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旅游在芭提雅拜见老友

老黑的世界

<p class="ql-block"><b>  2025年8月25日,芭提雅的阳光正烈,我终于见到了小白先生。这位八旬老友是我环球旅行时结识的香港朋友,如今依旧腰杆笔挺,聊起天来眼尾的皱纹里都闪着光。</b></p> <p class="ql-block"><b>  这张照片是我们参加和平之船第119期环南半球91天邮轮旅行接近尾声,2025年3月12日邮轮举行船长告别宴会时,小白和我和唐红的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酒店大堂匆匆握手,他便拉我去看他在芭提雅的别墅。</b></p> <p class="ql-block"><b>  沿途他讲起退休前的日子。小白(大名:祁家宝)先生1972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土木工程研究生畢業,回港建設香港地下鐵路,由1992年至1998年是香港赤鱲角机场填海工程,2011年至2016年港珠澳大桥是负责香港人工岛填海及高架天桥工程(香港段)建设。岁月在他身上没留下蹒跚,反倒沉淀出一股子通透的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正午的阳光把海滩晒得发亮,小白先生熟门熟路地带我们拐进Mum Aroi(Naklua店)。</b></p> <p class="ql-block"><b>  刚到门口就瞧见大众点评上的必吃榜标识,他笑着说:“本地人的私藏,错不了。”</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选了靠海滩的座位,穿堂的海风卷着鱼腥味扑过来,倒也清爽。店里坐满了说泰语的食客,塑料凳碰着瓷砖地,热闹得像过年。蟹肉炒饭端上来时,金黄的饭粒裹着焦香,大块蟹肉藏在底下,咬开时还带着点海水的鲜。</b></p> <p class="ql-block"><b>  此时退潮的海滩裸露出大片淤泥,小白指了指海面:“傍晚来才叫绝,落日把海水染成橘色,配着烤鱿鱼吃。”我望着远处的渔船,心里已经开始盘算下次的时间——门口就是坡蓝海鲜市场的路,停车方便得很,傍晚来一定占个好位置,看夕阳把这海鲜排档的烟火气,都镀上一层暖金。</b></p> <p class="ql-block"><b>感谢小白先生的盛情款待!</b></p> <p class="ql-block"><b>泰式大虾</b></p> <p class="ql-block"><b>冬阴功</b></p> <p class="ql-block"><b>鱿鱼炒饭</b></p> <p class="ql-block"><b>空心菜</b></p> <p class="ql-block"><b>海鲜炒饭</b></p> <p class="ql-block"><b>  午餐后的阳光透过椰林筛下金斑,小白先生领着我们往真理寺去。这座始建于1981年的建筑藏在芭提雅的喧嚣外,远远望去,全木的檐角如飞鸟振翅,红柚木的肌理在光影里泛着温润的光。</b></p> <p class="ql-block"><b>  全木的真理寺没用到一颗钉子,全靠楔子、插销咬合。仰头望去,繁复的木雕从门楣攀到穹顶,佛教故事里的飞天与莲花缠绕着印度教的神祇,转角处竟还有一尊笑意温和的观音,衣袂间混着中国传统的云纹。</b></p> <p class="ql-block"><b>  殿内供着历代大师的舍利,玻璃罩外,木雕的宇宙星辰在微风中似有流转。这里的雕刻不讲疆界,就像我们这些四处游走的人。夕阳斜照时,整座寺庙浸在暖光里,那些木头的纹路里,仿佛藏着无数文化相遇的故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