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深处点燃希望之火——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润洲

<p class="ql-block">高墙、铁栅栏、探照灯……影片一开场,用冷峻的镜头将观众带入肖申克监狱的灰色世界。</p> <p class="ql-block">安迪蒙冤入狱后,用智慧和勇敢打破了监狱的物理牢笼和“体制化”机器。他争取到为狱警“报税”的机会,改善待遇,扩建图书馆、播放莫扎特乐曲、为狱友争取冰啤酒。他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用鹤嘴锤凿通监狱墙壁,最终重获自由,展现了信念的力量。 ‌</p> <p class="ql-block">安迪不是空怀希望,而是把“希望之光”变为可操作的计划和具体行动,步步为营。他用19年时间坚持凿墙,留出逃生通道;用复利思维,契而不舍地申请图书馆经费;大胆伪造身份,巧妙转移资金,为出狱后的谋生做好准备。可以说这是系统思维和长期主义的光辉典范。</p> <p class="ql-block">友谊是抵御绝望的力量。安迪和瑞德在冰冷的监狱里中结下深厚情谊:安迪帮瑞德争取工作,瑞德帮安迪找到工具和海报;最终两人把“太平洋的梦”从玩笑变成现实;出狱后瑞德打破“体制化”的枷锁,违反假释条例去找安迪,从而完成了自我救赎。</p> <p class="ql-block">安迪越狱后并没有止于自身获得自由,而是以新身份将典狱长的贪污、谋杀证据寄给报社暴光,从而把个人的越狱升级为对制度之恶的清算。这告诉我们:个人挣脱牢笼只是开始,只有将黑暗暴露在阳光下,救赎才算完成。</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重看这部电影,它早已超越“监狱片”的范畴,给了我们“如何面对困境”的启示。现代人或许不在监狱,但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困在“心理肖申克”中,如信息壁垒、算法茧房、情感隔阂、意义缺失,等等。</p> <p class="ql-block">总之,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始终怀揣希望,在绝望中勇敢坚守,在险境中缜密规划,在黑恶中秉持信任,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逃出去”,而是“不被别人定义”,“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安迪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活着,是从对希望的第一次敲击开始,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怀揣希望,就一定能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p>