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来过威海,因为团队是以购物为主,没有多少时间是游玩观海的。刘公岛也是一个著名景点,没去过总觉得有缺憾,所以这次把它排在主要观赏点之一。经过游览观赏了解,对刘公岛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它不仅仅是一个海岛,更是厚重历史的见证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到此一游增添了对刘公岛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位于中国东部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屿东西向延伸约4.08千米,南北向在最宽的地方大约1.5千米,而最窄处则仅有60米,全岛总面积大约3.15平方千米,其海岸线长达约14.95千米,旗顶山为岛上的最高点,海拔高达153.5米。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在国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明、清至解放前诸多海上战事发生于此,特别是甲午战争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迹。 </p><p class="ql-block">刘公岛地处北温带,拥有显著的北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其周边还环绕着黑鱼屿、小泓岛、大泓岛、黄岛以及日岛等附属岛屿。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森林覆盖率达87%,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下至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同时刘公岛还建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刘公岛博览园及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是北洋水师的建军基地和驻地,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海战的重要纪念地[45]。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后,已经成为知名的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排队乘船上岛的游客多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排队等候中</p> <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与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刘公岛的名称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均体现了海岛的人文积淀:</p><p class="ql-block">1.刘公刘母传说:元代至明代初期,南方商船在此避风时得到刘姓夫妇救助,船员为感恩修建刘公祠祭祀,岛屿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2.汉代刘氏迁徙说:东汉末年刘氏皇族一支为躲避曹魏政权迁居此岛,岛名中的“刘公”指代这一群体。</p><p class="ql-block">3.明代官方定名:明隆庆六年(1572年)官府文书中首次使用“刘公岛”名称,此前长期被称为“刘岛”或“刘家岛”。</p> <p class="ql-block">乘船随拍</p> <p class="ql-block">乘坐观光车随拍</p> <p class="ql-block">潜水艇外景</p> <p class="ql-block">潜水艇参观区:真实退役潜艇,内部结构开放体验。</p> <p class="ql-block">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p><p class="ql-block">以北洋海军提督署为核心,展示甲午战争历史原貌,包括水师学堂、铁码头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陈京莹是北洋海军“经远号”舰的二副,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以下是其事迹的详细信息:</p><p class="ql-block">人物背景</p><p class="ql-block">陈京莹生于1863年,字则友,福建闽县人。1881年考入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三年后被派往“威远号”实习。1887年赴欧洲接收“经远号”,并随舰长林永升赴德国接管该舰,回国后任“经远号”二副。 </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中的表现</p><p class="ql-block">1894年9月17日,鸭绿江口大东沟海域海战中,“经远号”与日军主力舰队激战。尽管战舰受损严重,陈京莹仍坚持作战,最终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 </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陈京莹的事迹与“经远号”舰长林永升、邓世昌等一同被载入甲午战争史册。2024年底,大连博物馆举办的“经远归来”展览通过文物、史料再现了其悲壮历史,吸引超2万人次参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京莹家书</p> <p class="ql-block">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9][58]—1894年9月17日),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属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9])人。中国晚清爱国将领,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邓世昌少时随父移居上海,随西人学习算术、英语。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舰船驾驶。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琛航”号运船大副。时值日军侵台,他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同治十年(1871年),登“建威”舰练习航海。后历任“海东云”“振威”等舰管带。光绪五年(1879年),调北洋水师任职,先后任“飞霾”“扬威”舰管带。光绪十三年(1887年),赴英、德两国接“致远”“经远”等四舰,次年以副将补用,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的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战斗,在战舰受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一说撞向日本联合舰队“本队”中的“松岛”等舰),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但在行驶途中,“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同全舰绝大部分官兵一同壮烈殉国[32],年仅四十六岁。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赐谥“壮节”,允其入祀昭忠祠。</p><p class="ql-block">邓世昌视死如归,自沉黄海,其“忠勇性成,一时称叹”[29]。时人撰联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25]。《清史稿》中赞其“死状尤烈,与左宝贵并称双忠”。后世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还有墓冢、塑像、纪念馆、海军训练舰(世昌号国防动员舰等多种纪念形式</p> <p class="ql-block">威海定远舰景区</p><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战中清朝北洋海军的旗舰</p><p class="ql-block">“定远”舰是甲午海战中清朝北洋海军的旗舰,“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这艘战舰上指挥战斗。停泊在威海湾畔的这艘“定远”舰,是全亚洲第一艘按原型1∶1完整复制的清代军舰,其外观与历史原舰完全相同,再现了历史上“定远”舰的风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全舰分为上下五层,其中甲板上三层为武器装备,舱内两层为历史展厅。在军舰的内部,能看到当年海军官兵居住、工作的场所,西式军官餐厅、中式厨房、军医院以及军官生活区域等为游客一一再现,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多世纪前北洋海军官兵的真实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在铁甲巨舰上,恍若跨越时空。独特的景观和历史场景受到影视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国内知名海战、舰船影视基地。定远舰已迁至刘公岛上,成为刘公岛的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的主要景点包括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刘公岛博览园、东泓炮台、定远舰、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等,涵盖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和军事文化。</p> <p class="ql-block">由于当时天气太热了,坐观光车游览了一圈,中间就停留了一个潜水艇观光区,最后到景区码头附近参观了几个重要的博物馆。也是时间关系,就乘船返回了!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