风,果真响起了"呜呜"的叫唤声,怪吓人的。陈彬披上衣服出来查看,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仔细一听,叫声是从庙子房顶上发出来的,他爬上房顶也没有发现什么猫狗之类的动物,但他坚信这不是闹"鬼"。第二天架上梯子在房顶和墙头上查看,才发现是墙头上安着一个夜壶,壶口对着西北角,这才明白了当刮西北风时,风吹进夜壶口,空气振动而发出的声音,终于抓住了"鬼"。陈彬很高兴,当下找来一把泥土,把夜壶口堵上,从此庙里再也不闹鬼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办起来了,地下联络站也就开始工作了。因为学校离村子较远,在黄河河边上较为隐蔽,又便于疏散,便于河西河东联络,送过河到延安的有,日寇占领离石,从县城撤退出来在王老婆山打了半个月游击,的县委领导张渠和动委会的外地大学生高昭一、赵俪生、刘大学、赵中天等撤退到延安学习。组织上决定本地同志留下坚持原地斗争。由于碛口、军渡被日军占领,只得在薛家坪找到陈彬,连夜用羊皮筏子把他们送过黄河。</p><p class="ql-block"> 地下党的同志来碰头、开会、留宿、传递情报。常来的有陕北的张陶、高学全,和当地的韩昌泰、车守珠、梁延檀、崔映国等同志。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贺龙在1949年5月27日的晋西青干校开学典礼上讲话,并和学员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读书学习</p><p class="ql-block"> 晋西事变后,县长梁言檀让陈彬去学习,1940年5月,安排他在贺龙任校长的,晋西青年干部校学习了3个月。学校的学员来自晋西根据地各县,还有是从敌占区来的,他们来学校上学的过程,是经历了生死考验的。</p><p class="ql-block"> 上课是在兴县城内的天主教堂内,住在县城内城隍庙,地上铺上点干草,学员们睡通铺。</p><p class="ql-block"> 晋西青干校,全称为晋西北青年抗日干部学校,创建于一九四O年三月,贺老总非常重视培养青年干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干</span>校办学时间不长,贺龙、关向应、林枫、续范亭、牛荫冠、武新宇、王达成等领导,常来看望学员并作报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晋西青干校是在反顽斗争胜利后,共产党打出自己的旗帜,建立政权基层干部短缺时开办的短期培训出510名基层骨干。</span></p> <p class="ql-block">生活艰苦学员不害怕,背粮背炭打米磨生面样样都干。当地群众当知道这背粮背炭的学生中竞然有共产党的县长、区长时,他们感动地说:只有共产党的官才能与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共产党能成气候。</p><p class="ql-block"> 陈彬印象最深的是学习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坚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心。对后来坚持在敌占区的对敌斗争中受益非浅。学习空暇时他还通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哲学,这个既离人们生活最近,又生最陌生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晋西青干校短训班的学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磨炼,建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干校培养出的基层干部,強化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体现了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教肓抗战人才的战略远见!</span></p> <p class="ql-block">过的同志。青干校教员就有离临两等学校的级主任薛魁五,陈彬在晋西青干校还结识了学友陈岳峰,他俩成了好朋友,陈岳峰结业后在晋西河曲县任青委。同期还有兴县来的学员白羽爱好文学,人很活跃,陈彬对他印象很深。后来在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当副部长。开明人士牛友兰老先生家的牛荫西、牛荫德,也在青干校学习,同学戏称为"二牛"。</p><p class="ql-block"> 在青干校学习期间,陈彬喜欢绘画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宣传抗日的黑板报、壁画很受教员和同学们欢迎。</p><p class="ql-block"> 第二学习,次是同年秋天,组织上又安排陈彬在临县四地委举办的行政训练班培训了3个月,主要是培训区以上行政干部的行政能力,学习学习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教员有陶坚辛、张广宏等,张广宏后来在晋西北边区文联工作。</p> <p class="ql-block">1949年,晋绥分局党校集中了准备南下四川的数千名干部。集中培训44个文件,作好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把以武装斗争为主,转移到经济发展建设上来的伟大转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学习是准备南下入川前,在晋南重镇临汾晋绥分局党校三部,那时三部是人多马壮,分了七个支部,近千号人鸟,<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陈彬这次的任务是双重的,他不但个人要学习好,而且还要管理好这近千人的队伍,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各</span>路英豪汇聚一堂学习44个文件,让大家掌握新区政策,掌握少数民族政策学会管理城市,让大家戒骄戒燥防腐拒变,准备实现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由革命党列到执政党的伟大转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